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16:4-5 ... 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耶和華以勒,外邦人求的乃盡只是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而我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天父是知道的,祂必會加給我們﹝太 6:31-33﹞的。以色列人在神的大能的護衛之下,渡過了紅海,來到西奈曠野,因為環境的改變,生活上感覺些許的不便,他們便向神發怨言。而神要從天上降給他們糧食,唯要他們遵守一定的法度。
大 A:
今天的經文 給了你甚麼樣的訊息?
小 A:
神帶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擺脫了奴隸的生活,他們卻依然在抱怨。
大 A:
是啊!上個禮拜,才說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出 14:31﹞,過沒幾天就忘了神的恩典,開始又抱怨了,顯見他們對神的信仰並不堅定。
我們可以說,當時的以色列人,在信仰的層次上仍屬低階,他們在乎立即的效益,停留在看見才信的層次。神於是再度施予大能,要從天上降給他們糧食。
信主之後,並不是人生的結局,如童話故事所說的那樣,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它是一段冗長的曠野的生活。假如我們如外邦人一樣,每日擔憂的只是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而沒有盼望或許會感覺大失所望。
小 A:
所以保羅說:在恩典中,我們要歡歡喜喜的盼望,就是在患難中也要歡歡喜喜的﹝羅 5:2-3﹞。我們不應該抱怨,反而應該藉由患難,更進一步的堅定我們的盼望。
大 A:
是啊! 今天經文給我的領受就是「人生猶如曠野」。當我們“信”了神,就得到神的應許,渡過了紅海,往流奶與蜜的美地前去。過程中,我們必要經過曠野,我們經由面對各種的誘惑與考驗,預備自己,如妳所說的使我們可以透過忍耐而臻於老練,因此可以堅定我們的盼望﹝羅 5:4﹞,信實的神必會履行祂的應許。
在天路歷程書中,許多原本興沖沖的跟著基督徒走的人,當遇到不順心的事,就開始打退堂鼓,因此與上帝的恩典絕緣。摩西派出 12 個探子去迦南地窺探﹝民 13:17﹞,除了約書亞與迦勒兩人,其他人雖然見證了流奶與蜜之地,卻懾服於那地的民強壯,城邑堅固寬大﹝民 13:28﹞而失去了盼望,他們也因此無法領受上帝的恩典,老死於曠野之中。
小 A:
「人生猶如曠野」卻要歡歡喜喜的盼望。
大A有沒有注意到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 若就具體的地理觀念看來,從埃及走到迦南地的距離根本不需要走到40年的時間,你覺得他們到底是為什麼走了這麼久? 還是寫下這段故事的人是否埋了比喻在其中?
大 A:
這是一段“天路歷程”,短短的距離為何要走 40 年?我認為要表達的至少有兩個面向,其一,操練與養成,以建立體制;其次是因為人的不信,所造成的耽延。因此前往應許之地,並不是一條坦蕩的道路,它是非常的曲折的,需要有相當的堅持。我們知道摩西的整個世代,包括摩西本人,終究沒有能進入迦南美地。
因此藉著“信”,相信神的應許,人要窮一生之力去追求,向著標竿直跑,即使力有未逮,也要將信仰世代的傳承下去。信實的神,在領我們走出埃及之後,經歷曠野,終必帶我們進入流奶與蜜的美地。
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信仰的傳承非常重要,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卻因為沾染的該地的習俗而拜巴力,後來也因此被放逐到巴比倫。
小 A:
所以說,信仰是一生的追求,它是與時俱進的,不可以有絲毫的鬆懈。
大 A:
還有一件事,我們在逾越節的故事中有談到神要以色列人遵守一些新的法度。相信神,我們要接受聖靈的引導,不可依然如故,我行我素。保羅說的一件奧祕,我們都是要改變﹝林前 15:51﹞。
神從天上降下糧食,特別強調百姓要每天收每天的分,只有第六天可以多收一倍的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存法則。感謝神的恩賜,凡事夠用,不要囤積,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不均的問題。
那天看完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評論,妳提出一個問題:“勞碌賺錢慢 錢滾錢才能快速累積財富。”用資本累積財富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因此我的回答是我們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去維持我們的生計,貪婪與拜偶像一樣。在這個所謂的「鍍金時代」,每個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以最省力的方累積大量的財富。人們發現靠能力獲取收入總沒有錢滾錢來的便利,因此多數人的財富,並非來自創業進取,而是來自於繼承。所謂的「自由市場」,本質上傾向於增強資本擁有者的力量,而犧牲的是勞力擁有者的一般民眾。
其實,人的需要有限,無知的人蓋大的倉房收藏一切的糧食與財物,若神帶走他的靈魂,他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接受神的安排,不要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才是富足﹝路 12:18,20-21﹞的。
小 A:
所以我們要隨從聖靈,不要隨從肉體﹝羅 8:5﹞,否則又淪為物慾的奴隸,而失去神的救恩。
大 A:
阿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