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6, 2019

2019/06/26 第 83 回 - 自由的權柄


加 5:24 那些屬於基督耶穌的人已經把他們本性上的一切邪情慾望都釘死在十字架上了。


大 A 問:

今天的經文,你最喜歡哪一個經節?

小 A 說:

第 25 節,接受聖靈,讓聖靈引導我們的生活。

大 A 說:

那是一個甚麼樣的生活?

小 A 說:

自由的生活啊。

大 A 說:

只要我喜歡,沒有甚麼不可以的生活嗎?

小 A 說:

那是胡作非為,不是自由。

大 A 說:

甚麼是自由呢?從經文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是一種遵守律法,而不受律法的規範生活。我們 free from 奴僕的軛挾制﹝加 5:1),但是不是 free to 放縱肉體的情慾﹝加 5:14﹞,重點是要以愛心互相服事,能夠「愛人如己」。

小 A 說:

讓我與你分享我閱讀“謝謝你遲到了”中的一些領受:

[上帝讓人擁有自由意志] 祂 ... 不干預 ,而是讓我們全部都在一個可以自由選擇做任何事的環境中選擇聖潔與正直。 ... 除非你完全自由,否則你無法明辨是非。若你不自由,你就不是被充分的賦權;若你未被賦權,你做出的選擇就不完全是你自己的選擇﹝pp 474﹞。
大 A 說:

賦權? 自由的[選擇]是一種來自於神的權力,它不是出於肉體的情慾﹝加 5:16﹞。

俗話說:「人為欲使」。為所欲為事實上是一種綑綁,它讓我們受到世俗標準的規範,而生活在 shame culture 之中。自由非但不是為所欲為,而是能夠擺脫肉體情慾的枷鎖。只因為耶穌基督釋放了我們,人才能夠享有。

小 A 說:

自由是體貼神的意思,不體貼人的意思﹝太 16:23﹞。

大 A 說:

沒錯,體貼神的意思就是要人以愛互相服事,所以我們做自由選擇的標準就是「愛人如己」了﹝加 5:13-14﹞。

也就是說:「愛﹝人如己﹞」使我們得自由!

小 A 說:

這樣的說法似乎很合理。

大 A 說:

這幾天我閱讀你所推介的“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書中談到一個「合憲狠招﹝constitutional hardball﹞」的概念。這是許多戕害民主的野心人士經常使用的招數。現代化民主國家,例如美國,的憲法是為了維護自由、民主,避免非民主的暴政而設計的。它的立法精神是良善的,卻經常為意圖不軌的人利用去擴充自己的權力,作為政治抗爭的工具,危害民主的制度。

許多獨裁者,他們高舉憲法,利用文字的漏洞圖利自己,迫害人民。因此憲法的施行必須有民主的護欄,基本上有兩個大原則,其一是要「彼此尊重,互相容忍」,其次是要能「自我節制,不能無限上綱」。基本上,主政者在推行律法時,要能克服自己權力的慾望,以共同的利益為著眼。聖經中保羅做了更口語的詮釋,他說全部法律都綜合在「愛人如己」這條命令裏面。

神的救恩就是要釋放我們免除我們﹝free us from﹞受律法奴隸的軛,讓我們在神慈愛的國度中,自由的去選擇﹝free to﹞聖潔與正直。用愛互相服事以讓我們得自由。

小 A 說:

我們來討論一個時事,你怎麼看長榮空服員罷工的事件?他們有罷工的自由嗎?

大 A 說:

罷工事件傷害了旅客的的權益因此並不完滿。

我對詳細新聞不是很留意。在合理的範圍內,空服員當然有“自由”去爭取公平的對待 。但是我相信除了進行正面的對抗之外,假如多一點愛的考量應該可以讓事情更圓滿,而不要讓無辜的旅客感受到不便。

合理,或稱聖潔與正直的要求。可以央請第三者,例如乘客或政府主管單位的協助爭取,一起對不公平的對待者施壓。即使未能如願,也應該為乘客提供一個緩衝期,讓乘客可以做必要的調整,而不要耽誤的重要的行程。

我們不是當事者,不便做太多的評論。我認為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我們若要享受真正的自由不能夠靠魯莽的人性,而是要靠聖靈得生,靠聖靈行事﹝加 5:25﹞。它的奧秘就是要多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的果子。這樣就會得到神所授的權柄。














Wednesday, June 19, 2019

2019/06/19 第 82 回 - 成全律法


加 3:26-27 ...因信基督耶穌都是 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耶穌是神的“獨子”,我們要成為神的兒女,就是要披戴基督,或稱「成全律法」。

大 A 說:

What do you get?

小 A 說:

感受到“上帝國降臨”的預言。

大 A 說:

甚麼事讓你產生這樣的感受?

小 A 說:

現代中文譯本的第 25 節提到:”現在是「信」的時代”,一個新的時代。

大 A 說:

有趣。由「律法的時代」進入「信的時代」,一種改朝換代,末世的景象。

小 A 說:

抑或說是一個「新」的景象,起跑點呢?,因為「信」我們透過自我的辯證,強化我們的信心。

大 A 說:

對,一個嶄新的開始。有一個要點是必須要與舊的時代完全的切割,只有信,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 6:24﹞。」

小 A 說:

可是律法就這麼拋棄嗎?耶穌基督也說了:「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 5:18﹞。」

大 A 說:

重點在“成全”兩個字,只有基督耶穌能成全律法。人經常將雞毛當令箭,他們不是去成全律法,而是試圖用律法來彰顯自己的地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政治人物當施政受到質疑時,經常辯稱自己「依法行政」。 他們拿起法律當擋箭牌,表面上看似道貌岸然,私底下卻盡做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最近掀起百萬人抗議的香港「反送中」事件是一個企圖運用律法行不義之事明顯案例。

小 A 說:

守不守法真是兩難啊。如何取捨呢?

大 A 說:

這應該是今天經文的要點,光是遵守律法無法得救,而是要能披戴基督。

小 A 說:

如何披戴基督??

大 A 說:

有句話說,相由心生。我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 2:5﹞,打開我們的心門,活在基督裡,如此才能成全律法。

由 耶 31:33 我們知道神將律法「放在我們裡面,寫在我們心上」。而外在用以規範我們行為的律法旨在引我們到基督那裡﹝加 3:24﹞,它只是用以看守我們這些罪人。換句話說,[遵守]律法並不能幫我們除罪,只有耶穌基督才能帶來救贖。

小 A 說:

好抽象喔。

大 A 說:

確實不容易理解。我們必須發自於內心的去成全律法,不是像上個禮拜我們所提到的,只是做一些善事,戒除一些不良的習慣,成為人所稱道的對象而已。而是要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 神相和﹝羅 5:1﹞。

小 A 說:

有一些輪廓了,我們不要生活在 shame culture 中,追求令名來表彰自己,而是要活在一種 guilt culture,藉由認罪與神相合,或稱披戴基督,來榮耀神。

大 A 說:

沒錯, 真割禮﹝或是律法﹞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 神來的﹝羅 2:29﹞。

時間有限,在我今天與你分享的文章中,它提到一個 stumbler 的概念,這應該是近似所謂的「罪人」。他不具備人人稱羨光鮮亮麗的外表,承認自己的軟弱,不與人互別苗頭,而是願意伸出他的手臂,準備好接受愛,並能夠愛他人。外表上雖然並不完美,但是堅定相信神的同在。他將苦難看成一個更大故事中的一段小插曲,不是為了追求“確幸”而活。他將人生看成一齣道德戲劇,因為只有當為某種理想奮鬥時,才會感到有成就感。

我們看到他一生在掙扎,支撐他向前的就百分百的信心,全然的信靠神。我們就像一位 stumbler,都不完全,在操練中,去結果子,去成全律法,這需要百分之百的信心,也就是要穿上基督,對世俗的世界不再有任何的留戀。,




Wednesday, June 12, 2019

2019/06/12 第 81 回 - 結出聖靈的果子


羅 5: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 神相和。

「因信稱義」的最佳詮釋就是藉著耶穌基督與神相和,受到神的嘉許﹝羅 5:4﹞。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了道路﹝約 14:6﹞,我們必須亦步亦趨,緊緊的跟隨,與神,我們所稱的父神,建立一個和睦的關係。

大 A 說:

你對今天的經文有何歸納?

小 A 說:

字面上,我認為祂告訴我,有了信心之後就沒有擔憂。進一步閱讀導讀,感覺到“信”具有更深層的意義,祈求神的啟發。

大 A 說:

今天新眼光的導讀確實蘊含了神的話語,我們稍後再來討論。首先我要分享的是因為不同譯本的經文所給我的領受。 這一段經文多數人很熟悉的,過去我使用和合譯本,讀起來很順遂,感覺相當的勵志,但卻也不覺是甚麼了不起的大道理。我們經歷患難,因忍耐而產生經驗,而能活在盼望中。簡單明瞭,過去我未曾有懷疑。

新眼光使用現代中文修訂版將第四節的「老練」翻譯成「神的嘉許」,而第五節的「羞恥」翻譯成「落空」讓我感覺有怪獸。

小 A 說:

甚麼怪獸?

大 A 說:

因老練而受的神的嘉許,好像不只是因為磨練而得到經驗的累積,乃是培養出一些為神所喜的特質,也就是結聖靈的果子﹝加 5:22-23﹞。在患難中讓我們對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益發老練,因而搏得神的嘉許。

小 A 說:

Bingo,發現新大陸。患難真是一種珍貴的操練。

大 A 說:

至於「羞恥」怎麼與「落空」關聯起來我還在推敲。

小 A 說:

羅馬書的原文應該是希臘文,在古希臘荷馬的史詩中談論到一種 shame culture,英雄的本色經常以戰利品的多寡來衡量,「羞恥」或許就是一種功不成就的「失落感」。

大 A 說:

That makes a bit of sense。當然我們跟隨神不應該是追求「福、祿、壽、喜」等戰利品,而是讓神賜給我們聖靈,這樣我們必不會因為「落空」而感到「羞恥」。

哈里路亞感謝神的光照,真是聖靈充滿。

小 A 說:

Amen。

對你來說,“聖靈充滿”是個怎麼樣的經驗?

大 A 說:

領受神啟,茅塞頓開,吃進去,且可以融會貫通的用”方言”吐出來。

稍早,我對這段經文的領受認為信仰的歷程是一條艱辛的道路,現在我要修改為信仰的歷程是一條「學習的道路」。只要我們能夠忍耐,存歡喜的心,相信神的同在,保有盼望追求聖靈的恩賜,我們就不會落空的。這讓我對「信」是甚麼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小 A 說:

在導讀中,作者提供了一段史料,提到一些信仰的盲點。多數人停留在物質的層面,例如行善,戒除一些不良的習慣;聞道時對於耶穌生平的故事雖有興趣,卻對祂的死沒反應,因此只觸及到了信仰的表層,無法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我特別感到困惑的是作者認為信徒不能在「罪」 的概念上產生共鳴,只是注意道德、政治和倫理的議題。信徒只想做好人,卻不願意認罪,這是不夠的。

大 A 說:

認罪不只是改過向善,它的奧秘似乎在耶穌基督的死,老實說我也不太理解。

今天的經文說若沒有藉著耶穌基督,我們無法與神相和,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命,那是患難的極致,讓我們得站在恩典中。天塌下來,有耶穌基督幫我們頂住,我們所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林前 10:13﹞,要能歡歡喜喜的,或者應該更確切的說要能“戰戰兢兢的”去接受患難,在忍耐中結聖靈的果子,如此信仰才不會落空。而不是虛應一下故事,做一些為世俗所稱道的,或自以為是的事就企圖交代了事。

小 A 說:

耶穌既然替我們死了,我們就不要再擔心自己的小命,向著標竿直跑了。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大一的時候與團契夥伴一起演聖誕劇。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對外的表演活動,碰巧大一的學校生活屢遭挫折,所以在那次的活動中,感到有歸屬感,另外還有一種由神而來的平安與安慰。活動結束的時候有所不捨,很希望能緊緊的抓住那平安的感覺。但輔導告訴我說,信仰不是一陳不變的,前面還有更美好的路段。

今天的經文與導讀的文章,似乎再度的告訴我們,不要宥於有形之物,因為眼前的一點成就而心滿意足,停止了對聖靈的追求,而是應該在神的帶領之下,追求生命的極致。再度強調,生命的極致,而不是有限的物質的取得。








Wednesday, June 5, 2019

2019/06/05 第 80 回 - 合一


創 11:4 ... 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 ...

台北 101 是台北市的地標,它曾經是這世界上最高的一棟樓,為了達標,政府還特別修改了松山機場的航道。但是不到幾年,它就被杜拜塔取代了。即使如此,台北 101 依然是台北的重要地標,幾乎每年的跨年晚會,都是以它的煙火秀為主軸,宛如是一個讓市民膜拜的紀念碑。

大 A 說:

這個主日是五旬節,在基督教的信仰中,這是一個紀念使徒行傳二章,主後耶穌依所承諾的,讓神差來保惠師的記載。

通常我們都會在這一天閱讀使徒行傳二章的經文,今天的新眼光引用了巴別塔的故事,讓我開了新眼界。 

你有甚麼領受呢? 

小 A 說:

是挺新鮮的,巴別塔的故事一般被認為是神譴責人的傲慢﹝a reprimand of human hubris﹞,算是一種咒詛。 

大 A 說:

是啊,假如我們比較創世紀與使徒行傳相關的經文它們有一個共同性,就是口音的改變。前者被視為是神的咒詛,而後者則是聖靈充滿的喜悅,好大的一個反差。

小 A 說:

經文的詮釋有很大的彈性。

大 A 說: 

沒錯,但是長久以來我認為巴別塔的故事或許應該是說繼始祖被逐出伊甸園之後“再次的放逐”,神藉此又給了人一次機會。而在五旬節的節期接觸到這段故事,讓我感受到這兩件事的關聯性。

小 A 說:

怎麼說呢?

大 A 說:

我認為巴別,變亂的意思,就是聖靈在做工。

小 A 說:

甚麼意思?

大 A 說:

這是神所喜愛的「合一」。

小 A 說:

多是一?

大 A 說:

沒錯,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這是美國國徽上的一句拉丁格言。

我們相信神的主權,但是神的國度絕對不是「一言堂」。神的創造是「各從其類」,每一個人都是神獨特的創造。雖然說我們兩人具有父女的關係,世俗的世界裡有尊卑長幼之分,但是我們同為神的兒女,在神的面前我們都是祂的「愛子」。

小 A 說:

Hi buddy。

大 A 說:

這是一個不容易說明白的概念,你閱讀了今天我與你分享的文章了嗎?其中也談到巴別塔的故事,你有何見解? 

小 A 說: 

粗淺的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說救贖﹝redemption﹞不是除去罪﹝undo sin﹞,而是萬國的醫治﹝heal of nations﹞。 

大 A 說: 

對人類來說,萬國造成爭端。國家主義﹝nationalism﹞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人們的解方似乎就是建造巴別塔,包括一戰之後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二戰後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s﹞,還有問題叢生的歐盟﹝European Union﹞與各種區域性的多邊協定。因為國家主義帶來的紛爭,文章質疑神是否要讓國家存在﹝Do God Want Nations to Exist?﹞ 

作者引用聖經經文肯定神應允國家存在的態度。  

小 A 說: 

根據巴別塔的故事,你認為神要多國的存在,而不喜歡成群結黨,祂要我們操持不同的口音。換句話說,神希望持有不同意見的我們能夠彼此對話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不要住在自己的象牙塔中。 

大 A 說: 

沒錯,所以汙鬼的名叫「群」﹝可 5:9﹞,搞幫派將我們禁錮在一種自我或稱標籤﹝identity﹞之中,多數結果是導致壁壘分明的暴力紛爭。 

藉由以上的討論,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闡明了神「多國的架構」的創造,祂與亞伯拉罕立約應允他成為「多國之父 - father of multitude of nations﹝創 17:4-5﹞」,他就是多國的模範。我們或許可以由他的身上,看到解決國與國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爭端的處方。因為細節有些複雜,今天我們沒有時間討論,祈求神的帶領,讓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複習你去年農曆春節前參加神研班的心得。 

小 A 說: 

禮拜結束之前,你是不是可以簡單的就今天所談的做一點整理。 

大 A 說: 

在五旬節的時刻,感謝神以巴別塔的故事與相關的閱讀帶給我們啟示。我認為人的原罪就是偷食了善惡樹的禁果,企圖論斷善惡。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 16:23﹞,只想彰顯自己的名﹝創 11:4﹞,創造自己的優勢。巴別塔的故事可以看成繼伊甸園之後,神對於硬頸的民的另一次放逐。祂藉由聖靈做工,引導我們能夠以祂各自獨特的創造,合一在基督裡。從人類歷史的經驗,我們知道人以一體化的方式試圖營造團結的氣氛,經常是一種對抗的前置作業,就像建築巴別塔的那群人,只為自己能揚名立萬,這背離神旨意的,也因無謂的競爭造成諸多的紛爭。我們祈求神繼續的帶領,讓聖靈在我們身上動工,由祂的話語中去學習合一的奧秘。 

小 A 說: 

如何達成“多是一”這真的頗費思量, 時間有限,還有一個困惑就是 entitlement 的問題。我看了一篇文章討論美國的大學獎學金是否應該開放給非法移民圓夢。為了協助非法移民的學生完成他們的夢想,開放他們請領獎學金的,這樣的話不就會瓜分掉本國學生的資源了嗎? 

大 A 說: 

我想就讓他們繼續就公共政策進行討論吧。 

在神裡,我們必須對寄居的與外國人施予援手,但是享受權力之前,似乎應該先克盡義務。因此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 22:14﹞。就我粗淺的看法,我們對外人的關懷應策重於人道救援為主,也就是耶穌基督在 太 25:35-36 所說的部分。至於外國人的圓夢獎學金,或許應該考核個別的天份,就 DACA 政策下設立專款,提供具備特可造就的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