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9

2019/12/25 第 109 回 - 基督耶穌,人形上帝的示範


來 2:14-15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人因怕死而淪為魔鬼的奴僕,耶穌基督為了讓我們得釋放,照樣成了血肉之體,親自向我們示範如何擺脫死的毒鉤﹝林前 15:55﹞。

大 A 說:

上週談到福音的重點內容是基督耶穌,我們因此嘗試著去描述我們所認識的基督,感謝神藉著今天的經文﹝來 2:10-18﹞補充了好一些答案,妳從這裡看到了一些什麼呢?

小 A 說:

耶穌基督的形像。

大 A 說:

更具體的說,應該是耶穌基督以血肉之體向我們顯明作為神的兒子的形像。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所見的。

小 A 說:

筆墨難以形容。

大 A 說:

讓我跟你分享一些我所做的整理:

  1. 做為一為領導者,領人得救的先鋒,受苦是合宜的﹝10節﹞。
  2. 得以成聖者的我們與耶穌基督,使人成聖者,都出於一,因此我們可以與耶穌基督以弟兄相稱﹝11節﹞。
  3. 祂是我們所倚賴﹝以成聖﹞的﹝13節,約 14:6﹞。
  4. 耶穌基督示範血肉之體,如何能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而能擺脫奴僕的心﹝14-15節﹞。
  5. 祂不是要救拔天使,而是要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 - 一般百姓的我們﹝16節﹞。
  6. 祂示範如何在神的事上,成為一位慈悲忠信的大祭司﹝17節﹞。

以上的整理並不完全,基本上透露一個 how-to 的清單,耶穌基督教導如何在我們的血肉之體中找出神的形像。

小 A 說:

哇,那麼這豈不就是天機嗎?

大 A 說:

對啊,這基本上應驗了耶穌基督所說的:「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藉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所提供的 how-to,祂帶領我們到父那裏去,也就是神的國度﹝約 14:6﹞。耶穌基督教導我們如何效法神,而成為蒙慈愛的兒女﹝弗 5:1﹞。

小 A 說:

這讓我領受到「主耶穌愛我」的深層意義,了解主的愛,我們必須紀念祂為我們受苦,甚至捨己﹝弗 5:2﹞。

大 A 說:

沒錯,若我們真能感受到「主耶穌愛我」,除了感謝,有要帶有深切的感傷因而產生一種責任感。

感謝神,在不意之間,我翻找了 羅 8:13-18,它進一步的印證今天的經文,它說:

只要能接受聖靈的引導,我們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而得到真正的生命﹝羅 8:13﹞。去掉奴僕的心,領受兒子的心,呼叫「阿爸!父!」﹝羅 8:15﹞。當我們和基督一同作為神的後嗣,透過與他一同受苦,也必能和祂一同得榮耀﹝羅 8:17﹞。有一句勵志的俗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許多人雖然受了這句話的激勵,卻用以追求個人的私慾,他並未能擺脫肉體的挾制。

效法耶穌基督「受苦」,並不是為要擴大既有的基礎,而是要能決心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從物質的奴隸中將我們釋放出來。

小 A 說: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大 A 說:

應該是要體貼聖靈,而不要體貼肉體﹝羅 8:6﹞,我們受苦乃是要榮耀神,而不是要榮耀自己。我們必須要能擺脫物質的誘惑,亦步亦趨的本著今天的經文所陳述的內容跟隨基督,不要因為怕死,而淪為奴僕﹝來 2:15﹞。

最後,藉著今天導讀中引用了休斯﹝Rosenstock-Huessy﹞的一段話作為結論:

「教會的存在提出了一個嶄新的事實,但當福音書一寫成,光說不練的現象就開始與此事實有所牽扯。……人們嘗試思想新的生命,卻未先讓新生命摸著自己,不接受呼召,不去傾聽,缺少熱情,內心也沒有改變。」

信仰貴在執行,不能光說不練。耶穌基督以血肉之體受苦為我們做了示範,我們就必須起而效尤,接受呼召去嘗試新的生命。勇於改變,走出舒適圈,不要受肉體慾望的所挾制。接受聖靈的引導,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苦,同得作為神的兒女的榮耀。「受苦」乃是一種屬靈的試煉,重點在於能夠為了愛神,願意與世俗做出割捨。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所受的一切苦楚就不足介意了。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9

2019/12/18 第 108 回 - 傳福音、講福音與行福音


羅 1:5 我們從祂[基督耶穌]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信服真道;

基督耶穌向我們顯明神的榮耀,領受這樣的恩惠,讓我們得以從事使徒的職分,讓全世界的人因著基督耶穌的名可以順服真道。

大 A 說:

第一眼看到今天的經文﹝羅 1:1-7﹞,我感覺這不過是保羅在進行自我介紹,沒有特別的感動。

小 A 說:

我也是一樣。

大 A  說:

倒是新眼光的導讀提出兩個問題:

  1. 為什麼基督徒一定要傳福音?
  2. 福音是什麼?

我們就拿兩個問題來進行思索。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傳福音呢?

小 A 說:

從俗吧,教會裡大家都這麼說著,或許想讓更多的人相信神吧!

大 A 說:

導讀的人否定了一些我們認定的標準答案,諸如:福音傳遍了,耶穌基督就再來了;趕快傳福音,世界就不這麼亂;傳福音能讓人心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改變……。作者則認為傳福音是一項使命,而那些標準答案只不過是目的。前述的那些答案是“果”,不是“因”。所以不應該作為“why 問題”的答案。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小 A 說:

若說傳福音不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它是否一種的操練,是一種信仰內化的行為呢?

大 A 說:

你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舉 Wednesday with KT 為例,雖說我們兩個人都已經受洗歸主利用這樣的聚會,我們祈求神的同在,引導我們藉由對話,進一步的認識與親近主,我們也是在傳福音,即使只是在我們兩個人之間。 

另外,我回想起神似乎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福音傳播工作只有買,沒有賣。”我在 箴言 23:23 得到這一個驗證。傳福音是進貨項目,不是出貨項目。這似乎說明傳福音是一種信仰的內化。

雖然 Wednesday with KT 中,我兩人的聲量不同。我為什麼一直會催你“改作業”,理由是我諸多的領受經常是來自神透過你的回饋所做的帶領。

其實,類似新眼光導讀這樣的說法,過去一再的提醒我們。例如說,神告訴我們不要帶著夢想去帶團契,否則很容易受到數量與形體的拘限,就在上個禮拜 祂又幫我們複習了一次。

小 A 說:

所以說,傳福音是身為基督信徒的 ought,應該要做的工作。一項無止境的工作,最主要就是要操練定自己的信仰,更進一步的認識神。

大 A 說:

為了追求更美的事,那是若不能與人同得,就不能完全﹝來 11:40﹞。一個人閉門造車,容易受到主觀的限制。因此傳福音應該成為基督信徒的日常,多數時間我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賽 6:9﹞。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

討論這裡,我忽然產生奇想,談戀愛是不是也可以是一項傳福音的工作。

小 A 說:

這也未免扯太遠了吧?

大 A 說:

假如能將談戀愛看成一種恆久的操練,豈不是很羅曼蒂克嗎?

聖經中經常以愛侶來譬喻神與人的關係,婚姻不只是俊男美女的配對,因為肉體是必朽的,而應該是結夥尋求同得更美的事。關係的維繫要能經常的對話,才能共同編織美妙的人生。美滿的關係不能只體貼肉體,必需要體貼聖靈﹝羅 8:6﹞。

愛神,也就是按祂旨意去行,使萬事得以互相效力,方能讓人由關係中得到益處﹝羅 8:28﹞。

小 A 說:

好啦,收到。

這麼說來,不只談戀愛吧! 任何一種關係:朋友間、同學間、工作夥伴之間,理應也是透過一樣的方式去經營。關係的維繫要能經常對話,才能共同編織美妙的藍圖。而我也發現,經常對話不僅有益於關係的維繫,更能夠促進團體互動的和諧。這幾個禮拜參與在鋼琴社的公演籌備,我才深刻體會到 Sherman 叔叔在 CTPS 課程中,所提到的良好的團隊氛圍,不僅僅能讓團隊成員樂於付出,更有益於產出高品質的結果。現在回想起來,若是當年在青少契擔任同工時,同工之間的互動氛圍也能這麼好的話,也許就不會有那種內耗感了。

大 A 說:

接著讓我們來討論第二個問題:福音是甚麼?

小 A 說:

好消息,存在有一個更美的世界。

大 A 說:

重點是如何的去追求那更美的世界呢?

務實的說,保羅認為整個福音重點乃是基督耶穌,因為祂使更美的世界成為可能。

可以與我分享你所認識的基督耶穌嗎?

小 A 說:

主耶穌愛我。

大 A 說:

是的,但是我們不能成為一個被溺愛的孩子。

我們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 50:14﹞。感謝,卻不能靠勢,切記不要辜負神的恩典,像猶太人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太 3:,9﹞」,成為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悖逆硬頸的民啊。

小 A 說:

我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啊!

大 A 說:

如何做一個真正聽話的孩子呢?


新眼光的導讀說耶穌基督是完全人與完全神,透過道成肉身,祂提供一個人人可達,通往神國的道路,讓我們藉之得以進入神國,跟祂一樣成為神的兒子﹝約 14:6,弗 1,5﹞。

基督耶穌向我們顯明的,是如何藉由祂所賜的聖靈強化我們的神性,讓我們更“接近”神。或者更直白的說,我們要以跟耶穌基督一樣具有完全的神性作為終極目標。

小 A 說:

你這樣的說法不會太自我膨脹了嗎?

大 A 說:

人們通常過度強調神的權柄﹝太 28:18﹞,卻忽略了神聖潔的屬性。事實上耶穌強調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8﹞。我們行事為人要能與蒙召的恩相稱,像福音書中的耶穌基督一樣,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 4:2-3﹞。如此方可與人同得更美的事﹝來 11:40﹞。

小 A 說:

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相互寬容,阿門。

所以我們要跟從耶穌基督的每一個步伐?

大 A 說:

導讀中,作者感嘆很多教會講傳福音,但是卻不講福音。當然,更重要的是行福音,將福音,耶穌基督的言行,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藉以榮耀神,讓神被看見。


後記:

弗 4:17-24

學了基督,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21節﹞,就不要再像存虛妄的新行事的外邦人﹝17節﹞,而要脫去從前行為上,因為私慾迷惑漸漸變話的舊人﹝22節﹞,將心志改換一心﹝23節﹞,並請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與聖潔﹝24節﹞。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9

2019/12/11 第 107 回 - 白白的恩典


雅 5:7 ... 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以地裡寶貴的出產譬喻主來是值得等待的,甚至是要花時間耐心的等待,因為我們知道有大大的賞賜等著我們。

小 A 說:

今天的經文 雅 5:7-10 很短,感覺沒有甚麼出奇之處。

大 A 說:

表面上平舖直述,等待主的到來就是要忍耐,感覺上有些吃苦的意味。不同於我們日常所接觸,強調平安喜樂的福音。在這裡所強調的是忍耐,主的再來所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審判,讓人感覺有些需要面對挑戰的感覺。你參加過幾次短宣,你們能這樣傳福音嗎?過程中你們試圖傳遞些甚麼樣的訊息呢?

小 A 說:

存在有一位神。

大 A 說:

然後呢?

小 A 說:

信耶穌得永生。

大 A 說:

那是長生不老之術嗎?箇中有甚麼樣的奧祕呢?

小 A 說:

但受限於時間與信仰素養的關係,沒有談到那麼談到那麼深入。我們不過就是一群好朋友,在大人的指導下,共同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告訴人們,我們來自淡水教會,希望他們可以前來教會一起認識主。

大 A 說:

隨著歲月成長之後,你個人如何看待信仰這件事情呢?

小 A 說:

追求神,渴慕 better than perfect。

大 A 說:

是的。我們經常談論這個主題。今天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談談,更深入的來探討何謂 better than perfect?它是一個有形的目標嗎?我們如何獲致 better than perfect 呢?

小 A 說:

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去得到神的獎賞﹝腓 3:13-14﹞。

大 A 說:

換句話說,better than perfect 就是由面前的 perfect,到下一個更好的 perfect。它需要永無止息的動機與盼望,不斷的努力。至於甚麼是 perfect 則不要企圖加以量化,或形體化,否則就有造成停滯的風險。

小 A 說:

甚麼意思?

大 A 說:

better than perfect 不是數量的增加,或是地位的提升。當我們試圖將 perfect 量化,或形體化,就很有可能演變成為數量與品質的俗世追求。若你將一種狀況定義為「偉哉﹝perfect﹞」,則你的追求則很可能變成另一個「偉哉﹝perfect﹞」,例如說由台灣大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對許多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進步,但這只是由一個 perfect 到另一個 perfect,而不是 better than perfect。

Better than perfect 是要能夠跳脫量化與質化,進入一個全新的想像。

小 A 說:

Kind of philosophical,但聽起來頗有道理。

大 A 說:

因為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可見的盼望不是盼望,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須忍耐的等候﹝羅 8:24-25﹞,我想這應該是今天的經文所以要強調忍耐的重要。 

擁有盼望與忍耐或許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差別。我們要效法耶穌,不要當浮士德。或許這也是人文科學﹝Humanities﹞與數理工程﹝STEM﹞之間的差異。

小 A 說:

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祂又開了我的眼界,讓我對應有的追求有進一步的了解。

大 A 說:

選舉將屆,“芒果乾”與“發大財”打得火熱。對於缺乏信仰的人,為了錢,無視於香港的暴警與新疆的集中營,寄望藉由與敵人交好改善生活。他們追求的甚至談不上 perfect,而只不過是一個物質數量上的 better life,更別消說是 better than perfect 了。

小 A 說:

看來 Better than Perfect 是一個相當微妙的概念,它似乎是一種與世俗的價值觀全然脫鉤的狀態。

大 A 說:

因為在神裡的追求是難以量化、質化的,此乃何以我們說神的恩賜是“白白的”恩典。它是不能以「一分努力,一分收獲」進行簡單線性歸納,甚至不是 hyperbole,我們可能的獎賞是無法以世俗的標準加以量化的。一旦你企圖加以量化,你就開始自我設限了。

小 A 說:

好深奧喔。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是獲致“最大”的獎賞呢?

大 A 說:

“最大”就是一種自我設限,因為它設定一個標準,拘限於一條有形的曲線。而跟從耶穌,則是Sky is the limit,它是一個永生的求。

有限的我們,通常只能感受到有限的目標,它們是引導我們向前的動機,卻也可能是阻攔我們追求 better than perfect 的絆腳石,讓我們陷入物質世界的死胡同之中。

我們必須惟神是問,體貼聖靈,而不要體貼肉體﹝羅 8:5﹞,「忍耐」各種的試探與世俗的誘惑。

小 A 說:

阿門,求主帶領。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2019/12/04 第 106 回 - 信仰麻痺


羅 15:7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 神。

在近乎羅馬書的結尾,保羅總結過去所寫的乃是根據聖經的教訓,讓我們能在忍耐與安慰中獲得盼望。箇中的奧祕就是效法耶穌基督,一心一口的榮耀神。無論受割禮的人或外邦人都一同歡樂。如同耶穌接納我們一樣,我們必要彼此的接納。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羅 15:4-13﹞有甚麼看法?

小 A 說:

一開始閱讀這些經文的時候,我有些茫然。在新眼光的導讀中,它提到另一個罐頭名詞,信。說有一位姊妹因憂鬱症求神醫治,一時未能得到改善,徬徨無助就教於一起參加醫治特會的姊妹,卻被“判定”為對上帝的信心不夠,乃至於全然崩潰。作者認為信心若從驕傲而來,無法成就上帝的國。

大 A 說:

確實,施洗約翰告訴法利賽和撒都該人,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太 3:7-9﹞。」謙卑地跟隨神,才是真正的信仰。

我們不能指責他人的信仰不堅固,反而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羅 15:1﹞,即使確實是因為軟弱得不要醫治,憑藉帶領人參加特會冀求醫治本身的信心就有問題。

信是能夠改變既有的思維,70 歲的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來 11:8﹞。到百歲得以撒,其間經歷無數的挑戰,卻能在忍耐與安慰中獲得盼望﹝羅 15:4﹞。

,就能得著﹝太 7:8﹞,得不著,確實是因為不信﹝雅 4:2﹞。

我們家也曾經有一段亞伯拉罕式的經歷。

小 A 說:

或許你可以幫我 replay 一下我們家的這段經歷。

大 A 說:

我們不是曾經扛著一身的家當,遠渡重洋,到一個除了神之外,不認識任何人的城市嗎?今天你既然問起,我就趁著這個機會與你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小 A 說:

原來箇中還有一段秘辛?

大 A 說:

或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經歷,你問了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亞伯拉罕能夠在 70 歲的高齡離開故鄉吾珥,應該不是臨時起意,當然我們也不是說走就走那麼的瀟灑。

個人是經過三、四年的醞釀與懇求,方始得到神的首肯,化不可能為可能。想到這裡,忽然對於自己淡忘那一次的與神同行的經驗感到慚愧,這或許是一種“信仰麻痺”,或稱“信仰停滯”的狀態。

信,是一種選擇,它是一個 yes and no 的問題。假如一個人選擇“信”,他就要時刻的跟隨,像一個賴皮的孩子,緊緊的抓住父母的手吵著要糖吃一樣。信,沒有夠與不夠的問題,它是有與沒有的問題。

遭受生病與事業失敗的雙重打擊,魯蛇人生進入一個黑暗期。不只成為社會的邊緣人,身為長子的我,在家中的地位也彷彿是由高峰掉到谷底。力圖翻身,卻找不到出路,因此我求神的帶領。

阿公看到我無所事事,因此要我幫他書寫 228 見證。他曾在事件的過程中,為一些地方的領導人謄寫陳請書。我們嘗試過,但受制於父與子之間的世代隔閡,還有個人口述歷史的技巧不足,經過了一段期間難有進展。

另外我又思考,憑我一介凡夫,就算是寫了一本歷史巨摯,能夠得到多少的迴響,能吸引多少的讀者呢?剛好接觸到一些關於資訊本體論﹝ontology﹞的資料,內容與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有關,因而我思考一個「全民造史」的可能性。

自己離開學術單位很久,我因此動念想到國外進修,一方面吸取專業,一方面希望可以結交一些外國學術界的友人,得到一些背書以利造史運動的推行。

我就這樣情詞迫切地直求﹝路 11:8﹞,我們在 2009 年 8 月 11 日終於能夠起程前往美國,開始的我二次留學的經歷。

我結清了勞保,一生最後的一筆款項做為盤纏。身體是另一個限制,除了重症患者的健康因素之外,我因為一些稅務的問題被限制出境。就在一時之間這些障礙都一一消除。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不都是神的恩典,祂化不可能為可能。

小 A 說:

這個 replay 挺精彩的。

大 A 說:

精彩的也許還沒開始。因為我們必須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透過這一次見證的分享似乎喚醒了我的「信仰麻痺」。

回到台灣,當然我心中是有很多的計畫,我也寄情於教會。神帶我們離開桃園教會,經歷大稻埕、雙連、聖教會北部大專迦南團契,最後到了淡水教會。當到淡水的時候,我幾乎是全職的教友,同時參加了路得團契、A-team 小組、得力小組、真理小組,甚至去參加台神的入學甄試,總是沒有辦法有任何長進。從 2012 年回國,到現在漫長的 7 個多年頭過去的,我幾乎放棄了希望。

感謝神的帶領,在今天禮拜中「一日天使」的提問,讓我赫然發現我原來是處於「信仰麻痺」之中。

我總算知道,過去 7 個多年頭一事無成,竟然就是因為我不求,只驕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不正印證了日前所分享的那一篇文章嗎?套用你的一句話,我們總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罐頭式」的事。讓我們同心俯首禱告:

敬愛的主,我們在天的父。在你的應許與帶領之下,我得在知天命之年前去美國二次留學。2012 年回國之後,我急切地想要推動台灣的造史計畫。過程中經歷無數的挫折,甚至放棄了希望。為此,我不能求告我主,反而怨天尤人,對諸多事物進行批評,全然無視於自己的驕傲,乃至於無法進行有效的說服。主啊,感謝你在今天的家庭禮拜中透過小女的提問,將我自「信仰麻痺」中點醒。主啊,祢一路陪伴,我卻無視祢的同在,我竟然未能追想古時之日,思想你的一切作為,記念你手的工作。不能向你舉手;全心的如乾旱之地盼雨一樣的渴想你。主啊,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當我們行有不得,當應自我檢討,將困境向祢稟明,情詞迫切的求祢的光照與帶領,從忍耐與安慰中保有盼望。祈求祢的寬恕與帶領,雖然身體狀況日益退化,我也不能放棄希望,要繼續的在祢的帶領之下,盡一切的力量去行使祢的應許,讓祢的國度臨在,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我這樣的感謝、祈求都是奉主耶穌的名求,阿門。

小 A 說:

這那裡是一個 replay,根本是全新的演出。

信仰麻痺是一個有趣的概念。目前感覺自己的信仰生活有些脫軌,脫離了原有的制約。有別於過去,開學至今,我幾乎沒有“穩定的”信仰生活,週末也慢慢開始淡出教會。經過三個多月的脫軌生活,我才赫然發現,過去自己的信仰生活竟然都是靠人際關係在支撐,所以當教會裡孰悉的朋友們紛紛出外求學時,我就失去了聚會的動機。

現在想起來,或許我是“長期的”處在一整種信仰麻痺的狀態,多年來透過“行禮如儀”過著幾乎是“機械化”,或說“罐頭化”的信仰生活。那樣的生活,給個我一些舒適。改變的過程當然難免有一些惆悵,但也因為脫離的原本被習慣所“制約”的信仰生活,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信仰對於我的意義與價值。許多時候我們被習慣制約了而不自知,以致容易產生你所謂"麻痺"的情況。

我於是開始強迫自己思考,撇除了能跟朋友相聚的因素之外,我還有沒有維繫信仰生活了理由嗎?我發現,信仰的意義與價值終究回到我個人與神的關係,朋友或許是一面鏡子,一些提醒,卻也是一種制約,一種信仰的麻痺。它讓我們活在一種習慣中,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應有的驚奇。

大 A 說:

人得見神的背,卻不得見神的面﹝出 33:23﹞。因為受到諸多的干擾,神的聲音因此相當的微小﹝王上 19:11-12﹞。即使是親身的經歷,我們也很容易錯過許多的細節,人們也因此難以窺得全貌。因此彼此間的見證分享很重要,應該是「信徒相通」的一項重點工作。它能協助我們一起透過追想古時之日,思想神的一切作為,默念神手的工作﹝詩 143:5﹞,透過拼圖去尋找神。即以今天為例,每當有分享見證的機會,自己經常都能夠在過程中多少撿拾一些遺穗。一般的見證分享常著重於結果陳述,其實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各項的折衝,更能協助我們思想與默念與神同在的經歷,才是精髓的真正所在。若能經常的翻新這樣的記憶,則可以避免產生「信仰麻痺」的情況。這是今天禮拜中的分享,帶給我個人的一項意外的領受。受一些美妙結果的麻痺,忘記了過程中的種種,讓我失去的努力面前的能力。

我們不要誤以為自己的信仰堅固,而看輕不堅固人的軟弱﹝羅 15:1﹞,導讀作者說「信心若從驕傲而來,無法成就上帝的國」確實是一句名言。保羅要我們忘記背後,原來是要我們不要因為一時的蒙恩而感到驕傲。而是要不斷的堅固自己的信心,與神同工,努力不懈的“繼續”向著標竿直跑﹝腓 3:13-14﹞。

我們若自己以為信心很堅固,則要小心陷於「信仰麻痺」之中。我們要知道自己也曾經軟弱過,去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要妄加論斷,而是要透過「交陪」分享自己的經歷,共同去尋找那個又真、又活的神。

小 A 說

阿門。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9

2019/11/27 第 105 回 - 如何預備主的再來?


羅 12:11 ... 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

雖說主甚麼時候來,沒人知道,惟獨父知道﹝太 24:36﹞。但是我們確切知道,隨著時間的推進,時候更近了。人不能再茫茫撞撞的過日子,是該要趁早睡醒的時候了。

大 A 說:

這個週末我們渡過黑色星期五,緊接著而來的就是聖誕假期。雖然聖誕節已經演變成為一個世俗的節日,對於基督的信徒來說,我們利用這個日子慶祝耶穌的誕生,是否應該思考它具備甚麼樣的意義呢?

小 A 說:

預備主的到臨,所以我們將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訂為待降期。

大 A 說:

我們在待降節中做些甚麼樣的事呢?

小 A 說:

點燃四根蠟燭,它們分別代表希望、信心、喜樂和仁愛。

大 A 說:

當然,我們殷殷的期盼主的再臨,但是多數人或許更期待聖誕節的來臨,因為它是年度的長假期﹝holiday season﹞,也是家庭團聚的歡樂時刻。

相對於聖經對末世的教導,我們過聖誕節的方式,感覺上不怎麼搭調。雖然很多人也利用新、舊年交替的這段時間,提出新年新希望﹝new year resolution﹞,卻多數是既有作法或想法的延伸,思考的是如何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而不是去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小 A 說:

是阿,我感覺其實待降節的意涵也正在慢慢流失。上週六青少契聚會結束後,輔導才跟我們聊到他覺得近幾年青契的待降節獻詩都不大OK,今年尤其離譜,竟然在待降節時選了復活的詩歌! 人都還沒生下來,就升天復活了,好不本末倒置。

大 A 說:

我必須承認,過去我未曾將聖誕節與主的再來串在一起,尤其是我們稱當晚是平安夜,感覺只是和諧安詳。今天新眼光的導讀﹝羅 13:11-14﹞算是一計敲醒了我的暮鼓晨鐘。我想待降節這四個禮拜應該是基督徒的齋戒月,在其間為主的再來進行操演。

小 A 說:

怎麼操演呢?

大 A 說:

保羅做了一些建議,他要我們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不要只顧肉體情慾的滿足,要披戴基督,帶上光明的兵器﹝羅 13:13-14﹞

小 A 說:

但這些不都是我們平常就應該遵守的嗎?

大 A 說:

沒錯,可是我們可有全然做到嗎?

小 A 說:

Well,就算是沒有 100 分,及格的分數總是有的。

大 A 說:

及格分數應該不是 60 分,既然我們要追求 better than perfect,只有 100 分才算及格,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克服物質的慾望,不要想聖誕禮物。一心仰望主,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 13:14﹞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用心思考神國的異象,思考神的國長得怎麼樣﹝What Thy Kingdom is﹞? 我們如何生活其中?

小 A 說:

天堂不就是五光十色嗎?

大 A 說:

那是多數人的想像,主要是突顯神的大能。但是今天閱讀羅馬書 13 章,它提供一種另類的,個人覺得是務實可行的、生活化的版本。

小 A 說:

你能說明這個異象嗎?

大 A 說:

讓我們來閱讀羅馬書 13 章前面的經文。

首先,我們要順服於神的權柄,也就是要遵守律法﹝羅 13:1-2,9﹞,最主要是要能行善;其次我們必須盡納糧、上稅這些基本的公民義務,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愛人如己。

這些話說來似乎像是陳腔濫調,每個人幾乎都可以琅琅上口。在神國之中,我們必須確實做到。“愛自己”是一個大學問,它不是濫情、放縱,基本上要做到前面所提到的四個不可﹝羅 13:13-14﹞。然後可以推己及人,恪守黃金定律,就是要人怎樣待你,你要先怎樣的待人﹝太 7:12﹞,不可加害與人﹝羅 13:10﹞,這個人包括你的仇敵。

或者說愛人如己就是「我反抗,故我們在」。凡事不要忘記我們是一個大群體中的一員,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對他人造成影響,我們的得,或許會造成他人的失,因而彼此間產生爭競忌妒,而成為仇敵。我們應該在神裡思考,因此神要我們順服,我們要順服於群體。遵守共同的律法,並盡公民的義務。

小 A 說:

這樣說來,我們豈不是與神國相當的接近嗎?只要我們能夠愛人。

大 A 說:

我們的神是又真、又活的,所以說,「求,就得著﹝太 7:8﹞,得不著,是因為不求﹝雅 4:2﹞」。愛人如己,求神賞賜“我們”一日的日食,赦免他人的辜負,就像神赦免我們一樣。

小 A 說:

真是知易行難啊!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9

2019/11/20 第 104 回 - 好牧人



耶 23:3 我要將我羊群中所餘剩的,從我趕他們到的各國內招聚出來,領他們歸回本圈;他們也必生養眾多。

神趕散祂的羊群,還是牧人將羊群趕散?我想禍首當然是不適任牧人,而身為羊群的我們或許也是共犯結構之一。因此我們無法成國 - 讓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 11:15﹞。

大 A 說:

今天是第 104 次的禮拜,也就是兩週年的慶典,讓我們分享一下願望清單。

小 A 說:

我的希望不多:

  1. 希望在信仰的路上作為我的指南針;
  2. 希望能夠世代傳承的價值;
  3. 希望可以集結成冊,方便傳播流傳。

大 A 說:

我希望能夠有機會與多方分享,讓它更豐富,更貼近神的旨意。

讓我們先一起俯首禱告,感謝神的帶領。


敬愛的阿爸父上帝,我們在天的父。經過兩年多的貪懶與怯弱,感謝祢的帶領,我們終於能在兩年前啟動 Wednesday with KT 的家庭禮拜。我們一方面藉以紀念家父,姿淳的阿公,進而能夠藉由信仰的指南,傳承生命。我們知道人的有限,惟有追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方可以追求永恆的生命。我們祈求你的帶領與同在,讓我們在未來的日子中,能夠恪守祢的旨意,追求有價值的生命,並且可以將祢的教導,集合成冊,成為生命傳承的見證。也祈求能夠有外展的機會,讓家人、朋友得以與我們一樣,享受祢的恩澤。我們這樣祈求禱告,都是奉主耶穌的聖名求,阿門。

回到 今天的經文﹝耶 23:1-6﹞ 中,給我個人的領受是“回復”,神要招聚散落各國的羊群,帶領他們回歸本圈,讓他們可以生養眾多。羊群之所有散落各地,乃是因為有不稱職的牧人,神要為羊群興起一位稱職的好牧人。

你認為甚麼是一位稱職的好牧人?

小 A 說:

能夠引導羊群,將它們圈好,使之不要迷途的人。

大 A 說:

如何能將羊群圈好?

小 A 說:

大哉問,因為我是個時常迷路的小羊,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大 A 說:

我認為應該是要能讓他們能聽聞並遵守神國的佳音。好奇的問,你聽見的佳音是甚麼呢?

小 A 說:

呵呵,如眾水的聲音,卻歸納不出來一句話來,算是又被你考倒了。

大 A 說:

哈哈,責任在我,顯然我不是一個好牧人。我想應該是耶穌所說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

小 A 說:

你這樣跟小羊講,這樣就不會迷路了嗎?

大 A 說:

要看你是否真的悔改,在神﹝國﹞裏,當然不會迷路。

小 A 說:

如何悔改才可以進入神國呢?我覺得應該是不斷地審視生活,不被物質慾望所綑綁,而能像耶穌一樣,單單奔走神的道。

很棒吧,這應該算是教會使用的標準答案吧! XD

大 A 說:

是罪人的悔改。這是神的恩典,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罪使我們與神隔絕,為了進入一個更美﹝來 11:40﹞的世界,我們必須認罪,成一個新造的人。體貼聖靈,而不體貼肉體﹝羅 8:6﹞。

小 A 說:

認罪?不是已經有耶穌的寶血幫我們洗淨了嗎?

大 A 說:

沒錯,耶穌基督提供了得生命的道路與真理的典範(﹝約 14:6﹞。雖然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就像身體沒有靈魂一樣﹝雅 2:26﹞。但是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 2:8﹞。這是一個莫大的恩典,多數人卻依然躊躇不前,放不下肉體的私慾,而辜負神白白的恩典。

小 A 說:

到底該怎麼做呢?

大 A 說:

讓我分享以下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有一句話,我們之所以相信「只是」因為我們想那麼做。這樣的話,基本上我們並沒有做出必要的改變的。徹首徹尾的「悔改」務必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它就是撇下一切舊有的個人偏好,跟從了耶穌﹝路 5:11,28﹞。

小 A 說: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這學期所讀到的浪漫時期詩詞。那個時代的詩人總是喜歡將自己的情感跟想望投射在河流、樹木、小花小草上,認為大自然也在和為他們一同悲戚,然而那其實都是他們自己的subjective projection﹝主觀投射﹞ 或是 anthropomorphic projection。

不能超凡於基本人性,基督徒也會有這種主觀的投射,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想望投射在信仰之上,以「相信」為名,“自作主張的”做自己想做的事,用人的方式去執行“神的旨意”。

大 A 說:

是的,傳福音,信仰傳承是我們份內的庶務。卻有很多人拿著「雞毛當令箭」,以此來突顯自己,甚至以評定自己的成就。

改變,或稱悔改,就是要將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改變成為以神為中心的思維。做任何事首先求問:「這是神的旨意嗎?」翻開文章所引用的 雅 1:2-8 的經文,我們不是儘做些自己喜歡做,或是擅長的事;而是要能將百般試煉都要以為大喜樂;以便讓信心接受試驗而生忍耐,如此才能超越凡俗達到「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小 A 說:

你是說一種「無我」的境界嗎?

大 A 說:

正確的說是「真我」,I AM THAT I AM﹝出 3:14﹞。達到神在我裡,我在神裡的境界。

耶穌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 10:37﹞。」這並不是無情,而是一個很超然的境界。

小 A 說:

話雖然這麼說,往往在教會生活中,我們時常看見一些人是在無意識的﹝unconsciously﹞狀態下被養成一些標準的行為﹝code of behavior﹞。例如,這次香港抗爭事件,有弟兄認為我們應該要平衡視聽,只丟出了一長串香港學生攻擊警察的影片。他要大家「愛與包容」各方意見,而不是一昧偏袒學生跟自由派那一方,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還原事件真相。

大 A 說:

魯益士說,當把愛當作神的時候,它就變成魔了。這個抗爭一開始其實是很平和的,但是中國與香港當局將它定調為“暴動﹝riot﹞”,開始使用“優勢”警力鎮壓。假如主政者願意「愛與包容」,傾聽抗議者的聲音,我相信它能夠很快的落幕。今天若要談「愛與包容」,優勢的一方必須先釋出善意,否則根本是叫抗議者束手就擒。

小 A 說:

我個人想問「真相」是誰的真相,有誰可以充當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善意第三者來提呈呢?假如真的有這樣的一個「真相」存在,事情自然可以迎刃而解,何須要提倡「愛與包容」呢?

有些基督徒經常打著「愛與包容」這個響亮的口號,卻不願意面對「真相」,根本只是為了息事寧人,反而掩蓋了真相。

更好笑的,事件發生之後,許多人紛紛選擇退出群組,認為教會群組應該單純,單單仰望神,不應該談論教務以外的事。我覺得這突顯了兩件事,首先教會群組本身是否能「愛與包容」?其次人們以為自己活在天堂,不問凡間俗事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大 A 說:

是的,基本上這就是罪,人很容易進行主觀投射﹝subjective projection﹞,忘記的我們只是代理人﹝agent﹞,神才是主體﹝subject﹞。你認為對於香港事件,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呢?

小 A 說:

不要總是問我這隻迷途的小羊。

大 A 說:

我也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我不是一個好牧人。先前我們曾談到香港的的「反送中」爭議,我說過我要站在多數居民的一方。因為神要我們做在最小的身上﹝太 25:40﹞,我們總是要與弱勢站在一起,我們要大聲為不平而鳴。我希望居民能以非暴力的對抗,取代武力的抗爭,邀請大家一起同聲為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禱告。

我們不能隔山觀虎鬥,儘說一些美麗的口號。我們要積極的參與,與弱勢站在一起,共同求神的國臨在,神的旨意行在地上。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9

2019/11/13 第 103 回 - 分別為聖


帖後 3:6 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

今天這一段經文﹝帖後 3:6-13﹞不太容易理解,不按規矩而行當然值得檢討,但是規矩只是不可遊手好閒白吃飯嗎?隔離這樣的人不會太嚴重了嗎?

大 A 說:

你能以一個關鍵字概括的摘要你今天的領受嗎?

小 A 說:

按規矩來。

大 A 說:

確實那是一個焦點,但是如何才算是“按規矩來”呢?

“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將「不按規矩而行」翻譯成為「遊手好閒」,對照第 10 節的經文提到「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好像違反規矩就是白吃白喝,這樣好像太嚴重了一些。

小 A 說:

但若我們看一些英譯本,ASV 為例,「不按規矩而行」是 “walked disorderly”,讓我覺得“遊手好閒”這樣的中文翻譯不好。因為 walking disorderly 跟walking aimlessly 有著語意上的差異。前者是違反一些規矩,迷失了方向,宛如 Dante 在神曲中 wander astray;而後者則是完全沒有方向,那才是叫做遊手好閒。

大 A 說:

我們看保羅說自己為了作人榜樣,「辛苦勞碌,晝夜做工,不白吃人的飯﹝帖後 3:8﹞」,而且又說「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 3:10﹞」,確實是很計較。他似乎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自行擁有謀生之道,而且將它視為一個嚴格的規矩。

小 A 說:

是啊,感覺少了一點人情味。吃口飯也不是太大的負擔。

大 A 說:

當我一開始閱讀這些經文的時候,不知何由,讓我說或許是聖靈充滿吧,我的腦筋閃過「全職服事」四個字。使徒為能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 6:4﹞,特別選了幾位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去管理飯食之事。教會專職的分工應該是很合理的,飯食的事是教會的供應之一,不應該成為嚴苛的規矩。

小 A 說:

或許有人便宜行事,拿著雞毛當令箭,不管正事,反倒是專管閒事﹝帖後 3:11﹞,這些人才是保羅責備的對象。

大 A 說:

妳似乎說出了一個要點,不按規矩而行可能指的是那些逾越權分的人。他們以服事神為名,尋求供奉,卻不努力的作工,儘管一些枝節的閒事。這樣的人確實令人不恥。

保羅因此以自己為例,雖然他致力於聖工,理應配得教會的供養,他卻要求自己做信徒的榜樣,選擇辛苦勞碌,晝夜做工,不叫一人受累﹝帖後 3:8-9﹞。

小 A 說:

按規矩來是要自食其力?

大 A 說:

不必然要自負生計,而是應該不要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 6:5﹞”,將所得視為當然,甚至需索無度。

我想比較正確的說法是不能因為屬靈的恩賜﹝林前 12:1﹞而自我膨脹。

小 A 說:

那麼說按規矩來是恰如其分囉。

大 A 說:

基本上來說,教會是一個公同的團體,個人的事應該與公家的事分別清楚,不要混為一談,最要不得的是企圖藉由教會牟利。教會是禱告的殿,不能讓它淪為賊窩﹝太 21:13﹞,飯食的事屬於閒事。在教會裡,我們追求靈命的成長,不是肉體的滿足。

小 A 說:

按規矩來就是不要成為教會的寄生蟲。

大 A 說:

我認為這是一個分別為聖的概念,在教會中我們要體貼聖靈,不要體貼肉體﹝羅 8:6﹞。我們到教會來是要 make life,不是要 make a living,我們在教會中領受的是嗎哪,是靈糧。

小 A 說:

曾有一位姊妹跟我說,她希望可以謀個教職為業,假如無法如願,則她希望可以投身於神的事工全職服事。

大 A 說:

這是一個很好的志向,但是動機很重要。假如她為了麵包而投身教會,則有待商榷。比較好的作法,或說「按規矩而行」,她應該禱告,求神帶領,讓她可以依其專業,謀得一份教職,滿足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讓她能有時間與精力可以進行全職服事。

小 A 說:

make a living 或 make a life 孰重?

大 A 說:

分別為聖。make a living 是俗事,make a life 是聖事,兩者間沒有因果關係。我們不能以後者之名,做為貪懶的藉口。當然也不應該沉迷於“生活品質”的升級,將時間耗費在生計的追求,建了很多倉庫,積存必腐朽的糧食與財物﹝路 12:18﹞,而喪失生命。在生計上,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 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前 6:8-9﹞。

小 A 說:

這幾天跟酥酥聊天,她覺得很困惑。她的父母責備她,既繳了補習費說要考國考,忽然又反悔說要念研究所,她說她其實要的不多,只是要追求一個美好的生活。能有一個安定的家,養育乖巧的子女,過著時髦的生活。

大 A 說:

果真如此,她不應該為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而感到擔憂﹝太 6:31﹞。雖然說礙於國考法律學門找工作平均需要花較長一點的時間,但是它應該不會是謀一個安定的生活的障礙。妳不一定需要很富裕才能有一個安定的家,或許是「時髦的生活」困擾著她。前者屬於 life 的層面,後者可能意味著無止境的物質追求,iPhone 幾乎每年更新版本,要追求「時髦」,走在時代的尖端,可能平添許多的煩惱。

小 A 說:

真是那壺不開提那壺,你又來 iPhone 了。

大 A 說:

妳有比我新款的手機,但是在那個時髦手機中,我們經常使用的重要應用程式經常當掉。反而「安貧樂道」的我,系統相對的穩定。

時髦與安定是不攸關的。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9

2019/11/06 第 102 回 - 主的再來 vs. 敵基督


帖後 2:4 ... [大罪人]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 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 神的殿裡,自稱是神。

敵基督就是抵擋主,高抬自己的人,這是我們必須留意的對象。廣義的生活中,很多人就利用人們遭遇困境而軟弱的時候,企圖對人兜售偏方,賣弄「專業」,藉以從中博取利益或令名。對此,我們也必須分外的小心。

大 A 說:

人們殷切的期盼「主的再來」,這樣的渴望往往帶給所謂敵基督遂行不義的機會。甚麼是「主的再來」呢?

小 A 說:

那是大家所期待的一個新世代﹝new era﹞。

大 A 說:

如何界定它呢?它會是一次實況的重播﹝replay﹞嗎?

小 A 說:

據聞第二次來會是一次審判,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太 13:30﹞。

大 A 說: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呢?是不是做麥子,而不要成為稗子。

但是誰來區分麥子與稗子呢?我們知道「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 2:8﹞;而且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 5:45﹞。誰是麥子,誰是稗子,應該是神說的才算。

小 A 說:

神的寬容,不願有一人沉淪﹝彼後 3:9﹞,近 2000 年過去了,那日似乎遙遙無期。

大 A 說:

或許說,主已經再來無數次了,而人們卻依然故我。這期間科技與物質文明有很大的進步,反而使人多體貼肉體,而不體貼聖靈,讓自己進入一條死路﹝羅 8:6﹞。例如說許多人痛心疾呼氣候暖化可能帶來的危機,多數人卻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改變。我認為以其說是神來“審判”,毋寧說是人不知悔改,辜負的神的恩典而自尋死路。

小 A 說:

照你這樣的說法,審判之日是已經無解了?

大 A 說:

我認為看個人了。

或許我們可以由挪亞的故事得到啟發,部分人認為那洪水帶來第二次的創造。

聖經說:「[挪亞的]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創 6:4﹞」,或許所謂的“偉人”正就是那“抵擋主,高抬自己﹝帖後 2:4﹞”的敵基督。神給了人 120 年的緩衝期﹝創 6:3﹞,然除了挪亞一家,其他人依然淪落,而終遭致除滅,或稱“審判”。

小 A 說:

「一人得救」而全家得救,其他人怎麼辦呢?

大 A 說:

罪的工價乃是死﹝羅 6:23﹞,背棄神的人當然是死路一條。

我想神國的基本架構:“單一主權多重國度﹝One Sovereignty, Many Nations﹞”。神賜福亞伯拉罕使他成為「多國之父﹝創 17:4-5﹞」,由他一人開始,雅各家透過世代的傳承,經歷 400 年,由摩西領出埃及,在曠野中流浪 40 年,最後由約書亞帶領進入迦南地。

我們要將這個神國的好消息告訴更多人的,讓神給我們所預備更美的事,得以完全﹝來 11:40﹞。

我想挪亞與亞伯拉罕的故事提供了一個重點,我們要竭盡所能的讓所有人與我們同得神的恩典,但是重要的是改變由我們自身開始。我們務必要多多體貼聖靈,「不要」,確切的「不要」體貼肉體。身為神的兒女,我們不能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創 6:2﹞。我們必須擇善固執,堅持不要讓世界走進我們的心裡,掩蓋了神的救恩。

個人認為以馬內利,神從未離開過我們,反倒是人們背棄了神。神為了不讓我們受到“審判”,差了祂的獨子向我們顯明了「道路、真理、生命﹝約 14:6﹞」,告訴我們如何規避“審判”,領受祂的救恩的方法。

小 A 說:

照你說的意思,主老早已經來了。

大 A 說:

主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啟 1:4﹞。我認為祂沒有離開過。祂就像小兒子的父親,殷殷的期盼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兒子﹝路 15:24﹞。祂要協助我們免於”審判”。

小 A 說:

原來這就是「復活」的意義,就是要能“浪子回頭”。

大 A 說: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大兒子所代表的隱喻。

小 A 說:

它代表甚麼意義呢?

大 A 說:

忘記神的同在﹝路 15:31﹞,還在期盼「主的再來」,這種人很容易著了敵基督的道。

小 A 說:

你的意思說「主的再來」就是當下,我還以為會有地動山搖呢。

大 A 說:

你嫌現在的世界不夠亂嗎﹝珥 2:28-31﹞?

假如我們不覺醒,非要等地動山搖的那一天來到,屆時可能就連躲都沒得躲了﹝太 24:16-21﹞。

我們經常說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約 1:14﹞」,我認為「主的再來」就是藉由我們的肉身來“再次”顯明主的「道」,讓人可以學習、複製。耶穌基督已經做了一次明確,且完全的示範,所以說一切都已經一應俱全了,等著我們去實踐,並且邀請大家一起來實踐。

換句話說,「主的再來」是要成就在我們的身上,上個禮拜 我們提到這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on-going process﹞。我們果真相信耶穌基督,就是要打破老我,成為一個新造的人﹝林後 5:17﹞。這需要克服一些既有的習性,擺脫肉體,體貼聖靈。它需要時間與決心,因此我們殷殷的期盼著得成的那一天,就是「主的再來」的日子。

有一點很重要,耶穌自稱為「人子」,祂從未高抬過自己。不像坊間一些供人膜拜的 seafood ,個人認為那肯定就是敵基督﹝太 24:23-24﹞,冒牌貨。主在我們心裡,我們無須外求。

小 A 說:

這是一個相當不同的說法。

大 A 說:

是的,但是卻是一個務實的想法。相信,持守神的道,讓我們向著標竿直跑﹝腓 3:14﹞。因為「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 神的國﹝路 9:62﹞。」追求「主的再來」刻不容緩,不要讓敵基督給迷惑了。









Wednesday, October 30, 2019

2019/10/30 第 101 回 - 更美的事


帖後 1:4 ... 為你們誇口,都因你們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

神賜下白白的恩典,因「信」稱義的我們很難建立明確的「對價關係」,特別是無法使用世俗的評量標準試圖加以量化,因為總還有「更美的事﹝來 11:40﹞」。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成員,只是因為他們在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

大 A 說:

得到時,心存感謝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雖然不能說“苦難是上帝化妝的祝福”,然而當我們失去既有的“舒適”時,或許正是激勵我們向前去得到「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的動力。

小 A 說:

Become better than perfect,載入一個新的層次?

大 A 說:

更美的事。在神裡,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美好的見證,例如說我們這幾年來親身的經歷。當然還有我們所樂意聽聞的許多弟兄姊妹的分享。

但這都只是止於「美」,千萬不要忘了還有「更美的事」。

小 A 說:

哇,sky is the limit。

大 A 說:

是的,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我們不能以所得到的為滿足。好,還要更好。

但是這裡有一個 suspension﹝懸疑﹞,我們必須要能跨越眼睛所能見,耳朵所能聞,心中所能想見的才能前往那個「境界」。換句話說,當我們“覺得”有些許的“成就感”,或是福恩滿溢的,更要分外儆醒,千萬不可以誇口,這或許是保羅稱讚帖撒羅尼家教會的要點。

我們相信神的預備,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 6:8﹞,卻不能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 6:5﹞。

小 A 說:

所以我們要追求更富足,而不是要更有錢、更出名,更為人所稱道。

大 A 說:

所以說我們要追求 better than perfect,而不是 outstanding。前者是 sky is the limit,難以言語形容,後者可能為人所羨慕、讚嘆,卻是有限的。前者是過程,後者則是伴隨而生的結果。

小 A 說:

果真是一個很大的懸疑﹝suspension﹞,原來保羅說:「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乃是要竭力追求﹝腓 3:11﹞」就是這個意思。人要能夠放下﹝或說“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繼續向著標竿直跑﹝腓 3:13-14﹞。

大 A 說:

沒錯,它是一個 ongoing process,不斷向前的過程。更弔詭﹝suspecting﹞的是它需要放棄所有有形的評量,例如不以單一獲利追求,衡量企業經營的成效,或者以陪餐人數多寡來衡量的教會的增長,當然也不以 GPA 來衡量學習的成效。

小 A 說:

沒有衡量的標準又怎麼能知道:好,又能更好呢?

大 A 說:

我打破,故我們在。因為相信有「更美的事」,我們就不需要蓋大的倉房去積存糧食與財物﹝路 12:18﹞,放著蟲咬。而是要能夠捨得,讓雨露均霑,造福人群。

一時的成功讓人失去謙卑,舒適的生活使人流連,而失去向前的動力。

小 A 說:

好,又能更好,好難界定喔。如何去追求?

大 A 說:

神說了才算,當然是「唯神是問」了,你如何去「唯神是問」呢?

小 A 說:

去掉「自我」,想一想神的旨意。

大 A 說:

很好,神為什麼讓你如願的混進台大?

小 A 說:

在文學中尋找神的影子。

大 A 說:

你看到些甚麼?

小 A 說:

還在看,浮士德還沒看完。

大 A 說:

能有看完的時候嗎?不是一個持續向前的過程嗎?

小 A 說:

當然希望考試前至少刷完一次,但考試畢竟不是終點,之後有機會還是會回來翻翻。

大 A 說:

上課一次,與同學核對筆記一次,你還未向神交報告嗎?

小 A 說:

怎麼交?

大 A 說:

每天交啊,你沒有天天禱告嗎?

小 A 說

嘿嘿嘿 ٩(^ᴗ^)۶

大 A 說:

在追求的過程中,不要忘記神的同在。唸書時你不有時一邊唸,一邊與找同學交換意見嗎?禱告也是一樣的事,有問題就問,相信神會提高你準備功課的效率呢!

小 A 說:

聽來言之有理,我總是忘了神的同在,一遇到瓶頸,只會扯自己的三千絲煩惱,搞得家裡滿地都是我的秀髮。

大 A 說:

別忘了求問神,尋求「更美的事」。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9

2019/10/23 第 100 回 - 求告主名



珥 2:32 ... 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

不管在甚麼樣的狀況,即使在飽經掠奪之後,凡事求告耶和華的人,就必得救。神還會補足他一切的損失。

大 A 說:

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是我們第 100 次的家庭禮拜,跌跌撞撞的,我們竟然能夠堅持接近兩個年頭,真的需要大大的感謝神。

本週這一段聖經 ﹝珥 2:23-32﹞ ,恰巧配合這幾個禮拜與團契弟兄姊妹進行使徒行傳的查經,五旬節彼得的證道就是引用這些經文。心裡一直還在思考神透過這些經文要顯示給我們甚麼樣的話語。新眼光導讀的作者提到 約珥書 是一本祈禱的書,我就快速的瀏覽全書,卻沒有產生相同的認知,你可有甚麼見解嗎?

小 A 說:

唯一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 26 與 27 節,似乎說明神的子民必不蒙羞。

大 A 說:

脈絡上這些經文大致可以區分為三部曲:首先是  23-27 節,談論的是好消息,先知預言將風調雨順,禾場充滿,酒、油醡滿盈,甚至過去遭到掠奪的也將獲得補償。人必多吃得飽,神的百姓將不羞愧。這近乎是一個蜜與奶的應許。但是達成之前, 28-31 節則似乎是描述一個末世的景緻,一個極度紛亂的時代,妖言四起,日月無光。最後來到 32 節,神說:「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珥 2:32,徒 2:21﹞」。

換句話說,在亂世之中,神差了先知捎來救贖的福音,同時告訴祂的百姓得救的道路。

小 A 說:

你認為神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人的身上,人說預言、做異夢、觀異象是一個亂象嗎﹝珥 2:28-29﹞?

大 A 說:

當時或許是靈恩派盛行,而福音派式微,

主耶穌曾說:「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裡』,或說:『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 24:23-24﹞」。

在使徒行傳中描述的許多的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許多神蹟奇事﹝徒 5:12﹞,但是彼得卻一再強調不要把這事當作希奇,怕人錯以為是他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瘸腿的人行走﹝徒 4:12﹞。強調在亂世中,唯有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珥 2:32,徒 2:21﹞。

小 A 說:

求告主名?我們不都深信主耶穌愛我們,而天天將耶穌的名字掛在嘴上嗎?

大 A 說:

確實如此,耶穌的名字成為驅邪避魔的咒語了嗎?

小 A 說:

不然我們應該如何求告主名呢?

大 A 說:

唯有忍耐到底,方能得救。你或許要問為什麼事要忍耐呢?

耶穌說為讓末期來到,我們要將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對萬民做見證﹝太 24:13-14﹞。而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被陷在患難裡,甚至遭到殺害;為耶穌基督的名被萬民所恨惡﹝太 24:9﹞。

小 A 說:

有那麼嚴重嗎?

大 A 說:

端賴你是要聽從人或聽從神﹝徒 4:19,5:29﹞。

這些年來個人親身經歷,任何的團體,即令是教會,傳神國的福音其實並不討喜。人多在意個人的生活,不願走出既有的舒適圈。為了團體的和諧與教會發展,多數人也只得選擇的隨從人,廢去比天地更為重要的耶穌的話語。因此雖然耶穌基督說:“[祂那個]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太 24:34-35﹞,”但是卻耽延﹝彼後 3:9﹞了近兩千年,看來似乎還是遙遙無期。

小 A 說:

是喔,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大 A 說:

唯有忍耐到底,方能得救。萬不要以福音為恥﹝羅 1:16﹞,排除世俗的罣礙,不憂讒畏譏,努力的傳福音。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 4:12﹞。

小 A 說:

所以說,「求告主名」就是忍耐到底的傳福音?你怎麼解釋「名」這個字的意思呢?

大 A 說:

很開心你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探詢的許久,一般的聖經註解認為“名”是「權柄、能力」,我們仗恃著耶穌的權柄而生活。經過多方的考察,現在我則傾向於認為它是「道成肉身」的「道」,也就是藉由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的「道路、真理、生命﹝約 14:6﹞,使用白話文可以理解為「方法」,也就是耶穌不可廢去的話語﹝太 24:35﹞。

求告主名就是活出基督,以耶穌基督所顯明的方式過生活。「道成肉身」,這是最有效率的傳播福音的方式。

小 A 說:

所以說「求告主名」就是遵從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的方法過生活嗎?

大 A 說:

理應如此,所以我們禱告時都以「奉主的名求」做為結尾,它的意思乃是根據耶穌基督所求的方式去求,因此長久以來我的禱告只有主禱文。當我們求神的國與義,一切的需要神都會加給我們﹝太 3:33﹞,我們夫復何求呢?

神應許我們白白的恩典,我們求,就必得著﹝約 16:24﹞。奈何人總是浪費在宴樂中,或是不求,或是妄求,至今無法得著﹝雅 4:2-3﹞。










Wednesday, October 16, 2019

2019/10/16 第 99 回 - 榮神益人的好關係


耶 31:30 ... 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 ...

以色列人背盟,而至被拔出、拆毀、毀壞、...﹝耶 31:28﹞,在我個人的看法,其實他們與悖逆的我等一般,自我沉淪,自取其辱。唯慈愛的神,不計舊惡,依然捎來救贖,願與人再立新約,希望當時生活在亡國被擄的谷底中的人,可以回歸。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耶 31:27-34﹞,分享一下你的 favorite verse。

小 A 說:

神要與以色列人立新約。

大 A 說:

為何要有新約。

小 A 說:

crisis resolved,神赦免了我們。

大 A 說:

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forever more嗎?

這就是為人詬病的“新教主義﹝Puritanism﹞”。

神不計舊惡,讓耶穌基督擔了我們的罪責,死罪可免,卻要我們重新做人。所以說「不是要睡覺,乃是要改變﹝林前 15:51﹞。」

我認為這應該是神 reiterate,再一次的的強調,神與人一對一的關係。神告訴每個人要為自己的罪負責﹝耶 31:30﹞,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太 3:9﹞」,便得成為天之驕子。信仰是一種傳承,雖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恩典,卻要每一個人“親身”與神建立連結。即使是成長在傳統的基督教家庭,每個人在成年之後都要“自己決定”是否領受堅信禮才能陪餐,這就是“自由意志”的履行。

小 A 說:

所以說,事實上新約是一項邀請?

大 A 說:

沒錯,它邀請我們走出撒旦的國度,這世界,進入神的國度。

人費盡心思從律法書﹝Torah﹞歸納出洋洋灑灑的 613 條律法,卻忽略了最要緊的一條,因此始終走不出埃及。

小 A 說:

那一條?

大 A 說:

「祂要作我們的 神,我們要作祂的子民﹝耶 31:33﹞」。這說明了我們的信仰的本質,它不是一些死的條例,而是一項“生生的”關係。

小 A 說:

我們不都相信獨一的神,也都自詡要成為神的子民。 

大 A 說:

這就犯了「亞伯拉罕的後裔」的誤謬,誤將恩典看成特權,我們必要生活在神的國度中方能得救

小 A 說:

我們不是晝夜思想祂的律法嗎﹝詩 1:2﹞? 

大 A 說:

613 條,獨獨缺了刻在心版的那一條。 

小 A 說:

我信神啊(ˇ︿ˇ)。

大 A 說:

相信不是遵守一些死板的、有限的規則,而是要去營建一個好的互動關係,前者其實是一種偶像的崇拜。

小 A 說:

你又把我搞糊了。

大 A 說:

人不是以“神的民”的方式去相信,而是活在這世界中聲稱相信。

小 A 說:

我看不出有何不同。

大 A 說:

“神的民”可以生活在瑪門國嗎﹝太 6:24﹞?

小 A 說:

耶穌說:人子來了,也吃也喝﹝太 11:19﹞,生活有它的需要啊!

大 A 說:

我們卻為所謂的“需要”,正確的說應該稱之為“需求”,為“宴樂的需求﹝雅 4:3﹞”感到憂慮﹝太 6:31﹞。

重要的差別在於能夠隨從聖靈,而不要隨從肉體,才能有平安﹝羅 8:5-6﹞。

我們必定要相信存在有一個神國,而且要去生活於其中,我們就可以過著沒有憂慮的生活,基本的吃穿,不用我們憂慮,更不要受世俗的功名利祿所誘惑。

小 A 說:

依然是糊,這樣說來人生的動機都沒有了。

大 A 說:

如果你隨從肉體的話,你就只在意感官的需求,假如你能跟從聖靈,我們就會有一個很大的動機,那就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那是愛 神的人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心裡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

小 A 說:

哇,好大的激勵啊!

大 A 說:

所以說我們要祂要作我們的 神,我們要作祂的子民。

小 A 說:

我要啊,可是總是迷路。

大 A 說:

讓我們求神不要讓我們遇見試探﹝太 6:13﹞。我們必須要能放下,走出世俗的框架。小有成就的時候,不忘將國度、權柄、榮耀歸給神;走在幽谷時,不要忘記求問與我們同在的神。

其實,耶穌基督將「讓祂作我們的 神,我們要作祂的子民」這條約定重新做個一個更明晰的改寫﹝paraphrase﹞,祂要我們「盡心、盡性、盡意愛主─我們的 神 ...  其次 ... 要愛人如己﹝太 3-22:37,39﹞。」

沒有疑義,我們要愛 神,但是不是將祂當成一個至高的偶像來崇拜,而是要藉由愛 神以祂的形象與樣式造的人來體現﹝創 1:26﹞。

小 A 說:

有比較透明一點。

愛神就是愛人,與人友愛相處就是生活在神國中的國民。

大 A 說:

這樣的事情是不需要上課學習才能知道的,因此說:「 ... 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耶 31:34﹞。」





 





Wednesday, October 9, 2019

2019/10/09 第 98 回 - 神的國在那裡?


耶 29:7 ... 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神捎來救贖的訊息,祂要猶太人能夠安身立命,讓生活在當地安頓下來,並且為被擄到的那城求平安。

大 A 說:

你能綜合 今天﹝耶 29:1-7﹞ 的相關主題而下一個標題嗎?

小 A 說:

巴比倫的囚犯。

大 A 說:

雖然離鄉背井到了異地,但是猶太人並沒有受到監禁,他們還可以為那個城創造繁榮呢!

把我下的標題讓你參考:“神的國在那裡?”你認為國在那裡呢?

小 A 說:

不知道。

大 A 說:

在天上?在中東的巴勒斯坦?還是在紐約市?

神既然無所不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神的同在,即使是在被擄之地,只要我們的心裡有神﹝耶 31:33﹞,任何時地,祂的民都得以安身立命。

就在這個星期中,我讀了一篇 書摘,談到居住在以色列與美國的猶太人之間對於“國之為何物”的爭議,另外有一篇談到 國家﹝nations﹞讓我們尷尬 的文章,應對於今天的經文,我覺得人不要以人為的框架自我設限。國家不受地域的限制,它是一種傳承,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因此我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致成為中東的火藥庫的必要性覺得有些懷疑,雖然偶有爭議與相互的批評,紐約市的猶太人可以在美國民族大熔爐中生活,且發展得很好。

有些人認為猶太人亡國了三千年,我則認為他們雖然流散在世界各地,倍受壓迫,因為神的教導,他們的傳承未曾中斷過。

小 A 說:

所以在台灣,只要我們實行那樣的傳承,也可以稱自己是神的兒女,這個神也是亞伯拉罕、以撒與雅各一脈相傳的神。

大 A 說:

祂也是穆斯林的神。

小 A 說:

我比較擔心的是追求繁榮而鼓勵生養致眾多,很懷疑地球是否承擔得起人口爆炸的壓力。

大 A 說:

這是杞人憂天想法,我相信神必有預備 - 耶和華以勒。

事實上包括台灣在內的比較先進的國家,都有嚴重人口老化的現象,這代表人口增加的速度其實是在日漸減緩,也因此許多國家都在下猛藥 獎勵生產 呢!

“繁榮”這個字,在和合本的翻譯為“平安”;英譯本除了翻成 prosper 之外,也有翻譯為 peace,或是 welfare。它應該具備安息與永生的概念,也就是讓我們可以富足的沐浴在神恩之中。地球生態的壓力的產生,不是人口的暴增,而是工業化追求成長,與人無度的消費的結果。

人是有限的,幾碗飯可以讓你吃飽?只要有衣有食,我們就當知足﹝提前 6:8﹞,耶和華是我們的“分” ... 心裡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哀 3:24-25﹞。

這個“分”的概念相當的重要,今天地球的危機是因為人的貪婪逾越了自己的“分”所造成的。

很多人的追求比 iPhone 或牛排更加的過“分”。我們的生活首求:平安,這才是真正的繁榮。

小 A 說:

總是說這些老套怎麼會有說服力呢?

大 A 說:

“老套”?或許正是這樣的思維是多數人看不見神的原因。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但若我們依然是以人的思維去思考神的救贖,將耶穌基督類比成更強大的、更有威力的約雅斤王、西底家王,甚或尼布甲尼撒王這位征服者,那就是忽略真道,陷入偶像崇拜的巢臼。

耶穌基督之所以異於常人,成為我們所望塵莫及的對象,是祂能夠抗拒世俗的誘惑,念茲在茲的堅持這個你所稱“老套”的基本原理 - first principle。

每個禮拜天我們都重複的以主禱文作為壓軸的禱告,多數人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多少人可以摒棄世俗的罣礙,全力的去追求耶穌基督所教導的生活呢?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度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所欠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因為國度權柄和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除了抗拒物質的試探﹝誘惑﹞之外,主上列的教導中有那一項是我們能力所不及,難以達成的呢?

小 A 說:

... ﹝無言﹞。

大 A 說:

你從小學參加合唱團由“先求祂的國與義”開始唱,而這兩年來也確實領受神加給我們所需用的一切東西﹝太 6:32-33﹞,假如還有任何的遲疑,也無怪乎生活上難有平安。

相信耶穌基督就是身體力行這些教導,使它成為我們整體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認為是“老套”,而不以為意。所以說「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 ... 求也得不著,是因為我們妄求,要浪費在我們的宴樂中﹝雅 4:2-3﹞。」

小 A 說:

好啦。我不敢再隨便多愁善感了,要感謝神給我的賞賜。

大 A 說:

因此我們務必要跨過紅海,“離開”這世界﹝約 18:36﹞,才能進入神所應許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出 3:8﹞。

小 A 說:

知易行難啊。

大 A 說:

是的,軟弱的我們很難抗拒諸多的誘惑。但是 今天的經文 卻告訴我們一些竅門。

小 A 說:

是喔,能夠跟我分享嗎?

大 A 說:

都是老套了,你還願意聽嗎?

小 A 說:

說一說看嘛。

大 A 說:

確定你不會嫌我嘮叨?

小 A 說:

請你陪我一起禱告。

敬愛的神,請你協助我除去心蒙的脂油,打開耳朵,張開眼睛﹝賽 6:9﹞;能領略祢為愛祢的人所預備的,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祢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讓我以感謝的心,奉耶穌基督的名獻上禱告,阿門。

大 A 說:

相信神是願意幫助妳的,希望妳可以虛心的領受。

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走在高崗或是幽谷,我們必定要相信神的同在。即使像以色列人在被擄的境遇中,或許在物質條件不是很優裕的狀態下。我們要能定居下來,栽種、生養,為我們所居住的城求平安,讓我們也得平安﹝耶 29:5-7﹞。

記得我曾經告訴過你,無論將來妳選擇居住在台灣、美國、日本,甚或是中國,或世界的任一角落。準此原則,做一個盡職的公民,都要為妳所居住的城市求平安。

無論在那裡,記住我們不屬這世界,無論它的外表看來多麼絢麗,或是何等的破敗,都是虛空。唯有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 11:24﹞。

最後賣個關子,妳應該求些甚麼呢?

小 A 說:

當然是求神的國與義。

大 A 說:

阿門。















Wednesday, October 2, 2019

2019/10/02 第 97 回 - 神的同在



哀 3:21-22 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 ... 諸般的慈愛 ... 憐憫不致斷絕。

在苦難中想到「神的同在」,相信神諸般的慈要與憐憫不致斷絕,我們知道神必然會拯救我們的。

大 A 說:

就今天神所賜下 哀 3:19-26 的經文,分享一下你的領受。

小 A 說:

我收到 25 與 26 節,仰望神,耐心的等候祂的救恩。

大 A 說:

很好,“相信”神的同在。在困苦,甚至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務必記住一件事 - 神的同在,我們絕不孤獨。

可是人也許要問:神既然同在,為什麼我還要受苦呢?

小 A 說:

祂要磨練我們的意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是空空的等待,就會有白白的恩典。

大 A 說:

白白的恩典是在的,而且它是超乎人所見、所聞與可能的想像﹝林前 2:9﹞。只是肉體的軟弱與怠惰,或許會讓我們失去耐心,在“成了﹝約 19:30﹞”之前,如同「天路歷程」中基督徒的朋友一樣一個個半途而廢。

相信神的同在,相信神是信實的,我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 祂總要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忍受得住﹝林前 10:13﹞,這是很重要的。

小 A 說:

既是神的兒女,我們為何要受苦呢?

大 A 說:

我們之所以要經歷人生的生、老、病、死、苦,乃是因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神因此要救我們脫離「苦海」。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的道路,祂也為我們承受了不可能的折磨。

不過「解鈴人還需繫鈴人」,得救的「恩」是在的,能否得到救贖,也就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在於你是否「相信」神的同在協助我們克服一切的試探,千萬不要打退堂鼓。

小 A 說:

因此「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 2:8﹞,」因信方得以稱義。

大 A 說:

是的,先知耶利米生活在一個殘破的年代,或許類似現在的被稱為「鬼島」的台灣。人至少在精神上是苦悶的,與世界各國一樣自殺事件的數目均顯著的增長。這是一個末世﹝日子未到以前 - 徒 2:20﹞的景象,卻是那日﹝啟 21:2﹞的契機。

光是怨天尤人是無補於事的,倒不如相信神的同在,捲起袖子,與神同工一起改變這個世界。我們不要感到懼怕,或無助,而是要記住,並且相信天塌下來都先有神撐住。

今天新眼光導讀的作者提到一本書:「拉比給我們生命最重要的九堂課」,我看了一篇書摘,得到以下的啟示:

神不是高高在上具備無限能力的偉人,這樣的形象限制了「無限的」上帝,以滿足我們「有限的」品味。

神是無限遠大,無限細微與無限的充滿的。

神是「賜」我們具備遠見或異象的「力量」,憑藉這個力量,無論事情有多麼困難,我們都可以自己動手處理。

不要將上帝「他」化,而是在上帝“裡” -「我們[在神的協助下]」 - 一起改變這個世界﹝Tikkun Olam﹞。 

 小 A 說: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 46:1﹞。即令在死蔭的幽谷,都有神的同在﹝詩 23:4﹞。

大 A 說:

只要人能謙卑的知道自己的有限,能活在神裡的「我們」之中。否則就像這個世界,缺少秩序,失去永生,讓人淪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小 A 說:

這讓我想到 Michael Jackson 的一首歌 Heal The World,它提到 ... make a little space, make a better space ... [just] for you and for me。由你、我開始,改變全人類。

大 A 說:

謝謝你的提供,這首歌詞寫得很棒。

對我等升斗小民而言,改變這個世界似乎一個重大工程,非我能力所及。然而有神的同在,它卻絕非是不可能的。我們不需要招募百萬大軍,而是即知即行,由 我與你 開始,停止表彰輝煌騰達虛空的物質追求,去關懷我們周遭小小的世界,讓它變得更好。至少對你、我來說,這就會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人總是很矛盾,知道自己的渺小,以為可以藉由擁有更多,或加入社團擴大自己的力量,卻往往適得其反。這不只讓自己的主體性迷失在群體中,且要費盡心思去排擠他人,設立各種的壁壘去捍衛「所有權」,反而將自己越做越小了,活得一點也不平安。

小 A 說:

“偉哉”會讓人停止成長,謙卑[的在神裡]才是成長的關鍵。

大 A 說:

聊到這裡與今天的經文似乎有一點遙遠,不過似乎可以做一個這樣的結論:「當你成熟,你就開始會腐爛,當你青澀,你則會成長。」記住「神的同在」,在困頓的環境中,注意神的大作為。遇亂世,正是我們為天下開太平的機會,反而當你覺得春風得意偉哉時刻,則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 4:7﹞。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9

2019/09/25 第 96 回 - 聖經與聖靈



提前 6:14 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保羅期勉我們應該要持守那一道命令,那是甚麼呢?dos and don'ts?甚麼是應該做的,在今天的經文中明白表示 - 我們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也就是增長聖靈的果子。那麼甚麼是不應該做的呢?我們則必須跨越 今天經文﹝提前 6:11-16﹞ 的範圍往前面的經文去探求。

大 A 說:

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感動。

小 A 說:

第 11 節,做一位屬神的人應有的追求就是結聖靈的果子。

大 A 說:

好,但是有一個前提,我們要避免做某些事,你覺得是哪一些事呢?

小 A 說:

根據新眼光的導讀,作者認為懸疑在 3 - 5 節,應該避開「那些宣講不同教義」的人。

大 A 說:

這樣的說法,導讀的作者是否認定自己有判定所謂的「正統」與「異端」之分的能力呢?

這樣的事保羅都不敢做。讓我們回到 三個禮拜前的 Wednesday with KT,保羅提到有些人傳揚基督是出於嫉妒和好鬥的心理,有些人則出於誠意,儘管前者傳基督的動機不純,保羅認為只要基督能被傳開了,則不管他們的動機﹝腓 1:15-18﹞為何。

我們不能任意將與我們見解不同的人扣上異端的帽子,我們也不能規避對經文深入的討論,即使那代表我們得和他人進行激烈的辯論﹝腓 1:15﹞。

小 A 說:

為什麼可以接受他們不純的動機? 這樣一來,就算福音傳開了,不也還是為了他們的歪理背書嗎?

大 A 說:

我認為這是“人的事工”與“神的事工”之間的差別,在長老教會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馬偕醫院。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馬偕醫院的設立對於宣揚福音是有助力的,但是經常的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具有不良動機的人,企圖保持自己的職務,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與人對簿公堂。

個人覺得保羅在經文中說出一個重點,我們要能知足,不得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 6:5﹞。千萬不要想藉由信仰發財﹝提前 6:9-10﹞或是鞏固自己的權位。我們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 6:24﹞。我們要能相信只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就有衣有食﹝太 6:33,提前 6:8﹞。

只要我們有貪財之心﹝提前 6:10﹞,就無法結果子,也無法真正的跟隨耶穌。

小 A 說:

所以在基督裡,或稱活出基督,我們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 6:8﹞,對於物質不應該有額外的追求?

大 A 說:

恩賜各有不同﹝羅 12:6﹞,我們不應該問「信耶穌有甚麼好處」,因為那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它會讓我們以世俗的標準來進行評量。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信是要能撇下所有的,跟從耶穌﹝路 5:11﹞。信耶穌得永生﹝約 3:15﹞,有甚麼比生命更可貴的呢?

小 A 說:

那麼正確的問題是甚麼呢?

大 A 說:

這個不好回答,我們應該說「唯神是問」,不是問關於自己所得的問題。而是問神要在我們身上如何顯出祂的作為來﹝約 9:3﹞?我們不能預設立場,只能亦步亦趨,跟從基督。

也許我們應該問神「如何成為一個祂所悅納的器皿?」

小 A 說:

能不能說得具體一點,茫茫人生簡直漫無目標。

大 A 說:

怎麼會沒有目標,目標就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或許是可能的副產品,卻不能以 iPhone 或牛排為目標。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 6:10﹞。

小 A 說:

你老是告訴我要放棄 iPhone 與牛排的追求,這我可以做到,然後呢?不能更具體一些嗎?

大 A 說:

不是說「唯神是問」嗎?

小 A 說:

我們如何求問神?

大 A 說:

「唯獨聖經」不就是讀經、禱告,與人分享見證嗎?

但是必要注意「聖經」與「聖經譯本」的區別。前者是道﹝word﹞,後者是文本﹝text﹞。

有某位知名的牧師,每每提到「唯獨聖經」這個詞,他就一手高舉起聖經,並且試圖運用“原文”的引用以彰顯他的權威。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偶像崇拜」,不是「唯獨聖經」。所謂「原文」,不論是希伯來文的舊約或西臘文的新約,也只不過是譯本的一種,它們綜合多人共同的領受,用文字的方式將神的話語紀律下來。我們甚至可以將聖經中不同的書卷,看成從各自不同的觀點進行編譯的不同譯本,三本共觀福音書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唸文學的應該知道文本充其量只不過是一些剪影﹝snapshot﹞,透過與神的對話方可以協助我們窺究真實的景像,此乃何以禱告與讀經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聖經譯本的文字只是其中的一個入口。當我們面對生活的問題時,我們不是以博筊、抽籤的方式去求問神。而是要來到神前,「兩手一攤」,意思是 放下 世俗的罣礙,掏空自己以禱告向神陳明,並求神的的光照。聖經的文本是一個便利的起點,卻不是唯一個根據,因為神無所不在。

我們或可以邀請人與我們一起禱告﹝所謂的代禱﹞,彼此就聖經的經文進行開放性的討論,擺盪在基力心與以巴路之間﹝申 27:4﹞,藉由聖靈的帶領去探究神的旨意。

另外,個人經常發現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自然現象觀察,或是在閱讀與言談之中,也存在有諸多的啟發,我們可以藉由聖經的經文去尋求印證。

我不知道你是否曾體會到,我們雖然以 每週新眼光 的經文與導讀的內容作為禮拜的起點,在我們開放性的對話中,經常的在 A-ha 之間,我們被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new frontier﹞,得到神啟﹝epiphany﹞。即使是閱讀既成的禮拜筆記,都可能有新的領受。

很多人說窺究神的話語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去由聖經的文本中得到啟發,有一個前提是必須先掏空自己,讓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 8:26﹞,藉以了解神的旨意。

小 A 說:

做學問好像也一樣,要有 A-ha ,豁然開悟的時刻﹝moment﹞。

大 A 說:

是啊,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藉由文本﹝text﹞的協助,去尋找保羅所所的“真道﹝Word﹞。閱讀 Dante 也不要忘記與他進行對話。

小 A 說:

Amen。















Wednesday, September 18, 2019

2019/09/18 第 95 回 - 神的主權 vs. 世上的君王



提前 2:1-2  ... 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

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甚至對壓迫我們的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是一樣。但是順服於一個神,而神和人中間的唯一的一個中保 - 耶穌基督。

小 A 說:

再度讓我先發制人,今天的經文﹝提前 2:1-7﹞,我感到有些霧煞煞的。看不出重點。

大 A 說:

你會為經常惹你的討厭鬼禱告嗎?以後你在職場中,很可能會遇到無理要求的主管,或是有利益衝突的同事,今天的經文提供了你一個因應之道。

小 A 說:

向暴政屈服??

大 A 說:

不,我們要相信神的主權。

小 A 說:

怎麼說呢?

大 A 說: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神希望我們過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生活﹝提前 1:2﹞,當權力不對等的時候,我們貿然的對抗,徒增對自己不必要的傷害,問題卻也沒有辦法解決。

小 A 說:

我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香港居民,在「反送中」的爭議中,你會如何因應。

大 A 說:

我當然是站在香港多數居民的一方,反對送中法案。

小 A 說:

這樣你豈不是挑戰當局??

大 A 說:

不,我要大聲地說出自己的盼望﹝反送中﹞,求神的帶領,等候神所做的最適切的安排。我想經文寫得很清楚,我們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但是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對於後者,我們給予祝福,祝福並不是肯定它們的作為、也不是逢迎,而是承認其存在的現實。數萬人和平的走上街頭算是一種禱告,它會展現轉變的力量。

人們應該在社會秩序的規範之下採取非暴力的抗爭,香港政府也應該體察人民的需要,而警方執法也應該自制,事情會有一個比較圓融的結果。

小 A 說:

可是抗爭不斷啊。

大 A 說:

是啊,彼此的僵持。假如可以多一些禱告,少一點衝撞,應該會有比較建設性的結果。

感謝神就在幾天前賜下一篇有趣的文章,我到目前還在咀嚼中。文章討論美國該如何終止無止息的戰爭﹝endless war﹞。二戰之後,美蘇對抗造成核子競賽,雙方各自擁有的彈頭可以摧毀好幾個地球。雙方僵持不下,但是最後讓高牆倒塌的,並不是這些致命的武器,而是人民的力量。冷戰之後,世界並沒有變得更和平,大號的敵人不見了,取而代之是無數的小敵人。從 1946 年開始,美國有 80% 的海外用兵是發生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 1991 年以後,美國本土紐約市的世貿雙子星也在 2001 年遭到攻擊。

作者認為改變的方法是美國先要放棄追求全球性的主導權,開放多邊會談。假如人們能多多的懇求、禱告、代求、祝謝,我們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小 A 說:

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啊。讓我們想一想台灣如何面對中國的威脅呢??

大 A 說:

台灣並沒有挑釁中國,但是我們認清中國的威脅存在的事實,購置必要的防禦性武器,目的讓中國無法恣意妄為。更重要的台灣人要為萬民,包括台灣人民自己與中國的平民百姓懇求、禱告、代求、祝謝。以區域的安全為導向,讓周邊國家了解中國的野心,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鄰,我們做好必要的準備,讓神來進行審判。

小 A 說:

這樣能行得通嗎?

大 A 說:

端賴你相不相信神的主權。大衛手中雖然沒有刀都可以打死外表勇武的歌利亞﹝撒上 17:50﹞,不要懾於對手虛張的外表與聲勢,耶和華尼西,只要我們在神裡,神必會將仇敵交在我們的手裡。

小 A 說:

所以保羅所要傳遞的是我們就是要相信,即使看到世事紛擾,也不要失去信心,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恆切的禱告,求神的救贖。

大 A 說:

當然,他也說我們要順服在上有權柄的,因為他們的權柄都出於神﹝羅 13:1﹞。這應該是在說我們要守律法,只要我們能行善,即超脫律法,就也無須懼怕威權。

小 A 說:

簡單的說,我們是聽命於神,做一為稱職的好公「民」,神自會做妥切的安排。

大 A 說:

這樣子你還會霧煞煞的嗎??

小 A 說:

比較清楚了,但是 ...。

大 A 說:

古諺有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與我何哉?」

我們應該能區分出神與凱撒﹝太 22:21﹞,也就是真正的君王與地上的君王。保羅在今天的經文說,神,真正的大君王,只有一位,而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 2:5﹞。因此地上的君王都是冒牌貨,他們是假基督,假先知,即使他們聲稱能顯大神蹟、做大奇事﹝例如當今經常大開競選支票的政治人物﹞,我們也不要受其迷惑﹝太 24:24﹞。

我們一切的供應都來自於神,即使在被擄去的那種最慘烈的狀況,神也教誨我們要懂得安身立命,為被擄到的那城求平安,不要胡亂求神問卜﹝耶 29:4-14﹞。

我相信這些經文告訴我們的就是真正的君王只有一位,地上的君王不過是凡人,他們也是軟弱的,需要我們為他們懇求、禱告、代求、祝謝。我們遵守的是神的律法,在神裡做一位盡忠的百姓。所有煩憂與勞苦,通通交給神。

我們必須滋長包括仁愛、和平、喜樂、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與節制的聖靈果子,如保羅一樣的,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提前 2:7﹞。

小 A 說:

即使被欺負也要隱忍?

大 A 說:

我認為我們應該專注於真道,不需要與人一般見識。耶穌要我們與天父一樣,要能愛我們的仇敵,為那逼迫我們的禱告﹝太 5:44﹞。我們聽命於神,不要試圖主導他人、控制他人。我們用的是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而不是以槍砲為武器。

小 A 說:

阿們。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9

2019/09/11 第 94 回 - 信方得赦免




提前 1:15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 ...

保羅在此見證自己得救的經歷。你跟保羅一樣相信耶穌基督降世是為救我們嗎?無庸置疑的,多數人會提供肯定的答案。那麼讓我們以保羅為例,他也許是檢視我們信仰的一個標竿。

大 A 說:

對於今天的經文﹝提前 1:12-17﹞,你有甚麼領受?

小 A 說:

似乎在說明跛腳的人有福了,因為神要藉由他顯明祂的作為。最近我們團契在閱讀魯易斯的四種愛,他似乎就一再的重複一個主題:至高的必與至低是如影隨形的。

大 A 說:

你所指的是 約 9:1-3 所提,人不要為天生的缺陷而感到挫折,而是應該在其中去尋找神

小 A 說:

對的,因為神是憐憫的,因為即使是曾作惡身為罪魁的人,神也不放棄而願意救他﹝提前 1:16﹞。

大 A 說:

我覺得今天的經文所顯示的應該是另一種場景,重點應該是要人不要自暴自棄,再怎麼險惡的環境之下,再怎麼的不登配,神的救恩不變,問題是我們如何回應。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回頭是岸」,及時悔改便得赦免。

這或許正是耶穌所傳福音的核心:「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神如此殷切的呼喚著我們,奈何人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不願意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 6:10﹞。

神“白白”給予的恩典,人卻總是“白白的”虛耗掉,我們不知道“努力面前的”而錯失“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3-14﹞。

保羅要告訴我們的訊息是“悔改就得赦免” -  It's never too late and don't miss it。

明顯的是多數人,即使你、我,都錯失良機。

小 A 說:

人們多數認為所謂得救是死了之後上天國。

大 A 說:

我認為這是一個迷思,共觀福音中都明確的記載耶穌基督明明白白的說:”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太 16:28、可 9:1、路 9:27﹞。”得見神國的人在嘗死味之前,不是死後才上天國。

小 A 說:

But how?

大 A 說: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小 A 說:

誒,你侵犯了佛救的智慧財產權。

大 A  說:

我相信獨一的神,ONE God, Many Prophets.  The unity of truth and the multiplicity of Revelations。神的話語被人翻譯成諸多的版本,因此我們不要自我設限。我覺得佛家的”立地”貼近保羅所說的“面前的﹝腓 3:13﹞”;當然這個“面前的”被多數中、英譯本翻譯為“前面的”,但是“登高自卑、行遠自邇”,我覺得應該就由“當下”開始。

尤其是當過去我們曾經蹉跎過,一旦得到神的赦免豈不是應該“立即”多加一把勁呢?

小 A 說:

所以說。

大 A 說:

莫蹉跎。

小 A 說:

可是我們被教導要等待。

大 A 說:

這個等待並不是 wait and do nothing,就像持守安息日並非甚麼事都不能做的意思。而是應該儆醒﹝stay alert﹞,注意聆聽神那微小的聲音﹝王上 19:12﹞,根據神的旨意做必要的調整。等待或等候或許應該適切的被理解為“聽候[神的差遣]”。

感謝神,這幾天祂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姑且不問神國,一個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的美好新世界﹝啟 21:4﹞。它與我們生活的世界相去甚遠,無怪乎人們認為是一個 mission impossible - 不太可能的任務。全球暖化的議題方興未艾,而這幾天有世界之肺之稱的亞馬遜叢林又發生大火,讓人覺得更加的焦慮,人似乎正走在一條不歸路之上,我們應當何以自處呢?

但是我卻也想到神偉大的治癒能力,幾年前我們還住在美國的時候,加勒比亞海有一口 BP 的的油井漏油,汙染了整個海域,污垢甚至飄到了遙遠的佛羅里達海岸。經過幾個禮拜的努力,終於將漏油堵住,我心想這豈不是要花上好一段時間去清理這些汙染,結果似乎這個汙染不久就自然被稀釋了。淡水老街段的黃金河岸,水又髒又臭,但是當我們信步走向海口,漁人碼頭的水卻是清澈的。

耶穌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 19:26 ﹞。」 我們認為看不見神的國,其實就是因為「不信」。

小 A 說:

有理。

但是看到 Trump 與諸多的財團為了自身短期的利益,繼續竭盡所能地進行開發,剝削、濫用地球的資源,使得地球日益不適宜人的居住,就會覺得要改變好難。我們的確可以從自身的改變做起,但每逢看到財團們恣意的開發,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也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有種小蝦米打不過大鯨魚的感覺。

大 A 說:

我們不能與他們同流合汙,只要我們能夠悔改,改變我們的生活消費習慣,不要做他們的“幫兇”,加倍努力的去傳神國的福音,相信在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太 16:28、可 9:1、路 9:27﹞。若看不見,只是因為人們不信神的大能。

小 A 說:

能嗎?只是不要買 iPhone,不吃牛排就行了嗎??

大 A 說:

哈哈,你別把雞毛當令箭。當我提到 iPhone與牛排時是用做口腹之慾的譬喻,重點是要真心的悔改而能從世俗的價值脫離,如此的改變就可以在睡覺之前看見神國﹝林前 15:51﹞了。

你現在認為打不過 Trump 或大財團乃是因為你不信而失去盼望。相信神,只要讓“自己“徹首徹尾的改變,我們就可以在死前進入永生的世界。

耶穌說:人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心靈固然願意,卻要克服肉體的軟弱﹝太 26:41﹞。

彼得後書提到神的應許尚未成就,當然是因為神的寬容,它希望人人都能悔改﹝彼後 3:9﹞,但是我覺得耽延的主因是因為人的不信。人因為不信,依然沉迷於日常,未能真正的悔改而辜負神的恩典。

小 A 說:

加入神的團隊,成為得勝的一方。

大 A 說:

阿門,務必克服肉體的軟弱﹝太 26:41﹞。











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9

2019/09/04 第 93 回 - 活出基督




腓 1:12 ... 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

保羅雖然身體遭到捆鎖,卻能體會一切乃是神的安排,沒有任何疑惑,矢志讓福音益加興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想法,也是一句很有激勵性的話。傳福音需要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報負與準備。

對個人來說,今天的經文﹝腓 1:1-21﹞ 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隨著身體的退化,現在連說話都口齒不清了,懷疑自己還能做一些甚麼事,覺得無比的焦慮。心中感謝神將我分別出來,並供應我們的衣食,十多年來讓我們少有憂慮。為能回應這樣的恩典,我也真心試圖在既有的系統之下貢獻心力,卻總是成效不彰,甚而遭人驅逐而幾乎喪失了盼望。想著有限的年日將要辜負上主的賦予,身心備感煎熬。

大 A 說:

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我們經常將「活出基督」這句話是掛在嘴邊的,分享一下你的領受。

小 A 說:

活出基督就是能放下人間的好惡,把自己的需要擺在後面。

大 A 說:

How?

現在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活著,是為基督;死了,更有收穫!”耶穌基督受難前,在客西馬尼園中的教導:「讓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 26:39﹞。」為了達成神所賦予的任務,我們需要堅忍,不計個人生死,全心的投入。

小 A 說:

還有,活出基督就是處理陌生問題?

大 A 說:

你這樣說很棒喔。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假如我們執著於既有的 SOP,將會讓人的心意壓倒神的心意。神曾透過適當的管道告訴過我們,不要帶著希望去牧會、去帶團契。做為神的器皿,不要忘記時時的跟隨神。

小 A 說:

話雖是這麼說,但是在執行上有困難,做事情總是要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法則。

大 A 說:

這個規則就是:信。

要能「活出基督」,我們需要不住的禱告,唯神是問。有一句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事情不如預期,就是我們應該“安息”的時候,從中去窺探神的旨意。感謝神,就在今天,祂另外賜下一篇文章讓我得到好些啟發。文章中提到說我們應該忘記個人的榮耀、良好的感覺或個人的成就的追求,而專注於責任的履行。它的作法就是充實本職學能,並注意周遭的人需要。

這應對到幾天前與你分享有關 Google 求才看中的能力的文章,提到要有責任主動的介入問題的解決,卻也要退一步聽一聽其他良好的建議。或許神的話語就在一些喜歡唱反調的討厭鬼的身上。

小 A 說:

你這樣說令人不太容易理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呢?

大 A 說:

這是一個大的自我與小的自我的平衡。每個人所得的恩賜不同,各有作為,但求誠實專一,卻不需要有捨我其誰﹝羅 12:6-21﹞的氣慨,而致一將功成萬骨枯,只為凸顯自己的能耐,甚至爭功諉過,踏在他人的屍骨之上來成就自己。

就像保羅所說的,我們要顯明基督,而不是顯明自己﹝腓 1:13,20﹞。

小 A 說:

得意﹝或稱偉哉﹞的時候,不忘謙虛;失意的時候,不忘尋求神?

大 A 說:

沒錯,所以說「活出基督」就是「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羅 12:5﹞,成為神救恩的一部份。

小 A 說:

這下子清楚了。

「活出基督」不是單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一個團隊的運作。

大 A 說:

哇,感謝神。你剛做了一個很好的歸納。我們不只是與人同工,更是與神同工。在過程中,我們要能抱持一顆學習的心,讓我們能在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 1:9﹞。

小 A 說:

我也開始明白,活出基督不是並 be Christ-like,那樣的做是過度的自我膨脹。而是成為基督的肢體或是葡萄樹的枝子 - be part of a whole﹝或稱 One﹞,一起去結果子。

大 A 說:

感謝神的啟發,阿門。

再做一點補充,我們服務人,卻不要指導人。善盡我們的本分,卻不要企圖主導。保羅感覺傳基督有些是出於愛心,有些是為著結黨﹝腓 1:16-17﹞。我們在教會裡,也會遭遇不同的人等,讓我們看好自己,不用計較他人的作為,丟在外面的枝子會自然枯乾,讓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 15:6﹞。









Wednesday, August 28, 2019

2019/08/28 第 92 回 - 放下



來 13:6  ... 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在這個世上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恐懼與憂慮,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我們的不信。我們真正的需要是有限的,但是因為放不下,造成各種的猜忌與搶奪,這些爭端是讓我們不安的起源。

小 A 說:

今天讓我先發制人,偷瞄了一眼你的筆記,何以你會以“放下”兩個字做為今天的標題?

大 A 說:

哈,被你抓到問題的核心,這下子讓我沒有關子可以賣了。

老實說,一開頭接觸到 今天的經文﹝來 13:1-6﹞,它教導我們要兄友弟恭、關懷弱勢中人,以及維持忠誠的婚姻關係。這些是相當基本的,令人覺得平淡無奇。但是仔細想一想,現實的生活中,這些關係卻經常出問題。怎麼會這樣呢?

小 A 說:

因為不能放下?

大 A 說:

沒錯。就是放不下對錢財的貪慕,想要以擁有為滿足﹝來 13:5﹞,造成各種的紛爭。

前幾個禮拜,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討論路加 12 章的經文。先有一個人請求耶穌充當他與兄長分家的公親﹝路 12:13﹞,耶穌以一個無知的財主的故事做為譬喻﹝路 12:16-20﹞,教導我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路 12:15﹞。」然後告訴我們,只要只要求神的國,這些必須用的東西就必加給我們了﹝路 12:31﹞。

人因為不信,害怕不能擁有,拚著老命要去抓緊看得到的有限的物質,反而忽視了的標竿,失去了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

你的學霸同學雖然就讀台大法律系,理應是人人稱羨的天之驕子(女),在你面前卻經常表現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她所真正欠缺的正就是這一份信仰。

放下塵土跟從耶穌,做人就是這麼簡單。但是人們多數無法割捨,不信使人無法放下。

小 A 說:

今天看了第 2 節與第 6 節的經文,我忽然想到陳進興與南非武官家人的故事,就是因為武官的家人相信神,所以他們願意用神教導他們的慈愛去接納一位兇殘的殺人犯。說也神奇,明明之前,警方用盡其極,還是抓不到他,但在南非武官的軟性接納下,最後陳進興就落網了。能去招待一位兇殘的的犯人,他們應該放膽的認為,神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這是多麼大的愛與勇氣呢!

大 A 說:

是啊,愛,不是一種口號,如何愛?

小 A 說:

愛是包容接納。

大 A 說:


我們之所以能夠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 4:19﹞。保羅說:「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 13:13﹞。」愛是唯一肉眼可見的,但是魯易士﹝C.S. Lewis﹞也說把愛當成神,它就會變成魔。人們總是口裡稱愛,卻無法活出愛。

小 A 說:

如何活出愛呢?

大 A  說:

要由多方的管道去實現,由親而疏,由小而大,由近而遠。我們不只要手足相愛,也要招待客旅,紀念受綑綁、遭苦害的人。當然愛也需要互相,也需要忠誠,聖經中經常將夫妻的關係比喻為神與人的關係,它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們不要爭奪有形的物體,但是卻要為真理爭﹝路 12:51-53﹞,這也是一種愛。

小 A 說:

因為愛有可見,也有不可見的部分,因此說信、望、愛這三樣中愛最大,因為它最廣泛。

大 A 說:

我們相信神先愛我們的,追求神的應許 - 祂的國與義,放下一切世俗的罣礙,以神的愛去愛人,我們必然能求,就得著﹝太 7:8﹞。











Wednesday, August 21, 2019

2019/08//21 第 91 回 - 安息日與人生的目標


路 13:15 ... 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

安息日,十誡之第四誡。就字面上看,它是一條非常嚴格的律法,「凡干犯這日的,必要把他治死;凡在這日做工的,必從民中剪除﹝出 31:14﹞。」但是在聖經中卻沒有明確的紀載安息日的 dos and don'ts。正統的猶太人在這一天中,即使伸手去按電梯按鈕,都被認為是一種干犯了神的旨意。

大 A 說:

分享一下你 讀經﹝路 13:10-17﹞ 的領受。

小 A 說:

會堂的主管也許因為眼紅,不甘讓耶穌醫治病了 18 年的婦人,搶了他的鋒頭,以安息日的名指責耶穌干犯律法。

大 A 說:

你認為自己有沒有守安息日呢?

小 A 說:

沒有嗎?應該有吧,我每個週日都有參加禮拜。

大 A 說:

做禮拜就是守安息日嗎?除此之外,你在那天還做了甚麼事?

小 A 說:

有時到處走走,跟教會的姊妹們聯誼一下,檢討一下功課,做一點計畫與準備。

大 A 說:

所以你按著自己的計畫前進?這樣算是守了安息了嗎?

老實說,我對於安息日的理解是很模糊的,感覺就是要做一些不同於例常的、朝 9 晚 5 的事。但是對於該如何的遵守,則是沒有定見。很多人在忙碌的一個禮拜之後,想說好好的輕鬆一下。或是離開斗室,到開放空間走走;或是呼朋引友,聯繫一下感情,一天搞下來,往往比工作日更累。然後第二天,一切回復正常,還是過著原本的生活。如此周而復始,如同推著石頭的 Sisyphus,總是賣力在重複同樣的事。

記得有木匠兄妹有一首名為 Rainy Days and Mondays 的歌,它似乎在說明無法正確的持守安息日,就跟遇到雨天一樣,其後反而使人情緒低落。

因此,我想重點不在於安息日作了些甚麼事,而是安息日之後是不是可以讓你重新的出發,改變你沉悶的人生。我們都知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問題是要如何才能達到「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 30:15﹞」的境界。得救與得力才是守安息日最重要的意義,我們竟然不肯,這讓神覺得很遺憾。

小 A 說:

這是一個好問題,如何得救與得力呢?

大 A 說:

標準答案是「回到神裡」。

小 A 說:

如何回到神裡?

大 A 說:

大哉問!這不正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嗎?

守安息日也許是神創造的奧秘的核心。猶太人設定週五日落到週六日落為安息日,基督徒一般以主日為安息日,但是施行上沒有像猶太人一樣的嚴格。到底是每週的最後一天或是第一天應該不是重點,我認為要點是一個週期性的作為,它必須經常性的進行,至少一個禮拜一次。

它的功能是讓我們檢視自己,是否偏離神的正道。蘇格拉底說: A life without examination is not worth living 或許是一句不錯的翻譯。我們需要定期性、週期性的使用神的話語檢驗自己,並藉以尋找神。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我們擺脫朝 9 晚 5 機械化的生活,協助我們恢復人性。

小 A 說:


持守安息日是要解放我們,讓我們更親近神。

大 A 說:

人生不是線性的﹝unilateral﹞,它是豐富的、有諸多變化的﹝multilateral﹞。當然我們首先需要滿足生理的需求,但是許多的情況下,我們一頭栽進去,就走上一條不歸路,雖然口腹之需已經被滿足,完成了第一斗金,卻還樂此不疲,盲目的追求物質的享受而錯失人生的意義。

其實,我們吃甚麼、穿甚麼神自有安排,人生的重點是求神的國與義﹝太 6:31-33﹞。我們卻往往為自己的功名成就而迷失了道路。

記得你小學曾有一位同學,誇口自己未來不是進哈佛,就是要進劍橋。即使真的如願,卻未能檢視人生的意義,到頭來也會是空忙一場。

小 A 說:

難道我們不要設定目標去追求進度嗎?

大 A 說:

是的,我們人生要有目標,但是絕不是當一隻 優秀的綿羊,而是要能成為神的器皿。俗世可見的價值觀,多數是以個人的成就為衡量標準,它似乎是可觸摸的,會讓我們陷入機械化的工作中,失去應有的人性,變成死人。因此我們必須設定檢查點,經常的求問神,去成就神的計畫,實踐永生。

小 A 說:

設定的目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

大 A 說:

沒錯,而安息日可以讓我們看清楚標竿何在。

小 A 說:

所以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跟從神,而不是跟從自己。

大 A 說:

理應如此,因為有限的人無法設立正確的目標,當然我們要不斷的充實作為神的器皿的專業與能力,但使不要以世俗的 monetary term 來進行衡量,當我們能力有增進的時候,必須思考我們如何服事神,而不對物質的消費作無謂的追求。

我們知道福、祿、壽、喜或許會是伴隨的結果,它們不是人生的目標,我們要過一個 well examined life。

小 A 說:

經過這一番討論,我們可以好好的思考如何守安息日。

大 A 說:

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 2:27-28﹞。」安息日是為解放我們的,不是限制我們的。安息日是為能協助我們擺脫世俗的罣礙,向著標竿直跑而不會迷失方向。安息日本身就是目的,它不是為實現其他目的,如取得內心的平靜或是強化關係的手段。

小 A 說:

Amen。
















Wednesday, August 14, 2019

2019/08/14 第 90 回 - 聖靈與火的洗禮



路 12:50 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地迫切呢?

這一節的經文顯示上帝急切的心情,但是和合本的翻譯過度的簡化,難以達意,讓我們來看看其他譯本:

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翻譯為:

我應當受苦難的洗禮。在經歷這苦難以前,我心裏多麼困擾!

ASV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But I have a baptism to be baptized with; and how am I straitened till it be accomplished!

我們可以藉由比對不同的譯本看出這節經文中顯示了耶穌心中的焦慮,上帝差來祂的獨子來“成就﹝accomplished﹞”祂的救恩計畫,這是一項凡人所無法達成的工作,世人卻依然茫然無知,依然好人我自為之的過著生活,很可能會錯過這一班救贖的列車。

大 A 說:

在今天新眼光的導讀中提到這段經文﹝路 12:49-56﹞被認定為福音書中最不為人所樂見的, 你有何看法?

小 A 說:

它似乎告訴我們,即使相信神,也不會是 happily ever after,這樣的說法有別於一般宣教時所使用的慣用修辭。

大 A 說:

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祂確實是一隻大烏鴉,也因此被送上了十字架。假若人們依然醉生夢死,神的一切恩典確實是白費的,我們不難體會耶穌當時的心境,無怪乎祂在此大聲疾呼。然而今日我們宣教使用的修辭則相對平和,甚至將末世說成一種等候,一種神的慈悲,是否可以使救恩真正的發生作用呢?

小 A 說:

「不要怕,只要信﹝可 5:36﹞」,信了之後,一切問題不就都就解決了嗎?

大 A 說:

問題是:你真的信了嗎?

小 A 說:

信啊,我已經受了堅信禮。

大 A 說:

然後呢?

雖然說,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 2:8﹞,但是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 2:17﹞,這是問題的關鍵。

小 A 說:

敢問其詳?

大 A 說:

問題就是少了那一把火﹝路 12:49﹞。我們只是受了水洗,而我們真正的需要受聖靈與火洗來煉淨我們﹝太 3:11﹞,讓聖靈降在我們身上﹝徒 8:16﹞。

一般人即令決志受洗歸入基督,卻依然過著宛如一隻溫水中青蛙的生活,成天心裡所想的還只是俗世的功名利祿,殊不知耶穌替我們捨身,雖然讓我們不用睡覺,卻都要改變﹝林前 15:51﹞。

這幾天新聞報導,幾家著名的台灣手搖杯連鎖店,在香港人民為自由進行抗爭而遭到壓迫的時候,非但無法站在正義的一方,反而落井下石,表態支持所謂的「一國兩制」。他們為了鈔票不惜出賣自己。

這個事件告訴我們,與中國做生意有相當的風險,假如你的政治不正確,馬上可以由天堂掉入地獄。基本的商業經營概念,應該知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人們卻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對於其潛在的風險視若罔顧,總以為倒楣的事情輪不到我。苟且度日,終至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小 A 說:

所以耶穌基督說:「我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分裂﹝路 12:51﹞」,主要是讓我們能夠儆醒,看清楚實況,不要再醉生夢死。

大 A 說:

沒錯,所以在最後祂很感嘆的說,所有的跡象都很明確,人雖都知道西邊起了雲彩就是要一陣雨,南風起了將要燥熱,卻不知道分辨這個末世的時分。

小 A 說:

那麼製造家人之間彼此分爭又為著甚麼呢?

大 A 說:

親近的家人間要彼此提醒,相互當烏鴉,一起走出舒適圈去追求真道,不要成為共犯結構的一環。

小 A 說:

雖然說讚美是一種美德,但是也不要忘記適時的提醒。

大 A 說:

主賜平安與喜樂是讓我們靠主喜樂﹝rejoice in the Lord - 腓 3:1﹞並在基督耶穌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腓 4:7 ﹞,而不是讓我們不冷也不熱,整天想的是發財與衣食的無缺的事﹝啟 3:16-17﹞,到頭來成為一隻被沸水煮熟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