Tuesday, December 29, 2020

2020/12/30 第 162 回 - 透過律法書的研習認識基督耶穌 - 「道」,不是肉身

 

約 1:4-5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藉著 今天的經文 約翰試圖引導「道成肉身」的概念。「道」就是 神的話語﹝創 1:3﹞,這「道」存在於太初,祂是生命創造的道理,祂像光一樣引領著生命﹝約 1:3-4﹞,人卻因抗拒祂而淪為奴僕,失去 神的兒女的名份﹝加 4:5﹞。

大 A:

三個禮拜之前 我們接觸了今天這段經文的頭與尾,提到施洗約翰為耶穌基督做見證,那時候他還未曾見過耶穌,只是傳佈「道」將降臨的訊息。他所做的是在曠野修直主的道路﹝約 1:23﹞,讓眾人因他可以信﹝約 1:7﹞。接著一個禮拜 神向我們啟示甚麼是 聖殿,上個禮拜則談到 擺脫律法以成全律法 ,你覺得這個禮拜 神要告訴我們些甚麼呢?

小 A:

道成肉身。

大 A:

甚麼叫做「道」呢?

小 A:

A way of life - 一種生活的方式。 

大 A:

它像光一樣,是一種生活的指引。

小 A:

你是說一種規則,生活中遵循的規則嗎? 

大 A:

我想「規則」與「律法」一樣並不是適切的用詞,而且它們的使用會造成一些混淆與誤用。因為所謂的「規則」是人透過有限的案例分析與歸納所得,所以基本上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充滿例外的。相反的,「道」則是無限 神的話語,祂是人所無法歸納的。

小 A:

所以你要如何的描述「道」呢?

大 A 說:

我認為人難以適當的去描述祂,而且可能會越描越黑。魯益世﹝C.S. Lewis﹞將這個存在想像為一個模糊的光團﹝bright blur﹞,他承認這不是一個好的描述,任何具體化的描寫的企圖的結果都會是錯的。

讓我們從約翰的分享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他基本上說:「道」存在於太初,祂是生命創造的道理,祂像光一樣引領著生命,「道」就是 神﹝約 1:1,3-4﹞。祂是生命,是人的光﹝約 1:4﹞祂所創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人們不接待祂。因為不信祂,因此淪為奴僕﹝約 1:10-12﹞。

小 A: 

所以說,「道」是生命的起源。人因為祂而擁有生命,祂是引導生命的光,卻不為人所接受﹝約 1:5﹞。

活像是一個繞口令。起源似乎是表彰一種創造的力量,然後又像是 神賦予人生命所吹入人的那口生氣﹝創 2:7,約 1:4﹞,又是一種生活的指引與規範﹝約 1:5﹞。

果然是越描越黑。

大 A:

我想我們不能以有限的語言來描述或了解 神。 

上個禮拜 你提問的,沒有導引的規範人何以知所遵循,神今天似乎稍來了啟示。不經意之下,我接觸了一篇 文章,討論「道成肉身﹝incarnation﹞」與律法書研習﹝Torah learning﹞。相對於基督徒透過耶穌基督與 神交流,猶太人則透過週而復始的研讀律法書來接近 神。我們相信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羅 4:10﹞,我們也相信 神透過耶穌的肉身向我們顯明祂的「道」。但是若我們定於一尊,將信仰簡化為耶穌基督一人,我們可能就蹈了律法主義的法利賽人的覆轍,以有限人的思維去想像一個無限的 神。換句話說,人可能將無限的 神偶像化了。

猶太人認為在西乃山 神將一切的「道」,或稱內涵或奧秘,全數都告訴了摩西,摩西也據以寫下俗稱「律法書」的摩西五經以流傳後代。法利賽人將它條例化了,以有限人的想法去限縮無限 神的啟示,而致作繭自縛,讓人成為受到律法綑綁的奴僕。

正統的猶太教,世代相傳,他們透過不斷的研習律法書與神對話,從中去發現神。神無法以有限的形式真實的展現自己,律法書給予人一個進入 神的想法的無限廣度與深度的邀請。律法書不是 神的化身,更不是 神的有限體現,它是通往無限 神性的橋樑。數百年的歲月裡,透過解析文本的新發現,尋求先前難題與矛盾的解答,一直是研讀律法書的目標。20 世紀正統猶太教重要的權威之一,拉比 Joseph Soloveitchik,在進行教導的時候,拒絕查閱自己先前對一個 Talmud 段落的解釋,避免這麼做會阻礙他辨別他過去所錯過文本中的一些東西。每一次的律法書的研習都要歸零,都盼望與 神有不一樣的接觸,進一步領受 神的無限宏大。

 小 A:

每次的研習都要歸零,你似乎講到一個重點了。人的大腦有偷懶的傾向,總是拘泥於舊有的理解,限縮了人的眼界,難有新的發現。造成文學、歷史的研習與藝術品的欣賞上的阻礙。

所以律法書不是死板的規範人生,而是認識 神、接近 神的橋樑。

這讓我想到上週,聽了一位歷史系教授的 演講。他說現代人多半將歷史視為應付考試工具,只是強記一些歷史人物與年代,鮮少探究學習歷史的意義。但是古代,歷史是歷代帝王、將、相必修的功課。他建議一個研習歷史的方法,就是當讀到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先行將書本蓋上,思考若你親身經歷,你會如何的處置。然後再打開書看看古人如何因應,及其對人生與時代所產生的影響。這是一個破除主觀見解的方式,藉由讓我們由智慧的寶庫與力量的泉源來學習人生的方向。歷史不再是撿死人骨頭的過程,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辯證過程。 

律法書或福音書的學習應該也是如此,況且我們相信它們來自 神的啟示,其內涵應該會比人類的歷史更加的豐富。

大 A:

準此原則,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 14:6﹞。基督耶穌等同律法書,祂是通往無限 神性的道路。我認為福音書是律法書的更白話、更通俗的更新版本。藉由不斷的、世代傳承的研習福音書,我們方得以發現耶穌基督所顯明的「道」。讓我們超越耶穌的肉身,探索 神的「道」。

小 A:

所以「信」耶穌就是要勤讀聖經,不論是律法書,或是福音書。

大 A:

此乃「唯 神是問」之謂也。

小 A:

感謝 神,透過連續幾個禮拜的循循善誘,更新了我的信仰,也讓我知道如何進一步堅定我的信仰。

大 A:

怎麼說呢?

小 A:

就是要「唯 神是問」,勤奮的研讀聖經以發掘 神的「道」。









Tuesday, December 22, 2020

2020/12/23 第 161 回 - 擺脫律法以成全律法


加 4:5  [神就差遣他的兒子]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林前 15:56﹞,律法[的權勢]使人知罪﹝羅 3:20﹞。本來立意良善的生活規範與訓誨,因為人的誤用與濫用,反而成為「犯罪」、置人於罪、沽名釣譽或規避責任的工具 - “死的毒鉤”。

大 A: 

對於 今天短短的四節經文 ,你有甚麼看法?

小 A:

我們是神的兒女。

大 A:

正確的說法:我們“本來就該”是神的兒女,這是創世之初以來的真理。但是我們何以淪落為奴僕呢?最終還要勞動 神特別差遣了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只為了救贖在律法下而淪為奴僕的我們呢?

如何能領受 神的恩典,得到救贖呢?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思考兒女與奴僕之間的差異,去了解得救的過程與意義。

小 A:

身為兒女對父母可以撒嬌、耍賴,討價還價,鮮有因此被開除的,作為奴僕對於主人則必須謹守規定,奉命行事;身為子女經常會有超乎預期的恩典與賞賜,且可以繼承家業,作為奴僕或許偶有獎勵,基本上則是按工計酬。 

大 A:

我們看到兒女與奴僕的不同是一種關係上的差異。前者雖然受到父慈子孝的倫理規範,它是一種具有高度彈性的親密關係;後者的關係則以明確的公式化條文加以規範,它是一種刻板的,缺乏人情味的關係。我們稱前者是一種恩典或盟約關係,後者則是一種律法關係。經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大致可以感受到生在律法以下的奴僕生活確實是少了一些自由。

小 A:

然而,某種的規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否則人何以知所遵循呢?

摩西五經,又稱為律法書,咸認為正是摩西根據上帝的啟示寫成的,旨在引導人民如何生活在 神的國度之中。

大 A:

律法書是一種輔助工具,有心人士卻用以箝制他人。

尼采說:所謂的「善」是有權勢的人所訂的價目表。他們將律法文字化,加入統御者的意志與權勢,企圖用以駕馭別人,它就不再是上帝的啟示了。真正的律法早就已經寫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要認定我們的 神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 神,我們要作祂的子民﹝耶 31:33﹞。

耶穌以比較口語化的方式揭櫫了兩條最大的誡命:首先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 - 我們的 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 12:30-31﹞。

這樣的盟約關係,猶太人卻可以從中歸納出 613 條的律法,就像一本厚重的六法全書,內容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給,反而不知何所遵從。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就頂著律法的「專業」,宣揚自己的虔誠,並藉之以欺壓他人,指使他人。

身為 神的子民,我們只要相信我們的 神,並以心靈與誠實敬拜祂﹝約 4:23﹞,就成全了律法﹝太 5:18﹞。

小 A:

你是說玩弄權術,將律法訂得五花八門,反而讓律法不完全,迷失了律法的精髓。

大 A:

舉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十一奉獻”這個規定為例,我們一起來探討律法的本質。

為什麼會有“十一奉獻”這樣的規定呢?

我們一切均受之於 神,我們的一切所有因此均屬 神,理應毫無保留的全然奉獻。但是人有基本生活的需要,對於生活條件較單薄的人,或許他們因奉獻的能力有限,無法做出實質的奉獻而感到苦惱。為了寬慰他們的壓力,因此建議他們可以適度的節支生活,從微薄收入中拿出十分之一奉獻給神就可以了。

當這個貼心的建議就演變成一則律法之後,就產生了質變。部分教會在週報上設置的奉獻金額的龍虎榜,無形之中反而造成一種炫富的效果。而對於收入比較豐盛的人,他所提十分之一的金額也許很傲人,卻與全然奉獻有相當的距離。

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律法的不完全。十一奉獻或許做為生活條件單薄的人的指南,卻也將奉獻金錢化、物質化,為收入優渥的人開了方便之門,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敷衍一下,就算“對得起上帝”了。

小 A:

這是一個通則化﹝universal﹞與個體化﹝particular﹞的問題。因為神的創造各有其不同的恩賜,憑人無法做出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通則,因此人的律法都不完全,多是以偏概全。

大 A:

此為其一。比較糟糕的是不良居心的領導者,他們假借 神的名,透過律法遂行他們的個人或集體的統治意志,使生活在律法之下的人民淪為他們奴僕。

神透過耶穌基督顯明律法的精髓,協助我們回歸本心,只要我們恪守 “神的”誡命、典章、律例,而不是“人所訂的”林林總總的律法,即可全然的享受 神的恩典,作為 神的兒女。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20

2020/12/16 第 160 回 - 神的殿宇在哪裡?

 

撒下 7:8 ... 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 ...


大衛找先知拿單商議,想要為 神建造香柏木的殿宇,猶如他所安適居住的皇宮一般,拿單當場認同大衛的想法。是夜, 神的話語卻臨到拿單,表示大衛不能興建給祂居住的殿宇。祂撿選了大衛作為以色列的君王,主要希望能將他由羊群中分別出來,讓他能用 神的話語,而不是用一般世俗的價值觀帶領以色列的民。

大 A:

今天的經文 說明 神的旨意與世俗之人的想法的不同。人多數所追求的「安定」是為「安居樂業」,也就是有一個固定的處所可以安居與一份收入安定的工作。這也就成為人生的主要目的,人們終生勞碌為的是讓房子越住越大、越華麗,收入可以不斷的增加。

對於 神不讓大衛為祂建造殿宇,你有甚麼看法呢?

小 A:

作為一位領頭羊,首要的工作是為民服務,有效的牧養神的民,而不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大 A:

你認為大衛為何動念要修建聖殿?

小 A:

他為了作秀,為了顯明自己的虔誠。

大 A:

是的,但是也隱藏著政治目的。他企圖藉由聖殿的建造來強化自己統治的正當性,甚至說是在建立一種偶像的崇拜。

小 A:

怎麼說呢?

大 A:

假如你熟悉 撒母耳傳 的內容,你會了解來自猶大支派的大衛,他並不是代表絕對的多數,他必須想辦法強化他統治的正當性。

建立聖殿,基本上類似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法,想要藉由建立神的權威來聲張自己的聲勢。

然而這並不是 神的屬性,你可以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 神嗎?

小 A:

神是至大的,祂無所不在。祂怎麼能夠被束縛在一個小小的聖殿裡呢?何況神翻手就可以毀滅人類文明的所有創造,祂又如何會稀罕我們為祂建的殿宇呢?

大 A:

神確實很大,但是 神並非高高在上。祂經常在會幕與帳幕中行走﹝撒下 7:6﹞。祂時刻與我們同在,因此「以馬內利」是祂的名。

我這幾天閱讀了一篇 文章,帶給我一些啟發。人們無法利用理性或科學方法去了解 神,所以祂不是一切學術研究所談論的 神。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祂並非那不能被輕易挪動的偶像﹝ummoved mover﹞,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形體﹝grounded of being﹞。祂超越時、空,祂是一位貫穿歷史,永生的神。祂將自己擺在與祂的民 - 以色列 - 的對話與關係中向我們揭露﹝reveal﹞。

神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abstraction﹞,或是可以使用一些通則﹝universal﹞加以描述的;祂與不同的人﹝particular﹞接觸,透過他們真實經驗的分享﹝narrative﹞向我們顯現。比較接近文學微妙的與模糊的多面向陳述,而不是哲學所探究的存在。科學經由將“事物分解”說明這個世界,而宗教透過解釋與倫理的形成將它們組裝在一起。

神是“一”,祂不是一個,或是一點,不是部分,而是整體。

這樣的 神,我們如何能將祂如同使用金、銀、木、石造的偶像一樣供奉在殿宇之中呢?

小 A:

神的殿宇是祂所創造的宇宙,不是人造的聖殿。我們如何敬拜神呢?

大 A:

耶穌說: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 4:21,23﹞。因為 神無所不在,祂時刻與他的民同在,因此我們要時刻的讓祂住在我們的心中,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去敬拜祂。 

敬拜 神因此沒有特定的地點。倒是為了要傳承下去,而發展出一些儀式。最原始的是猶太人逾越節的家宴,猶太人會告訴他們的子孫,神帶領他們走出埃及,解放他們的故事,然後全家人一起紀念。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禮拜的主日崇拜,也是要提醒我們,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所顯明 神國的訊息。

而最重要的敬拜方式,就是與 神同工,共同營建 神的國。

我在另一篇 文章 看到,相對於 創世紀 中以 34 節的經文描述 神創造天地的經過,在 出埃及記 的末後幾章,有 600 多節的經文談論會幕的建造。它的意義乃是告訴我們,若我們要讓一群人,或多個部落,轉變成為一個國家。這些人必須一起共同建造某樣東西。這樣東西建立在彼此差異的基礎之上,每個人各自提供獨特的貢獻,有些提供金屬材料,其他人帶來裝飾的珠寶,有的人則提供他們的技巧與時間 ... 如何讓一群人成為國家呢? 神提供的解答簡單的讓人傻眼,祂的民要自願的一起建造某樣東西,國家透過共同興建而成立 ... 會幕代表沒有同化的整合。因為我們各自不同,進行只有我們才能提供的,各自有獨特的貢獻。

小 A:

讓神在們新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神的殿宇的部份。透過與神同工,我們可以成就神透過基督道成肉身向我們顯明的那流奶與蜜的生活方式。

所以 神的殿宇在哪裡呢?在穹蒼之間,它不是由一人建立,而是我們必須與 神同工,藉由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向我們顯明的真理,一起去營建 神的國,這就是以心靈與誠實敬拜的方式。

大 A:

阿門。





Wednesday, December 9, 2020

2020/12/09 第 159 回 - 見證


約 1:23 ... 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

 

約翰在約旦河岸為人施洗,引來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的注意,派遣祭司與利未人前來一探究竟。他們希望知道約翰是哪一號人物。這呈現一個非常弔詭的現象,顯然宗教領袖所在意的不是真理,而是個人的魅力,他們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戰。

小 A:

今天的經文 中,我沒有看出約翰見證了甚麼。

大 A:

經文中很清楚的說他來是為“光”做見證﹝約 1:7﹞。也許我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見證,我們應該如何做見證呢?

多數的人,包括個人在內,為了製造亮點,我們都會利用見證分享的機會傳揚神對個人實體的恩賜。我們不由的使用世俗的語言,而不是神的話語來進行見證,企圖以利益來勾引人入教﹝太 23:15﹞,忽略了神的話語才是見證的重點。

另外一個重點,我們在 上次禮拜中 提到的,我們要在“曠野”與“沙漠地”修直主的道路。這是一個「草根運動」,我們要以神為尊,遠離權力中心。

小 A:

Well…. 我不認為能言善道就等於欺騙。言語中有亮點當然重要,否則你要如何使人們願意聆聽呢? 我想你應該換個方式說,言語是個 powerful 的工具,所以具備好口才的人更應該小心使用他們的天份,就像我們幾周前討論到的。

大 A:

或許我們無心,而且也誠實的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並沒有任意的添加或刪減。但是若偏重於有形的獲得,而未能呈現靈命的增添,或說是人生價值觀的改變,不經意之間,我們卻敗壞了信仰的核心,對人進行的不當的誘惑。

小 A:

那麼約翰到底說了些甚麼,他預言耶穌會來?

大 A:

在今天所擷取的這兩段經文之間,有一些經文呈現了約翰所做陳述的大略內容﹝約 1:9-12﹞,他並沒有提到特定的人,而是說「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 神生的﹝約 1:13﹞。任何體貼聖靈,而不體貼肉體﹝羅 8:6﹞的人都有可能讓世界變得不一樣。

這也是今天的經文所強調的另一個要點,到底是哪個人並不重要。祂既不是以利亞,也不是先知,就是那個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真光﹝約 1:9﹞。他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任何活出基督的人,都可以是世上的光﹝太 5:14﹞。

我覺得約翰的見證或許跟約翰本仁﹝John Bunyan﹞所著的《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中的基督徒一樣,他所傳揚的的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3:2﹞」的盼望。人們的墮落,若不改正將會有大麻煩。挪亞花了 120 年建造方舟﹝創 6:3﹞,奈何世人不知悔改,而終招致洪水滅絕的厄運。

小 A:

所以我們要為“光”做見證,讓神被看見,更重要的要傳揚神的話語。做見證不能像是一場電影,或許高潮起伏,具有娛樂性,卻沒有碰觸信仰的核心。我們不是因為有糖吃而相信上帝的。 

大 A:

當然,我們都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面對「後新冠肺炎」的時代,讓我感到焦慮的是人們似乎沒有一點悔意。目前社會上的氛圍似乎認為疫苗可以到來救贖,讓我們回到過去那種敗壞的生活,甚至連原先所探討的,所謂「全球供應鏈」的重新設定都成為次要議題。今天我閱讀了一篇 文章,我覺得是一個好的見證典範。他說明唯有倚賴耶穌基督才能面對「後新冠肺炎」的世界,然後引用 利 25:10-12 的經文,認為要回到一個更美的世界涉及的是回歸『地業 、產業與雇工』的自由。

他以「道」來呈現「肉身」,而不是以「肉身」來取代「道」。

小 A:

所以見證是要以我們的親身經歷來呈現神的話語。

大 A:

是的。

我們從約翰身上有以下的學習:

  1. 不吹捧自己 - I'm nobody;
  2. 做實事,去修直道路,以自身的經歷去呈現神的話語;
  3. 安於曠野,不企圖奪權。

小 A:

我應該來想一想我應該如何為“光”做見證。










Tuesday, December 1, 2020

2020/12/02 第 158 回 - 傳福音的施行細節

 

賽 40:2 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

 

慈愛的 神捎來救贖的訊息,祂要赦免悖逆的民的罪。人們應該如何回應 神的呼召呢?人命如野花、如雜草,我們要倚靠神,就能立定。

大 A:

聖誕節到了,新眼光開始報佳音,對於 今天的經文,你有甚麼領受? 

小 A:

還沒開竅,求 神進一步的揭露。

大 A: 

開宗明義,神藉由 以賽亞 捎來安慰和赦免的訊息﹝賽 40:1﹞,我們就能自然享受神白白的恩典,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了嗎?

個人感覺 以賽亞 這訊息的正確解讀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的好消息。以賽亞 也在其後的幾節經文中,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回應 神的呼召,以免辜負神的恩典。

小 A:

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 神的道。

大 A:

你如何解讀這句話箇中的訊息呢?

小 A:

人需要與 神同工。 

大 A:

如何與 神同工呢?

小 A:

教會的諸多屬靈課程中似乎有給出一個粗略的 SOP,但仍有許多學員在與人同工的過程中跌倒,對神失去信心。我想人畢竟是有缺陷的,我們總是會不小心搞砸。所以神的國與義究竟該如何實踐呢?

大 A:

我認為今天的經文,讓我們深入的理解「信耶穌,得永生」的一些具體的施行細節。

先知 以賽亞 要人們“在曠野”預備 神的路,在“沙漠地”修平 神的道﹝賽 40:3﹞。 我在此特別將曠野與沙漠地以括號括起來,強調這將會是一個草根運動。神無所不在,祂根本不會受到道路的阻隔,重點是人們需要修築前進到 神的國的康莊大道。顯示 神的國的事不是由世上君王來執行的,主角乃是我們就些居住在窮鄉僻壤的一介“草民”。

世人對君王的普遍印象,總是將他想像成一種看得見的力量。即使人們口稱相信基督,卻仍有視十字架的道理為愚拙﹝林前 1:18﹞,殊不知這正是 神改變這個不義的世界的大能與智慧。

相對於騎著駿馬試圖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拿破崙,和平君王的基督,他不是威風八面的人,而是溫柔、謙卑的,騎著驢駒子﹝太 21:15﹞,遭人鞭撻的耶穌﹝太 27:26﹞。讓 神的國能夠臨在,我們倚靠的不是動用刀劍﹝太 26:53﹞,而是 神的話語﹝賽 40:8﹞。

小 A: 

所以回應神的呼召並不是披戴戎裝,那麼在信念上,什麼樣的心態才是預備好自己呢?

大 A:

幾天前我讀到一篇文章,談到 基督徒的使命  就是追求 神的國。該文點破一個概念,它說當我們稱願 神的國降臨﹝Thy Kingdom come﹞,其實就是要讓 神的旨意行在地上﹝Thy will be done﹞,這兩句話就是同義字。我們若不遵從 神的旨意,何來 神的國呢?今天的經文啟發我們遵從 神的旨意就是預備主的路,修平祂的道﹝賽 40:3,太 3:3﹞。因此,以賽亞說我們靠著 神的話語立定﹝賽 40:8﹞。

除了坊間有許多關於烏托邦﹝utopia﹞與反式烏托邦﹝dystopia﹞的書籍,更具體的是 1776 年美國的獨立,或是原本被大家普遍看好的 1918 年的俄國共產革命,它們所以不能讓 神的國降臨,就是不能遵從 神的旨意。少數統治集團掌握權力之後,基於個人的利益,把道路搞得歪七扭八的,造成的許多的後遺症。

民主政治雖然由被治理的人掌權,但是人民追求政治明星,或是網紅,而不專注於預備主的路,修平祂的道,總是逃不過政治人物的擺佈。

小 A:

小蝦米怎麼能打得過大鯨魚呢?我等升斗小民如何能與龐大的政黨機器作對呢?

大 A:

在人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太 19:26﹞。曾幾何時,看似不可撼動的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也會淪為在野黨,甚至有被其他小黨取代的風險。柏林圍牆的倒塌、以色列的建國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可惜因為終究不能遵從 神的旨意,他們無法成就神的應許。

從這些例子看來,我們不必擔心自己小蝦米是否打得過大鯨魚,那是神的工。就個人的層面,既然我們求 神的國的降臨,我們就要在生活上遵行 神的旨意,並將這種生活的方式透過家人影響親近的友人,這才是真正的傳福音。 福音是一種生活的提案。

讓我們由個人開始,一舉一動遵行 神的旨意,藉此來預備主的路,修平祂的道,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暢順。 

小 A:

你有甚麼建議呢?

大 A:

讓我們將下列的步驟變成一種習慣:

  1. 當事有不得,或遭遇困難時;
  2. 祈求 神的安慰;
  3. 藉由 神的話語修平道路;
  4. 感恩,向著標竿直跑。

小 A: 

這不就是禱告嗎?

大 A:

是啊,以 神的話語為中心的禱告,而不是以個人的想望為中心的禱告。藉由 神的話語的啟示,協助我們擺脫世俗的罣礙,過著為 神而活的生活。

小 A:

這樣就不用擔心 FOMO 了。

大 A:

FOMO 是甚麼?

小 A: 

Fear of missing out,怕趕不上時代。

大 A:

我們應該祈求 神將我們分別出來,協助我們體貼聖靈,而不要體貼肉體,離開世界的誘惑,以免又陷入困境。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20

2020/11/25 第 157 回 - 禱告的應用

 

林前 1:9 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 -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

 

敬愛的 神,我們在天的父,今天 Wednesday with KT 開始邁入第四個年頭,我們感謝  神在過去三年來的帶領與指教。或許我們並不知曉,祢已經讓我們在祢裡面凡事富足,口才與知識全備,足夠與祢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祈求信實的 神,在未來的歲月裡,能夠一如既往的陪伴,時刻的提醒,讓我們得以進一步的貼近祢。我們這麼祈求與感謝,都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阿門。

大 A:

今天的經文 是保羅為哥林多教會信徒的禱告,就我的人這幾天研讀的感受,他的用意在為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感謝 神,與新眼光的導讀作者的觀點不同,保羅似乎沒有特別強調盼望。妳有甚麼樣的觀察呢?

小 A:

老實說,我搞不清楚導讀作者試圖傳遞甚麼樣的訊息,有一點抓不到頭緒。

大 A:

我覺得這次的禱告像是一個熱身運動,假如妳有注意到本章第 9 節以下的經文,保羅雖然希望哥林多教會的會友在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他卻要勸誡他們不要分黨。

小 A:

對啊,保羅的葫蘆裡到底想賣甚麼藥呢? 

大 A:

我想這應該有兩層的意義。首先,保羅告訴哥林多的會友,因為 神在基督裡所賜的恩惠,讓他們可以在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責,得以藉由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分。但是卻萬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搞一些小集團,而失去應有的福分。

其次,他是為了隨後雙方比較嚴肅主題的討論架設平台。

小 A:

願聞其詳。

你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嗎?

大 A:

當然,我們都是神的揀選,雖然說恩賜有分別, 神卻是一位。換句話說,雖然每個人的境遇不同,都是同一個神的創造。因此說,神是沒有孫子的,每一個人的創造都具有神的旨意。保羅就是要藉著這樣的說明,建立的是一個平等對話的立足點,我想這才是要說服人的基本準備工作。說服並不是靠著雄辯,靠著便捷的口才。

小 A:

說理清楚難道不是第一要義,這讓我想到你所景仰的黑人民權鬥士 W.E.B. du Bois 的辯才無限,能夠在他所處的保守時代創造相當的影響力。藉由口才,我們才能推動一個不同的思維﹝different mindset﹞,引導人採取不同的路徑。

大 A:

真正要說服人家,引導他人向善所倚賴的並不是便捷的口才。事實上,一個口若懸河的人是危險的。他有強烈超越﹝out-perform﹞他人的意圖,或許會讓與談者詞窮,感到無法應付,他不必然達成說服的效果。

真正的說服,或稱有效的溝通,應該採用能夠形成互動的“互通行動﹝communicative action﹞”,保羅在此做了一個示範。

小 A:

怎麼說呢?

大 A:

保羅藉由今天我們所閱讀經文中的禱告成就以下的目的:

  1. 邀請與談者一起來到 神前。
  2. 邀請 神的加入,建立平等的對話環境。說明大家共同領受神的恩惠,具備必要的口才與知識,在基督裡一起有分﹝林前 1:5-9﹞。
  3. 讓每個人向主陳明,充分表達。
  4. 一起聆聽 神的話語。
  5. 問題解決,合一在 神裡。

前幾天,我與妳分享 David Brooks 的一篇文章,談到如何與人進行深度的對談,算是一個世俗的版本。開宗明義,他強調要存敬畏的心。提到人們只有當感覺被傾聽、被尊重,他們才會願意回過頭來聽他人講話,否則就會是雞同鴨講。

小 A:

所以有效的溝通就是藉由禱告一起來到 神前,以建立一個平等的對話環境﹝a new equal standing point﹞,如此大家才能開放心胸,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Tuesday, November 17, 2020

2020/11/18 第 156 回 - 聖靈帶領的禱告與代禱

 

弗 1:17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 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


禱告的重點在於祈求 父神賜予我們智慧與啟示的靈,協助打開我們的眼界,擺脫世俗拘限的價值觀所產生的罣礙,真正的認識宏大的 神,跟隨祂得到祂的應許,使我們的人生得以超越既有的框架。

大 A:

感謝 神,今天經文 的內容是保羅為以弗所教會信徒的一次禱告,讓我從中得到相當的啟發,學習到如何為自己禱告,還有與人代禱。你可有甚麼領受嗎?

小 A:

開宗明義,禱告的第一要件是要能「信從主耶穌」與「親愛眾聖徒」,然後求聖靈的開示與帶領。前兩者我們都應該是耳熟能詳,問題多出在禱告的標的。多數人捨棄聖靈,或是急切的為人生目標的達成而禱告、或是為功名利祿的取得而禱告,很少人求聖靈的啟發,讓我們真正的認識神。

大 A:

你說出了一個重點,禱告與代禱就是要讓人能夠真正的認識神。藉此讓我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 1:17-18﹞。

假如我們的禱告只是拘泥於個人世俗想望的達成,那麼我們將會錯失「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人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恩典﹝林前 2:9﹞。」

小 A:

所以說,代禱乃是要將人帶到神前,讓他們看到真正的豐盛與指望。而不只是一種人際應酬的形式,對處於困境的人表達我們的關懷之意,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而已。經由代禱,或稱共同禱告,我們乃是要祈求神的救贖,帶領人走出世俗拘限的框架的綑綁,發現更大的可能性。共同禱告讓人們一起來到神前,體會 神的大能,看它如何運行在基督身上,使祂從死裡復活一般,這是遠超過我們人類所能夠測度的。

換言之,我們與人代禱,並不是只求寬慰人們焦慮之心,而是藉由 神的大能,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開啟一個與 神同在,在耶穌基督裡的人生。

大 A:

相對於世俗的想望,在 神裡確實會得到出人意外的賞賜。

我記得你曾跟我分享參加團契的福音外宣時,有路人向你們質疑信仰的價值,他們問你們信神可以幫他們賺到新台幣嗎?經過保羅的提示,你覺得應該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比較得體呢?

小 A:

現在我會跟提問的人說:人要靠著自己努力工作謀取生活所需。在報紙的分類廣告、人力網站與政府就業服務中心提供了相當的就業資訊與協助。假如你真的相信耶穌基督,並且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 4:7﹞,你將會感受到一分額外的助力,讓你的生活更充實,更順利。

身為學生,團契同工相互代禱的項目,經常是求 神讓我們考試可以順利過關。但是成績的好壞,還是要靠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假如我們沒有好好的念書,也沒有保證能得到好成績。

大 A:

上個禮拜我們才談論耶穌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 25:29﹞。」在神的國度中,生為學生也要盡做學生的本分。你自己都分享了參加轉學考試的經驗,你用功的啃了一本厚厚的 Norton,神在你身旁鼓勵你,幫你打氣,要你不要懼怕!記住祂是你的盾牌,祂必大大地賞賜你﹝創 15:1﹞。考試的當下,你也確實感受到 神助,回答起試題格外的順手。

小 A:

所以耶穌的話是告訴我們努力的人才能有收穫,相信神,則能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西 1:11﹞。 

大 A:

這正是今天的經文中所提及,保羅藉由為以弗所的會友代禱勸勉他們的。若真的可以知道 神,sky is the limit,因為在祂凡事都能﹝太 26:19﹞。

小 A:

所以說無論是自己私下的禱告,或是與人代禱,我們不應該專注於祈求有形物質的獲得。而是要邀請大家一起來到 神前,將我們的“需要”,而不是想望,向 神陳明,求 神賜給我們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讓我們能看見 神的恩召是何等的指望,我們要得的基業是何等的豐盛﹝弗 1:18﹞,在 神的帶領下,向著標竿直跑。

大 A:

讓 神的靈協助我們克服肢體的軟弱,例如準備功課時,有效的利用時間,克服滑手機的慾望,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 A:

翻譯課老師最近跟我們分享,現在年輕人都被寵壞了,因此生活並不快樂。因為科技進步,致使資訊氾濫,眼見似乎是滿天的金塊,真的出手想抓住一塊金塊,卻總是捉不到。因此花了心力卻窮忙,也失去了耐心。

大 A:

不只年輕人,我這等年紀的人也感受到壓力。心想要將主藉由聖靈的啟發整理出來,留下紀錄,卻受到資訊充斥的影響,幾年過去了,一事無成。我相信 神似乎捎來的警訊,藉由這一次淋巴癌的確診,告訴我時間不再了,切勿再蹉跎。九月底治療結束,又匆匆的過了近兩個月,我還在原的踏步,真擔心要辜負 神的旨意。

小 A:

讓我為來你代禱。經過今天的學習,我想這不應該只是一昧的姑息,而是應該經常陪你一起來到 神前,一起祈求聖靈的帶領,讓你可以真知道 神。時時的提醒你,記得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甚至追蹤你的進度,向著應許的美地邁進。

大 A:

你還記得一日天使的故事嗎?

小 A:

你是說很久以前的一天早上,我把你叫起來運動而讓你養成經常運動習慣的故事嗎?

大 A:

請你代禱讓被聖靈所引導的天使降靈。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20

2020/11/11 第 155 回 - 天國不是休閒度假中心

 

太 25:21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對 神忠心不是為博取歡心去阿諛奉承,而是需要謹守本分。在天國﹝個人認為應稱“神國”比較可接近﹞裡,我們依然需要接受考評。受到獎賞者乃是謹守本分的人,不管你成就了五千,或是兩千,都會受到同樣的稱道。然而若你蹉跎時光過日子,則會遭受到放逐﹝太 25:30﹞。

大 A:

耶穌基督使用 今天的經文 比喻天國的景況,幾天來我一直在思索,從字面上看,它的內容相當的直白,感覺與世俗的功利主義並無二致,不曉得奧祕在哪裡,你可有甚麼樣的觀察呢?

小 A:

神的國是一個獎勵勤奮工作的國度。

大 A:

當然,勤奮工作是一個普世價值。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窺探神國的政治經濟。

基本上似乎是根植在能力主義﹝meritocracy﹞之上,上帝依照人的個別的才幹分配工作。雖然祂出遠門,採取充分授權的方式。比較令人沉悶的是評量的標準非常的簡單,似乎是「金錢掛帥」,以回收的金額多寡作為評量的標準。而更令人錯愕的是經文中唯一提及的生財之道,竟然是存放在銀行領取孳息。就我個人的觀點,這跟將錢埋藏在地裡﹝太 25:25﹞一樣的缺乏作為。所以神國中有何特殊的價值觀呢?

小 A: 

耶穌基督應該是試圖以世人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比擬,Spinoza 要我們 多多的發揮想像力

大 A:

請你讓我見識一下你的想像力有多麼的豐富。 

小 A:

哈哈,饒了我吧,經濟學是我的阿基里斯的腱。

大 A:

首先,我在這裡看到所有權的問題,一種主、僕間的區分。我們是 神的代理人﹝agent﹞,神才是主宰﹝subject﹞。其次,所有人“共享”家業,這說明我們都是一家人。再者, 神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領受恩賜越多的人要承擔越大的責任。但是恩賜少的人,並不代表他就可以無所事事。每個人都要有應盡的本分。

小 A:

勤奮工作還是應該受到獎勵的。 所以耶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 25:29﹞。」 

大 A:

盡本分或許應該是這句話更傳神的意義。

假如我們取用耶穌這句話的字面含意,它也說明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資本家掌控資本與生產機器,壟斷一切的利益,恣意掠奪造成社會的不均。這應該不會為 神所獎勵。

另外,在一個另外的場合,當門徒問耶穌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時,當時祂也使用這句話回答他們﹝太 13:12﹞。我想藉由這句話,祂試圖強調門徒因為與祂朝夕相處,享有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恩典,會有更豐富的領受。

綜合起來,這句話所要傳遞的訊息或許應該是蒙揀選的利益。當我們因為盡了人的本分,做一位忠心的僕人,通過了 神的考評,我們將可以享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腓 4:7﹞。

小 A:

所以神國的價值觀就是每個人要盡本分嗎?

大 A:

是的。因為每個人的立足點不同,五千或兩千的回收不是重點,而且資質能力差並不表示不需要做事。若你能盡了本分,則會越發增多。不盡本分的人,就像是不結果子的葡萄枝,枯乾之後被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 15:6﹞。

感謝神,為了協助我理解,賜下以下的訊息:

在文中,祂告訴我說,信耶穌後的人生,所有時間就是運用在預備完成可在 神面前永遠炫耀之事。我們的人生中總要有在 神眼中看為善的事。

這就是我們該盡的本分,也就是做為一個忠心的僕人的特質。 

小 A:

盡本分,行 神眼中看為善的事就是忠心。

大 A:

若將 神國想像成為休閒育樂中心,想到其中“享清福”做為獎賞恐怕不是一種健康的想法。神國與世俗之國的差異不在於勞力的付出,而在改變生活的態度與價值觀,以便讓 神在基督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志,而享有出人意外的平安﹝腓 4:7﹞。

它是世俗生活的延伸與升級,好,還有更好﹝better than perfect﹞,它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方向。就在今天,神賜下在 1945 年,二戰結束之後,神學家約翰、本尼得﹝John C. Bennett﹞一篇探討神國的 文章,我做了以下的整理與歸納:

神國無法以人類的語言精確加以的描述,即使它們本身並非神國的一部分,本尼得強調基督徒應該透過改革包括政治的在內的人類體制的工作來服務神的國。卻要理解,即使人類世代的努力,達成是世界變得稍微更好的目標,並不會全然的實現神國這個終極目標。因此,基督徒應該持續討論,並且對如何達成更好的目標操持不同的意見,以尋求持續的改變與超越。

今天禮拜短短 30 分鐘不到的討論,只是一個起點。聖經中還有諸多神國有關的譬喻,等著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慢慢的去體會與發掘。







 

Tuesday, November 3, 2020

2020/11/04 第 154 回 - 認識神的愛

 

書 24:20 你們若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外邦神,耶和華在降福之後,必轉而降禍與你們,把你們滅絕。

 

上的禮拜,我們談到信仰是無從打折扣的。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中,我們卻經常遭遇各種的誘惑,其中最讓人把持不住的就是金錢與時尚商品的誘惑,而讓人隨著世界沉淪。我們都是神所溺愛的孩子,跟以色列人一樣見證諸多的神蹟,幾乎沒有人會聲稱自己要離棄耶和華去侍奉別 神。保羅雖然說:「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 10:10﹞。他卻說以色列人雖然對 神有熱心,但是不是按著真知識,不知道 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 神的義了。因此無法得救﹝羅 10:1-3﹞。

小 A:

今天的經文 讓我最感疑惑的算是第 19 節,這似乎是與我們熟悉的 神格格不入。神是慈愛的,祂不是要赦免我們的罪嗎?

大 A:

除了偶而提到終局的審判之外,基督徒基本上強調信「耶穌得永生」。只要你信了耶穌基督,從此王子與公主就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事情是這樣嗎?好像有些差距。

基本上 19 至 20 節是要告訴我們,務必要「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 4:7﹞。」提醒自己過著與基督徒相稱的生活,假如沉迷於物質的享受,拜金、拜物就等於是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別 神,可能就會有難以意料的結果。

小 A:

所以人是咎由自取嗎?

大 A: 

是的,當你拜金、拜物之後,是自我離棄 神,縱使 神要拯救你,也是愛莫能助。

聖經中對神屬性的描述,我認為最傳神的是以下兩節:

  1. 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鴻 13﹞;更說
  2. 神是有恩典、有憐憫的 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拿 42﹞。

由兩段經文,我們似乎可以歸納出 神的愛使祂成為一種值得倚靠的能力。祂讓我們予取予求,甚至還經常讓我們有出乎意外的驚喜﹝腓 4:7﹞。然而在這個關係中,存在有一定的規範,這規範雖然相當的嚴格,卻又具有高度的彈性,乃至於讓人有一種因人設事的感覺,不知何所遵從。在約拿書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種關係所呈現的那種推與拉的張力。

再談到神不會以「有罪為無罪」。日前 提到我們之所以為「罪人」,乃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敗壞了 神美好的創造。神為了要拯救我們特別差了祂的獨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向我們顯明了摩西所冀求的“道﹝出 33:13﹞”,讓我們能擔負最容易的軛與最輕省的擔子﹝太 11:30﹞。假如我們與以色列人一樣不知道 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 神的義了﹝羅 10:3﹞。那就與 神分道揚鑣,繼續過著「罪人」的生活方式。歷史上,以色列人因此顛沛流離,飽受迫害。

然而, 神卻又「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總會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從死亡的幽谷中將我們拉拔出來。認識神的愛,讓人得以高枕無憂。 

小 A:

這說明信仰是無可妥協的。

大 A:

沒錯,我們信耶穌基督,就是要過著祂在主禱文中所揭櫫的生活方式,不忮不求。

但若能做到這一點則須要克服相當的人性。人就是這樣賤骨頭,我們經常領受 神的愛與恩,卻少有人戮力的求神的國與義﹝太 6:33﹞。

基本上,我們都是被 神寵壞的孩子。舉幾個日常生活的實例或許可以協助理解。

反正我老爸愛我,雖然他對於我的交友狀況有意見,我就當甚麼事也沒發生,照著我喜歡的方式去做,反正是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負責。

這樣說來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呢?

我必須老實承認,年輕的時候也跟妳一樣的輕狂,我並沒有聆聽阿公的話語,現在的生活也算是一種懲罰。

雖然,我認為教會講究的是「神的主權」,而不是人權。就 個人的立場 我不贊成同婚,卻也沒有大力的反對它。我認為「自由戀愛」對「家」與永續生命的危害遠遠大於同志。古老的智慧說「無媒不成婚」,兩個人要長久的生活在一起,並且世代傳承,這是一個神聖的 盟約

小 A:

你在拐彎子罵我,但我也有聽你的話,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呀,並沒有要現在就鎖死我的交友關係。

大 A:

說是我罵人或許太沉重了吧!

我只是舉個生活的例子企圖協助你理解神的愛與悖逆的民之間的衝突。基本上神是概括承受的,當我們因為自己的過犯流離時,神總是想盡辦法協助我們回歸。

在今天這個時代談論「無媒不成婚」或許落伍了,但是婚姻除了感官的愛之外,了解它是一個 盟約 應該是有幫助的。

 

 




 

Tuesday, October 27, 2020

2020/10/28 第 153 回 - 堅定的踏出第一步

 

書 3:15-16 ... 腳一入水(原來約旦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漲過兩岸),那從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極遠之地、撒拉但旁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那往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於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對面過去了。

 

面對滔滔流水,神要以色列人堅定的踏出第一步,展開進入應許美地的序曲。摩西離開之後,神幫助在約書亞帶領之下的以色列人建立信心,向他們展現奇妙大工,再度帶領他們向前躍進。

大 A:

今天的經文 你有何看法呢?

小 A:

感覺以色列人蠻霸道的,要趕走迦南地原有的一切住民。

大 A:

這應該理解為一種譬喻,包括舊約中所記載殘暴的屠城故事,它們的要旨在說明信仰是不可打折扣的。這段文字所彰顯的乃是 神期待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可以「徹徹底底的」改變當地的習俗。讓迦南人、赫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全數都能相信神,順服於神,“轉變﹝convert﹞”成為猶太人﹝書 3:10-11﹞。就如同妓女喇合一樣,因著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來 11:31,書 6:17﹞。

我們應該了解所謂的「以色列人」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世代傳承的“信仰”,血統卻不是主要的成分。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 2:8﹞,人因著信而得永生。

基督教與猶太教系出同源,基本差異在於前者強調「道成肉身」,相信耶穌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 而希伯來文聖經則是強調「神的主權」,例如摩西求 神指示他“道”﹝出 33:13﹞,神則回答說:「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 33:19﹞,」感覺上比較隱晦,但是多出了空間與彈性。

兩者之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新約聖經的呈現方式比較溫和,講究包容,壞處是人若疏忽則很容易忽略「若不能與人“同得” 神為我們所預備的“更美的事”就不能完全﹝來 11:40﹞。」忽略這個重要的前提,尤其在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抬頭的時代,信仰上產生許多的偏差。教會非但未能改變世界,反而讓世界改變了教會。

小 A:

我跟璟雲曾彼此討論過,身為基督徒,我們每個禮拜去教會所為何事?去聽道理嗎?去交朋友嗎?

利用這個機會與你分享上週閱讀史賓諾莎介紹﹝Spinoza﹞的學習。他意見跟你一致,認為聖經的言語是刻意以隱喻性或是寓言性的風格來表達。目的不在理性的說服,而是吸引讀者發揮想像力。

但同時,他也對於教會當中偽善的信徒加以大力批判。他時常對於那些自誇信奉基督教/猶太教的人感到懷疑,他們表面上雖說要對所有人施予愛、喜樂、和平、節制、寬容,事實上他們卻總是彼此爭吵,甚至展現最深痛惡覺得仇恨。他們將聖經視為教條,然後以廣為世人所接受的方式加以詮釋,企圖廣結善緣,僅強調神的光明面,對於人性的醜陋則盡力加以掩飾。

我回想過去一年中,沒有經常的去教會禮拜的生活,並沒有因此感到內心貧乏,反而更加自在了。赫然發現,教會的必要性事實上沒有我原先以為的重要,甚至無法滿足我屬靈的餵養。

大 A:

教會還是歡迎唯唯諾諾的人。像我話多了,就遭到驅趕。

理論上,到教會應該是去操練在基督裡的生活,並將這樣的生活方式推廣出去。

人類的生活方式敗壞了 神美好的創造,因此世人皆為「罪人」。神的慈愛願意赦免我們的罪,差來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特別向我們顯明了摩西所冀求的“道﹝出 33:13﹞”,讓我們擔負最容易的軛與最輕省的擔子﹝太 11:30﹞。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耶穌基督一同埋葬,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 6:4﹞,自不可再活在罪中﹝羅 6:2﹞。換句話說,在教會中藉由受洗追隨耶穌基督,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林前 15:51﹞。我們要將「神國福音」告訴每一個人,引導人們“徹徹底底的”改變敗壞的價值追求,以成就一個 神所應許的世界,讓世界成為一個流奶與蜜的地方。

多數基督徒均了解傳福音是教會的使命,但是對於「神國福音」的內涵,或是有心,或是無意並未能清楚地闡述,甚至加以規避。

小 A:

原來耶穌基督所教導的是一個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為了教會的增長,多數的教會其實多數談論的是「成功神學」。教會就變成一個市集,它不但不能改變這個世界,為了遷就人群,教會反而被世界所改變。正如史賓諾沙所言,聖經言語是刻意寫成的隱喻寓言,人們似乎總是能朝對於自己有利的方向解讀。我想這就像是一把雙面刀刃,善意運用則能帶領人們進步,惡意扭曲則有集體霸凌之兮。

你認為如何清楚的闡述「神國福音」呢?

大 A:

它是一個新的「生活提案﹝proposition﹞」。人們必須放棄既有的生活方式,改採「神國」的生活方式,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它的詳情我認為描述在主禱文中。首先,我們要尊 神的名為聖,根據 神的旨意而不是個人欲求生活行事。按自己的需要收取糧食﹝出 16:16﹞,但求每日的溫飽,而不做不當的屯積。寬以待人,並以神的愛去愛人。不要受物質消費的誘惑,自然會遠離凶險的事物。最後,要將一切的榮耀歸給神。也就是活著,是為主而活;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 14:8﹞。

教會中,每個禮拜均以主禱文禱告,但是真的奉行這樣的生活方式的人幾希,而不要說推廣這個新的生活提案。 多數的人受洗之後依然我行我素,冀求在主的蔭護之下,可以讓自己的物質生活更加充裕。鼓吹人把握有限人生,適當的享受,等到死了以後再到 神的右側,因此神國就這樣耽延下來了﹝彼後 3:9﹞。

小 A:

要人放棄五光十色的現代生活並不容易。

大 A:

人若不知悔改,只有繼續的生活在罪中,等待審判的來臨,屆時就沒有一人可以倖免。

改變確實不容易,就像是收割期水滿之日要渡過約旦河一樣困難。但是我們要相信 神的奇妙大工,效法走在前頭抬約櫃的祭司,堅定的踏出第一步。讓我們從自己做起,漸而影響周遭的眾人。相信 神必在我們前面趕出迦南人、赫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書 3:10-11﹞,成就祂的應許。

 







Wednesday, October 21, 2020

2020/10/21 第 152 回 - 由摩西生死之謎中探窺神的旨意

 

申34:7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

 

申 34:1-12 是申命記最後一章,明顯是一個後記,寫在摩西“死後”。也就是摩西上了尼波山, 神指給他看祂所應許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地,然後摩西即從地表上消失。經上記載摩西就死在摩押地,但是人死不見屍,世人中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埋骨之處,在 34:7 還畫蛇添足的強調摩西死時一百二十歲,仍然強健,視力很好,更是引人遐想。 

大 A:

今天的經文 平鋪直述,你感覺 神在跟你說甚麼話呢?

小 A:

摩西是一個偉人,但即便如此,人卻是有極限的,他在完成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使命之前離開了人間。

大 A :

你是否想過,以 神的大能,祂為何不讓功勳如此高的摩西進入迦南地呢?

小 A: 

對我來說,我接受它是一個歷史的敘述,未曾追究過它的理由。 

大 A:

上週 我們談到要知道 神的“道”,瞻仰神的“榮耀”唯一得途徑是看到神的背﹝出 33:23﹞ ,我們要藉著 神手的工作﹝詩 143:5﹞去知曉 神的永能與神性﹝羅 1:20﹞。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在咫尺之間, 神竟然不讓功勳彪炳的摩西完成他一生的志業,成就 神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做的應許。

神不是也打了自己的嗎? 

小 A:

言之有理,究竟是為什麼理由摩西不能進迦南地呢?

大 A:

主內多數意見認為因為摩西在尋的曠野,當會眾爭鬧的時候,違背了 神的命,沒有在湧水之地、會眾眼前「尊 神為聖」﹝民 27:14﹞。反而因一時的怒氣,擊石兩次,並責備背叛的會眾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民 20:10﹞。

他沒有尊 神為聖,且自我居功。

小 A:

我以前都不知道誒。

大 A:

雖然是多數意見,但卻不是唯一的可能性。 

另一種說法記在申命記的起頭,摩西表明因為以色列人的緣故,使 神向他發怒,而讓他不得進入迦南地﹝申 1:37﹞。 許多信仰的領袖,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 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所有人若不與他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摩西因為無法翻轉悖逆以色列人,受連坐而進不了迦南地。

小 A:

摩西還真是很冤枉。 

大 A:

這種說法應該也可以套用在我們身上,我們生活在一個悖逆的世代,因此也是前途堪虞,進不了那流奶與蜜的地。

小 A:

那麼人生豈不是無解嗎?

大 A:

人類本來就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的。我們絕不能因此去盼望,而自甘墮落的隨波逐流,反而應該要更加賣力的傳揚「神國福音」。我們的使命是要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 28:19﹞。

現實的生活上也是一樣,我們看見在政治上群魔亂舞,而我們一人身上只有一票,根本是孤臣無力可回天。但是每一票都算數,歷史上的變革就是這樣一票票的投出來的。因此,每一個基督的信徒,都要察驗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成為社會上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去匡正這個世界,而不要去效法這個世界﹝羅 12:2﹞

小 A:

Bingo, 所以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 神的榮耀,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 5:2-3﹞。

大 A:

還有其他可能的理由。

小 A:

願聞其詳。

大 A: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摩西為了安會眾的心,隱晦了 神的話語,不敢大膽講說,而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林後 3:12-13﹞

小 A:

將廢者是指誰呢?

大 A:

不能敬畏 神, 不能聆聽 神的話語的人。

隱瞞 神的話語是一項重大的過犯。我們做見證不能任意的添加或刪去,神必將災禍加在他的身上,或由生命書上將他刪去﹝啟 22:18-19﹞。

小 A:

這是一個合理的推斷。耶穌基督說,我們不能以利益去勾引一個人入教,而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太 23:15﹞。

大 A:

確實。

從今天的經文,讓我又有一種新的想法。

小 A:

又有什麼新發現呢?

大 A:

或許在當下摩西並沒有死,而是在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之後功成身退。

小 A:

這倒是一個很新鮮的說法,你的立論基礎是甚麼呢?

大 A:

有幾個線索可供研判。

首先、摩西的一生已經達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申 34:10-12﹞,在此激流勇退,留下一個“完美的”身影,似乎是一個好退場點﹝exit point﹞。其次、經文特別強調摩西死的時候,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申 24:7﹞,怎麼會突然之間暴斃了呢?在者、人死見屍,不只在當時,直到今日沒有人知道摩西的埋骨之處﹝申 34:6﹞。在當時,摩西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失蹤人口。

曠野 40 年的生活,建立了一切的律例、典章與誡命之後,摩西的世代也日漸凋零。新的世代興起,緊接著的工作是進入迦南地之後的各項征戰,將這樣的工作傳承給年輕力壯的約書亞自屬合理。站在 神的觀點,祂也希望以色列人可以擺脫對摩西的依賴,能夠剛強壯膽的去面對前面的道途。

小 A:

這樣的說法也不無道理,所以甚麼讓摩西進不了迦南地呢?

大 A:

都有可能,我們卻也不需要刻意的去猜測孰是孰非,倒是可以從摩西最終的結局中學習到以下四件事:

  1. 我們務必要尊 神為聖;
  2. 我們要賣力的傳神國的福音;
  3. 我們要誠實的作見證;
  4. 我們要能世代的傳承,不要眷念權位。

這是我從今天的經文中所領受到 神的話語。

小 A:

有趣。感謝聖靈的帶領讓我們在今天的禮拜中有這麼豐富的領受。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2020/10/14 第 151 回 - 神的榮耀

 

出 33:13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

 

摩西領受 神的召命,要領以色列人上迦南地去。過程中,硬頸的民竟然在摩西短暫的離開之後,拜起了金牛犢,致使 神非常的嫌惡,而要離棄這民。摩西為百姓向 神禱告,希望 神可以將“道”指示他,讓他可以教導百姓,討得 神的歡心。

大 A:

今天的經文 讓我看得一頭霧水,你有甚麼看法呢? 

小 A:

我感覺到摩西與 神的關係非常緊密。 

大 A:

是啊,他向 神要求了幾件事。首先,他祈求 神不要離棄他們,親自與他們同行;其次,他請求 神指示他相關的計畫;在者,他要 神顯出祂的榮耀給他看。

因為諸多的疑惑,我看了幾個聖經翻譯的版本﹝和合本、現中修訂本與ASV -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它們之間的用字有相當的差異,這讓霧色更濃,使我不知何以。 

先讓我們看 13 節,現中本將“道”翻譯成“計畫”,ASV 則翻譯成“ways” 。

假如我們向前翻到 19 節,現中本將“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翻譯成“我向我所揀選的人顯示慈悲憐憫”,這兩者間的味道似乎不太相像。ASV 的翻譯為“I will be gracious to whom I will be gracious, and will show mercy on whom I will show mercy”,比較趨近於和合本。它們大概的意思是主權在 神,神依實際的需要對各人採取個別的行動。

綜合比較,或許是摩西在經歷多次的波折,產生戒慎恐懼之心,他希望 神可以明確的指示他所以應對的“方式”,以免爾後再有亂子出現。 

個人認為和合本與 ASV 對第 13 節的翻譯比較容易讓人明白。神的“道”或是 神的方法就是 my way my rules。

另外,第 14 節,現中本將“安息”翻譯成“得勝”,應對於 ASV 則為“give you rest” 。三者交互比較,我認為它所傳遞的是神的同在讓我們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腓 4:7﹞。

整個脈絡下來,經過摩西的懇求,神應允要親自與他們同行,這樣會帶給他們平安。安撫了摩西焦慮的心,至於如何的因應,神則強調那屬於祂的主權 -  祂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或許我們可以解讀為,不要倚賴律法稱義,而從恩典中墮落了﹝加 5:4﹞。

小 A:

哇,這下子霧氣稍微有些消散。感謝老爸的示範,多重譯本相互比對似乎可以協助聽聞神的話語。

這三個譯本對於第 18 節的翻譯則是相當一致的,摩西請求 神將祂的榮耀顯給他看。我們經常談論到神的榮耀,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你認為甚麼是神的榮耀呢? 

大 A:

當然,沒有一個人可以全然通曉神的話語。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境遇不同,他對文本會產生不同的解讀。經過多方的剖析與分享,可以協助我們打破自己的一家之言,而有更寬廣的領受。

至於甚麼是「神的榮耀」,聖經中例如以賽亞書 6 章,啟示錄 4 章的幾個描述,感覺是一個驚天動地的畫面,充滿了光芒與頌讚之聲。在當時,我相信這也是摩西所期待的景象,他需要一個至高、至大的 神能加持他的信心。

神的回答則耐人尋味,似乎祂顧左右而言他。回答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 33:19﹞。」

根深蒂固,人總是試圖將 神物化﹝objectify﹞,樣貌化。唯神無限充滿,無限細微,祂豈是凡人所能探窺之物。神向人顯明的就是「一切的恩慈」,藉由恩待人、憐憫人,祂我們蒙恩的時候,向人顯現出祂的榮耀。摩西等人對此並非全然沒有經驗,從在何烈山看到焚而不燬的荊棘開始,見證神在埃及所降下的十災,紅海開道、苦水變甜、由天而降的食物、磐石出水 ...,無一不是神所顯明的榮耀。

緊接著神對摩西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 33:20﹞,」再次顯明了 神的恩慈,祂苦口婆心的告訴摩西不要胡思亂想。因為 神在大作為的當下,必然是地動山搖,石破天驚的景象,那將是人們所無法承受的境地。所以當祂構工的時候,祂會出手遮掩保護我們。完成之後,手縮回去,人就得見祂的背,卻不得見祂的面。所以我們要追想古時之日,思想 神你的一切作為,默念 神手的工作﹝詩 143:5﹞。

基本上,神的同在或同行,讓我們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腓 4:7﹞,致使人們幾乎感受不到 神的同在。摩西在此,與你、我兩人犯了相同錯誤。他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神蹟之中,卻渾然不知,還嚷著要看神蹟。

誠如保羅所說的:「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 1:20﹞。」人就是生活在神創造的神蹟之中,享受神「一切的恩慈」,卻老是將這一切視為當然,而一再的推諉,甚至崇拜起人所造奇形怪狀的偶像。

小 A:

所以說,我們乃是活在 神的榮耀之中,人活著本身就是神的榮耀。 

大 A:

敬畏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遠離偶像,我們就活在神的榮耀之中。否則就像硬頸的以色列人一樣,離棄神而找不到回家﹝天家﹞的路,而要面對永恆的滅亡。我們不要在意 神恩待誰,就如路加福音中的大兒子一樣,有神的同在﹝路 15:31﹞,卻感受不到 神的恩慈與榮耀。我們不要在意那些人得救,他是否值得,而是要時時鞭策自己過著得救的生活。

 

參考資料:Show Me Your Glory

 

 

 

 

 


Tuesday, October 6, 2020

2020/10/07 第 150 回 - 靠主喜樂

 

腓 4:4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喜樂,保羅在此一再的強調喜樂的重要。

如何能夠喜樂呢?不是儘做自己愛做的事,以滿足感官的愉悅。相反的,是要能克制對肉體與物質的慾望,凡事藉由禱告、祈求與感謝,讓眾人看到你謙讓的心,以領受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 4:5-7﹞。

大 A:

今天的經文 中,你領受了 神甚麼樣的話語呢?

小 A:

主已經近了,我們可以一無罣慮。

大 A:

如何能一無罣慮呢?

小 A:

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腓 4:6﹞。換句話說,若我們時常因著主喜樂,就能打從心裡感到平安。

大 A:

是啊,這是喜樂的根本。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 17:22﹞。喜樂讓人的身、心得到醫治。今天的經文中,我感受到腓力比教會中,在友阿蝶和循都基之間,似乎存在有一些保羅試圖想排解的紛爭。與一般人或是選邊站,支持“對的”一方,或是充當鄉愿好人,雙方各打 50 大板,強調教會“河蟹”的重要,企圖息事寧人的做法不同。保羅則要大家“靠主喜樂”,如何能“靠主喜樂”呢?

小 A:

不只是教會,"河蟹"的文化其實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得不到真正的平安。但就個人的教會經驗看來,遇到有爭論少有人願意探究其緣由,真心的去排解爭端。只是是利用會眾鄉愿的心理,做一些敷衍的承諾,存著忍耐幾天等風頭過了,表面上又相安無事。受到不平的人,只有默默的承受,使公義無法得到伸張。

請你分享如何“靠主喜樂”的看法。

大 A:

喜樂就是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如何“靠主喜樂”是我今天的學習核心。我將它歸納成為「喜樂三部曲」:

首先既要“靠主”,我們必須相信“主已經近了”。換句話說,我們要相信主的同在,祂是一切事務的主宰。

其次,當人與人之間有不同意見的時候,與其針鋒相對,彼此爭辯。不如各自表現謙讓,留給彼此空間。然後藉由禱告、祈求與感謝,將你所要的,或說是你的見解告訴 神,尋求 神的旨意。

再來就是平常要藉由思念與稱讚德行,並體行在保羅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事,以培養做人的基本修為﹝腓 4:8-9﹞。

小 A:

哇,好棒的歸納啊。感謝神。

大 A:

就今天的學習,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靠主喜樂”?

小 A:

不要怨天尤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7pupu”,要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 A:

是的,我們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 1:19﹞。」不要動不動臉就腫得跟麵包一樣。

另外,我覺得凡事要多觀察,看到好的德行,就要學習,不好的事就要引以為戒。

小 A:

是啊,不要有玻璃心,見不得他人好。

大 A:

反而應該「以感謝為祭獻與 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 50:14﹞」。不要自以為是,而應該要更新心意,以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 12:2﹞。 

我舉一個更貼切的例子說明。當你成家以後,夫妻或許會一時鬧憋扭。你知道的爭論的時候往往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對方,假如你們能共同“靠主喜樂”,讓 神來引導家庭的生活,必可得到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 極大的喜樂。

小 A:

哈利路亞,讓我們父女間先操練“靠主喜樂”。

 

 


 

 

 

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2020/09/30 第 149 回 - 擺脫世俗的誘惑

 

腓 3:8 我也將[過去所有的]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的出身是一個正統的猶太人,謹守律法,為人所稱道 ,無可指責,堪稱是一位猶太人中的典範,他應該是一位眾所稱羨的對象。然而認識主耶穌之後,他反而將這一切的成就視為負擔,甘願為追隨主耶穌放棄一切的特權。

小 A:

今天 這段經文相當的耳熟,老爸你經常引用。

大 A:

確實,不過我很興奮的是 神今天擴充了我的視野,讓我看了過去比較沒有注意的經文,有了更深入的領受。

保羅在接受耶穌基督的呼召之前,在眾人的眼中跟你一樣屬於一位“偉哉”的天之驕子。遇見主之後,他發現這一切卻是阻礙他向前追隨主耶穌基督的障礙。

小 A:

哈哈,偉哉 NTU!台大的同學中,不少人熱衷於團購印有 NTU 標誌的衣服,難得有一位同學跟我一樣不為所動。他跟我說,他不想炫耀自己是台大的學生,而是感念自己因為進入台大就學擁有豐富的資源,要更努力的念書,不要以台大人看板而自以為傲。

當然,我沒有他看那麼得開,沒有加入團購主要是因為捨不得花錢,心裡其實還是癢癢的。不過經過他的提醒,我也不禁反思自問,到底是衣服好看呢?還是 NTU 的字樣好看呢?偉哉的本質是甚麼?

大 A:

或者應該問學著保羅問問自己,進入 NTU 是有益呢?還是有損呢?

保羅說“忘記背後”,是要“丟棄萬事”,它具有“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創 12:1﹞”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要走出既有的舒適圈。唯有這樣才能夠毫無罣礙的“向著標竿直跑”,全然的領受“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我必須承認,過去我引用這段經文時沒有這麼深層的體會。

小 A:

換句話說,假如以進入台灣第一學府,而忘記對主耶穌的追求,醉心於功利主義的表徵,不但無益,而是有損。相對於師大,台大確實有較多令人振奮的資源,這是我讚嘆“偉哉”的理由。假如我因擁有而沾沾自喜,失去了應有的謙卑,可能錯失更大的獎賞,只是成為一個印有 NTU 標誌衣服的衣架。

感謝神的啟發,讓我了解所謂的“偉哉”,其實是一種負擔,今後我要擺脫這些桎梏,跟隨耶穌基督“全速的”向著標竿直跑。

我倒有點好奇保羅究竟經歷了甚麼事,能夠如此的看得開。由一個人人稱羨的社會賢達,轉變成為了神的事工賠上自己的性命的門徒。

大 A:

他在追隨耶穌基督的過程中應該有相當豐富的經歷,使徒行傳中的紀載 - 徒 9:3-18,這或許是個起頭。整個經歷至少有十幾年,參考 林後 12:2-4,讓他的信仰因此與日俱增,即使經歷了無數的苦難 - 林後 11:23-28,依然不改其志。

雖然我們沒有保羅的經歷,卻要感謝主,讓我們得以由經文中輕鬆地從保羅的身上學習。

佛家有語“看破紅塵”,世俗的想望使人分心。我們必須要心繫主耶穌基督,將世俗的擁有視為糞土﹝腓 3:8﹞,不要因為祂的恩賜擁有豐富的物質與資源而洋洋自得,反而要更加的謙卑,戒慎恐懼的了解自己因此擔負了更重大的使命,追隨耶穌基督,讓世界更美好 - tikkun olam。 

感謝神這幾個禮拜以來的循循善誘,希望你可以深切的體會而能夠抗拒世俗的一切誘惑,將之視為糞土,以 神的旨意為第一優先,如此才可以生活在神蹟之中,擁有與保羅一樣豐富的經歷。

小 A:

忘記背後,就是要擺脫世俗的桎梏,努力面前的,致力於 tikkun olam,如此才不會錯失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大 A:

阿門。

小 A:

排好優先順序真的是人生一大課題。最近在作文課堂上認識了一位上屆考進台大的轉學生,他除了 line 以外,其他社交軟體一概不用,因為他覺得浪費時間。不過,他非常喜歡寫 journal,所以有額外經營部落格,並且偶而做點採訪。我總是十分佩服這種人的果決,不論是社群媒體、新聞還是網拍,也是另一種造成人負擔的 burden,讓我們擔心自己跟不上流行或是感到匱乏。但往往晃眼之間,時間就在我們的指尖之間悄悄的流逝了,延遲我們做更重要事情的時間。我也曾幾次刪掉過 instagram 等社群軟體,雖然初期耳根子輕省的感覺很棒,但過一陣子又會不甘寂寞地下載回來,哀呀! 真不知如何是好呢!

大 A:

是啊,世俗的誘惑總在不知不覺中消耗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多多的思考保羅的建議,將基督耶穌視為至寶,認定萬事為有損的,為要得著基督,將萬事看作糞土丟棄。

小 A:

哈哈,我豈不是要出家當尼姑了。

大 A:

只要你能記住保羅所分享的見證,更新你的心意,讓耶穌基督協助你抗拒世俗的誘惑,我相信你可以保有你那一頭的秀髮。



 

 

 

 


Tuesday, September 22, 2020

2020/09/23 第 148 回 - 永不回頭

 

出 17:7 ... 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

人與神同行,最忌諱兩件事﹝1﹞試探神、﹝2﹞爭鬧。信實的神必與我們同在,我們一切需用的,神都有預備。更重要的「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 4:4﹞。」

大 A:

到了 今天 猶太人為何還在抱怨? 

小 A :

離開習慣的生活環境,路程或許是蠻辛苦的,事有不順心,或是我也很可能會抱怨。

大 A:

你會抱怨我並不驚訝,無論是在美國或搬到淡水之時,當我們在找房子的時候, 你都是滿肚子的苦水。因為你跟以色列人一樣,沒有活在神蹟之中。

神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他們見證一系列莫大的神蹟。包括神降予法老十災、紅海開道、苦水變甜,還有從天上降下糧食 - 鵪鶉與嗎哪。他們卻將這一切視為當然,竟然懷疑神是否在他們中間,為一些生活上的瑣事爭鬧。

你雖然沒有見過紅海分開成為乾地,但是在我們信仰的過程中,你可曾想過若沒有神滿滿的恩典,我們有如此安穩的生活嗎?日前 我曾舉了幾個例子,讓你同意我們根本就是生活在神蹟之中。

小 A:

求主赦免我的無知,我是應該追想古時之日,思想神的一切作為,默念神手的工作。向神舉手,如乾旱之地盼雨一樣的渴想神﹝詩 143:5-6﹞

大 A:

這是正確的信仰。我們要相信自己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蘊含有神的旨意,或稱話語。重點是你對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是否具有渴望。

新眼光導讀的作者 強調一個“更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往應許之地邁進,必要逐漸的遠離過去的生活,改變過去的一些習慣,否則不是原地踏步嗎?因此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才能讓我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 12:2﹞。假如跟以色列人一樣,成天想念只是埃及的肉鍋﹝出 16:3﹞,那樣子確實會與神漸行漸遠,感受不到神的同在。

小 A:

神的國,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

大 A:

是的,這需要一個價值觀的轉變,我可以與你分享個人的見證。

神藉由一場疾病將我分別出來,當療程成功的結束的時候,雖然我感謝神的救恩,卻一心一意的想要回復過去的生活,繼續活在現實世界,多數人有類似的期待,如此讓我耽延的幾年。神一心一意引領我到一個應許的美地,我卻惦記著過去的肉鍋。因此一事無成,心中充滿了挫折,當然也少不了抱怨。

後來,我忽然領受神啟,開始感謝神拿走我的一切“安定”,可以開始領受 better than perfect 的生活。

我終於懂得區分 Making a Living 與 Making a Life 的不同。表面上,我們從世俗的世界擷取我們生活的必需,我們需要的只是衣食無缺,而不是飛黃騰達,高人一等,追求所謂的 outstanding。當我們取得日常生活基本之需,就應該將一切的心力灌注在生命的追求。也就是要能擺脫世俗的誘惑,遵行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小 A:

這麼說起來,耶穌基督在主禱文中已經明確的楬櫫了我們應有的追求。但是面對生活周遭五光十色的世界,人總是經不起物質的誘惑。

大 A:

假如你只是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太 6:31﹞?你的生活就會受到拘限,你會不自主的會去“效法這個世界”,而不能達到心意更新而變化的境界,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在 曠野中迷路。 

設定“優先次序”因此非常的重要,你必須確定神的話語與物質,包括功、名、利、祿,的追求孰重。這一點你必須經常的檢討,感覺你經常搞錯了方向。

小 A:

也許苦頭吃得太少,還需要磨練才能生出老練﹝羅 5:4﹞。 

大 A:

祝你早日老練。

基本上我們要相信神的帶領,當遇有不順遂的事,我們就要藉由禱告求神的光照,順著神的旨意,心存盼望的走向標竿,向神國挺進,永不回頭以免成為鹽柱﹝創 19:26﹞。 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 神的國﹝路 9:62﹞。」





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

2020/09/16 第 147 回 - 人生猶如曠野

 

出 16:4-5 ... 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耶和華以勒,外邦人求的乃盡只是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而我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天父是知道的,祂必會加給我們﹝太 6:31-33﹞的。以色列人在神的大能的護衛之下,渡過了紅海,來到西奈曠野,因為環境的改變,生活上感覺些許的不便,他們便向神發怨言。而神要從天上降給他們糧食,唯要他們遵守一定的法度。

大 A:

今天的經文 給了你甚麼樣的訊息?

小 A:

神帶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擺脫了奴隸的生活,他們卻依然在抱怨。

大 A:

是啊!上個禮拜,才說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出 14:31﹞,過沒幾天就忘了神的恩典,開始又抱怨了,顯見他們對神的信仰並不堅定。

我們可以說,當時的以色列人,在信仰的層次上仍屬低階,他們在乎立即的效益,停留在看見才信的層次。神於是再度施予大能,要從天上降給他們糧食。

信主之後,並不是人生的結局,如童話故事所說的那樣,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它是一段冗長的曠野的生活。假如我們如外邦人一樣,每日擔憂的只是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而沒有盼望或許會感覺大失所望。

小 A:

所以保羅說:在恩典中,我們要歡歡喜喜的盼望,就是在患難中也要歡歡喜喜的﹝羅 5:2-3﹞。我們不應該抱怨,反而應該藉由患難,更進一步的堅定我們的盼望。

大 A:

是啊! 今天經文給我的領受就是「人生猶如曠野」。當我們“信”了神,就得到神的應許,渡過了紅海,往流奶與蜜的美地前去。過程中,我們必要經過曠野,我們經由面對各種的誘惑與考驗,預備自己,如妳所說的使我們可以透過忍耐而臻於老練,因此可以堅定我們的盼望﹝羅 5:4﹞,信實的神必會履行祂的應許。

天路歷程書中,許多原本興沖沖的跟著基督徒走的人,當遇到不順心的事,就開始打退堂鼓,因此與上帝的恩典絕緣。摩西派出 12 個探子去迦南地窺探﹝民 13:17﹞,除了約書亞與迦勒兩人,其他人雖然見證了流奶與蜜之地,卻懾服於那地的民強壯,城邑堅固寬大﹝民 13:28﹞而失去了盼望,他們也因此無法領受上帝的恩典,老死於曠野之中。

小 A:

「人生猶如曠野」卻要歡歡喜喜的盼望。

大A有沒有注意到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 若就具體的地理觀念看來,從埃及走到迦南地的距離根本不需要走到40年的時間,你覺得他們到底是為什麼走了這麼久? 還是寫下這段故事的人是否埋了比喻在其中?

大 A:

這是一段“天路歷程”,短短的距離為何要走 40 年?我認為要表達的至少有兩個面向,其一,操練與養成,以建立體制;其次是因為人的不信,所造成的耽延。因此前往應許之地,並不是一條坦蕩的道路,它是非常的曲折的,需要有相當的堅持。我們知道摩西的整個世代,包括摩西本人,終究沒有能進入迦南美地。

因此藉著“信”,相信神的應許,人要窮一生之力去追求,向著標竿直跑,即使力有未逮,也要將信仰世代的傳承下去。信實的神,在領我們走出埃及之後,經歷曠野,終必帶我們進入流奶與蜜的美地。

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信仰的傳承非常重要,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卻因為沾染的該地的習俗而拜巴力,後來也因此被放逐到巴比倫。

小 A:

所以說,信仰是一生的追求,它是與時俱進的,不可以有絲毫的鬆懈。 

大 A:

還有一件事,我們在逾越節的故事中有談到神要以色列人遵守一些新的法度。相信神,我們要接受聖靈的引導,不可依然如故,我行我素。保羅說的一件奧祕,我們都是要改變﹝林前 15:51﹞。

神從天上降下糧食,特別強調百姓要每天收每天的分,只有第六天可以多收一倍的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存法則。感謝神的恩賜,凡事夠用,不要囤積,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不均的問題。

那天看完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評論,妳提出一個問題:“勞碌賺錢慢 錢滾錢才能快速累積財富。”用資本累積財富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因此我的回答是我們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去維持我們的生計,貪婪與拜偶像一樣。在這個所謂的「鍍金時代」,每個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以最省力的方累積大量的財富。人們發現靠能力獲取收入總沒有錢滾錢來的便利,因此多數人的財富,並非來自創業進取,而是來自於繼承。所謂的「自由市場」,本質上傾向於增強資本擁有者的力量,而犧牲的是勞力擁有者的一般民眾。

其實,人的需要有限,無知的人蓋大的倉房收藏一切的糧食與財物,若神帶走他的靈魂,他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接受神的安排,不要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才是富足﹝路 12:18,20-21﹞的

小 A:

所以我們要隨從聖靈,不要隨從肉體﹝羅 8:5﹞,否則又淪為物慾的奴隸,而失去神的救恩。 

大 A:

阿門。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20

2020/09/09 第 146 回 - 經歷神的同在

本週因為大 A 住院靜養,改由小 A 陪同在醫院中首次擔綱主持禮拜,並整理筆記。

 

出 14:19-20,30-31 上帝的天使原先走在以色列大隊的前頭,現在轉到後面;雲柱也轉到後面,隔開了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雲使埃及人陷入黑暗中,卻照明了以色列人,因此整個晚上,埃及的軍隊無法接近以色列人…… 那一天,上主從埃及人手裏拯救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看見他們橫屍岸邊。當以色列人看見上主用大能擊敗了埃及人,他們敬畏上主,信賴他,也信任他的僕人摩西。

 

小 A: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禮拜,我親愛的大 A,從今天這段經文中你看到了些什麼?
 
大 A: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第19 與 20節的經文。神用「雲柱」隔開了埃及人與以色列人,使前者陷入黑暗,卻照亮了後者。個人認為因為“信”而有這樣的區別,「信神的人」生活在光明中,受到神的照護、引導與開路;而「不信的人」則處於黑暗裡,渾然不知所以,終至陷入泥濘,無法得救。

小 A:

有意思,回想上禮拜談到逾越節的故事似乎也有一些「分別為聖」的意味。

大 A:

是啊,在上週逾越節的故事中,神要以色列人在門框與門楣上塗上羔羊血以便與埃及人做出區別免被擊殺﹝出 12:7,12-13﹞,這使他們與奴役他們數個世紀的民族切割。神要以色列人主動做出區隔,建立明確的身分認同,自我宣告為神的子民 - 以色列人。只有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做出信仰的告白,我們才能夠領受上帝的救恩,走在光明坦蕩的路上,否則就讓自己困在黑暗泥濘之中。

小 A:

說得真是精采! 

我則特別注意到第 30 與 31節。以色列人在橫越了紅海,經歷了神奇妙大能之後,更加敬畏而且信賴主與祂的僕人摩西。回想你、我的信仰歷程,它並非一夕之間轉變的,你願意分享一下自己如何由「不信」轉為「信」嗎? 

大 A:

是的,信仰有諸多的層次,它是與時俱進的。

受洗歸主的過程,我與神間近乎拉扯了十年。

確立鼻咽癌診斷時,一位平常不太上教會的基督徒朋友,特別說要陪我去教會。對此,我沒有回應。

療程結束之後,當然我努力的想要回到過去的職場。我與過去共事過的多家外國公司保持聯絡,寫了無數的企畫書,感覺有些進展。唯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切卻落空了。從台北回到了台中,感到前途茫茫,在深夜中,獨自的漫無目的走在台中的街頭幾個小時,走投無路,方始想到神是唯一的助力,而萌生去教會探勘的想法。

感謝好友張思忠醫師帶我去台中聖教會,就算他有其他的服事,也會特別交代其他的會友接待,提供必要的協助。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總是開始接觸神。

對於一個新手而言,特別是一個理工科背景的人,對於聖經當然充滿的疑問,感覺教會無法提供適切的幫助,沒有多久我就打退堂鼓了。

不過,總算是一個起頭,我開始間斷的讀經並且學習禱告。我有一個部落格,山頂洞人看世界,記錄了我早期的學習。

說來也許有些諷刺,真正讓我的信仰開竅的竟然是來自一位法師 - 聖嚴法師。一天深夜,我在網路上撞見一篇聖嚴法師與龍應台間有關生死與信仰的對話 - 永恆的關懷。它告訴我們不能用理性來面對信仰的問題,基本上就是「因信稱義」的概念,只有“信”,才能經歷信仰。我們不要想眼見為憑,而是要去生活在其中。

小 A:

經你這麼一說,讓我想到這幾天正在閱讀的《見樹又見林》,作者提到人所看到的真實往往是建立在他們的信念之上,包括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所有事物的意義都是被我們的信念所賦予的。換言之,相信才會看到。

大 A:

是啊,假如你想看神蹟,耶穌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太 16:4﹞。」然而我們正天天的生活在神蹟之中,假如你感受不到,乃是因為你將它視為當然﹝take things for granted﹞。

假如你能仔細回想一下,雖然我們沒有看到紅海分開成為乾地,我們確實生活在神蹟之中,享受神滿滿的恩典,我可以舉幾個例子。

小 A:

願聞其詳。
 
大 A:

你可曾想過,自己能有機會去美國三年當小留學生嗎?而且童年畢業旅行是去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嗎?恩惠老師相對於游老師,已經讓你驚為天人了,你可曾夢想過有朝一日你會有一位像 Julia 那種近乎教授等級的鋼琴老師嗎?

小 A:

你這麼一說讓我感到自己真是一個大渾球,竟然將這些莫大的恩典等閒視之。

大 A:

如今,你老北生病了,沒有工作。我們卻有一個穩定而且還算寬裕的生活,讓你可以專心上學,不必去打工。我還記得三年前我第一次肺炎住院時,失去了工作,你很擔心生活何去何從。我安慰你說:「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太 6:31﹞?」神會有祂的安排。你還將信將疑,認為那不過是一個隱喻﹝metaphor﹞。結果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你難道不認為這是神蹟嗎?

渾球是你對自己的稱呼,不過你確實不太用心,將神蹟視為當然。我希望當你有時間靜下來,好好的想一想自己一生的經歷,在其中尋找神,不要老是被臭男生電到。

小 A:

哪有,那是因為醫院的環境過度乾燥產生的靜電反應。

大 A:

不需要爭論,坦白的面對自己,就像以色列人一樣,塗上一點羔羊血。有或沒有你自己是知道的,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最要緊的,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是神的器皿,今天我們一切所有的,都是神的恩賜。用心的體會,才能跟隨著神,走在光明之中,免限於黑暗的泥濘。




 

 

 

Tuesday, September 1, 2020

2020/09/02 第 145 回 - 自我宣告

 

出 12:13-14 …..當我看到這血,我要越過你們的家。在我懲罰埃及人的時候,絕不傷害你們。 你們必須紀念這一天,為上主守這節。你們的子孫也應該守這節,立為永遠的規例。

大 A:

閱讀的今天的經文,你覺得逾越節所傳遞的意義是什麼呢?

小 A:

它是上帝要以色列人紀念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上帝啟動了祂的救恩。上帝要拯救在埃及受困苦的以色列人,讓他們脫離督工的挾制﹝出 3:7﹞。

老實說,甚至連逾越節確切在什麼時候我都不清楚,真是令人感到汗顏。

大 A:

哈哈,我們父女倆真是寶一對,對這件事我也迷迷糊糊。感覺上逾越節似乎在基督徒重要的救贖紀念日  - 受難日之前一兩天,兩者非常的接近﹝太 26:2﹞,但實際上又有些距離

小 A:

不過在主日學中,我們確實有討論過「羔羊血」的意義。我們都覺得很奇怪,上帝既然是無所不能﹝Omnipotent﹞與無所不知﹝Omniscient﹞,那麼祂自應該有能力能區別埃及人與以色列人的住家,何必要祂的子民們特意在門楣上做上記號以資區別呢?

我們沒有討論出確切的答案,只有將「羔羊血」與耶穌的寶血做成連結。

大 A:

逾越節的意義或許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神在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要以這一個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出 12:2﹞。就連烹飪和食用羔羊方式也有新的規定,不能生食,亦不能水煮,只能用烤的。而且如果當晚吃不完的話,就要燒掉,不能有剩餘﹝出 12:8-10﹞。

小 A:

聽起來,逾越節好像我們過農曆新年時要除舊佈新,而且在飲食上,也有相對應的習俗。但我們跟以色列人不同,傳統上我們認為要「年年有餘」,所以會刻意在年夜飯上留下剩餘。

大 A:

是的。「年年有魚」,年夜飯中刻意將魚留下來不吃,取其諧音討吉利。

感謝神,對於剛才你所提出「羔羊血」的意義上我似乎領受到聖靈的啟發。

我想全知全能的上帝絕對不會分辨不出以色列人和埃及人的住家,但上帝要以色列人以「羔羊血」塗在門框與門楣上做記號﹝出 12:7﹞有祂特別的用意,祂要以色列人宣告自己的身分認同﹝proclaim their own identity﹞。幾百年在埃及為奴的生活,與埃及人比鄰而居,感染了他們的生活習俗,身分認同上可能產生一些混淆。逾越節作為一個新的開始,神除了教導以色列人新的飲食風俗之外,祂更要他們能夠全然的與埃及人脫鉤,擺脫他們奴隸的身分,如此才能分別出來去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度。以色列人必須明確的宣告自己是以色列人,而不是埃及人。

自我宣告為神的子民是得救的第一步。

小 A:

哇嗚,我怎麼從中看到了某種deja vu。

大 A:

是呀,身處於台灣,我相信你深切的體會到身分的錯亂所造成的問題 - 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 帶來了許多爭議。明明就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台灣,卻口口聲聲說自已是中國人,為此竟然頻頻的向中國示好,心想與專制的共產政權“統一”,讓自己淪為奴隸。對於這種身分錯亂的人,即令是上帝,除了歎息﹝羅 8:26﹞,祂也愛莫能助了。

小 A :

所以,以逾越節是為一個新的開始。上帝不只教導你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確知自己的不同,做出宣告。唯有當你能夠清楚的辨識自己的身分,你才能夠逃過誅殺﹝passed over﹞而得救。當你自願沉淪,即使是白白的恩典,你也將會錯過。

大 A:

盡義務方得以享受權力﹝privilege﹞。身為基督徒,雖然我們看見的是花花的世俗世界。我們必須要自我做出區隔,不能沉淪於物質消費的誘惑而無法自拔。

小 A:

今天讓我有一種 epiphany 的感覺,上帝要猶太人持守逾越節,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祂要猶太人明確的表白自己的身分 - 將「羔羊血」塗在門框與門楣上,藉以明確的自我宣告為猶太人有別於埃及人。我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 6:24﹞。全知的上帝不會分辨不清的,要點是我們自己是否能清楚的辨識自己,然後全然的將自己擺上作為活祭。不去效法這個世界,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自己能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 12:1-2﹞。


後記: 從復活節追溯猶太人的逾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