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21

2021/04/28 第 179 回 - 遇到困難,要珍惜與 神獨處的良機

 

詩 22:30-31 祂必有後裔事奉祂;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他們必來把祂的公義傳給將要生的民,言明這事是祂所行的。

 

信仰不是經由血統的遺傳,它需要透過世代之間的傳承,讓人們知道耶和華﹝YHWH﹞是我們的 神,我們是祂的民。我們要歸祂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 19:6﹞。這樣的一個傳承的責任,落在你、我的肩上,而我們也透過這樣的認知、紀念與傳頌的經驗得到建立。

大 A 說:

個人覺得 今天的詩篇 ,假如能從頭讀起,所呈現的其實是一則信仰的告白。 詩人處在一個極度失落的時刻,感覺到被眾所遺棄的孤寂,他選擇單單向 神呼求。

就在禮拜開始前幾分鐘,因為妳在 FB 上寫了一篇 洋蔥文 ,吸引了百餘人圍觀。躬逢其盛的我,也就進去爬梳了一下你的頁面,不經意的發現妳似乎曾有類似詩人的體驗的 說道

負面情緒籠罩的當下或許看不清

再次回首 才發現
原來我埋怨神離棄我的時候
才是真正遇見祂的時候

憑著妳的記憶,妳可以跟我分享當時的情境嗎?

小 A 說:

那是擔任少契會長那一年的心境,感覺事情多,卻經常使不上力,吃力不討好,彷彿 神棄我於不顧,心中非常的挫折。那一段文字是套用公式的寫法,老實的說,抱怨的成分相對高於信仰的告白。

大 A 說:

我們試圖由詩篇 22 篇的文本來剖析一下詩人的心境,或許我們可以藉此與之進行一個比較。

作者似乎處在死蔭的幽谷中,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詩 22:1-2﹞。但是他卻深信耶和華﹝YHWH﹞,他祖宗所倚靠的 神﹝詩 22:4﹞,也就是亞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出 3:6﹞,對祂的子民的呼求向來是有求必應的﹝詩 22:4-5﹞。敵人在他的傷口上撒鹽,為了打擊他,詆毀他的信仰的價值﹝詩 22:7-8﹞。也因為不認同他的信仰,對 神無所畏懼,而盡情地加以羞辱與掠奪,全然不尊重他人格的存在﹝詩 22:12-18﹞。

雖然說,信仰不是一種遺傳,詩人陳述自己在母腹中,對 神即有倚靠心,出生之時就認定耶和華﹝YHWH﹞是他的 神﹝詩 22:9-10﹞,彰顯一種純淨的歸屬感。

綜合上述,詩人雖然處於孤苦無援的狀態,受盡羞辱與質疑,他依然不改初衷,單單信靠 神。而且能堅持不以福音為恥﹝羅 1:16﹞,要將 神所行的事傳與後代與將出生的人﹝詩 22:30-31﹞。

就妳自己的經驗,我們第一個可以檢視的事情,妳是否具有與詩人相同的信仰強度呢?

小 A 說:

哈,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可 1:7﹞,差太遠了。 

大 A 說: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信”與“不信”的區別了。

當妳“信”時,妳會認為 神的同在,妳的孤單正消弭了周遭的雜音,讓妳可以藉由專注,聽到在風、碎石、地震、火後那個微小的聲音﹝王上 19:11-12﹞。

而當妳“不信”時,妳的自我意識超越了一切,很容易讓陷入爭辯之中,就連老北近距離的提醒也聽不見,更別提 神那微小的聲音了。

所以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即令是大衛王遇到生命攸關的事,都能夠泰然處之。因為他能打破自己,順服於 神。人要打破自己不容易,因此只有當處於極度的軟弱、有限、無助,失去了主見,他才能感受到 神的大能、無限與全能。

換句話說,當妳感覺被 神離棄的時候,諸事不順,沒有一件事照著妳的意思進行的時候,就是 神在動工的時候了。

小 A 說: 

所以說,不是再次回首,而是要把握當下了,最困乏的當下。

大 A 說:

所以那跌跌撞撞,傷痕累累的一年,若能確實的把握,它會是最豐收的一年。

小 A 說:

若能聚焦於 神,不要陷入正、反意見的爭執,注意聆聽那微小的聲音,事情應該會比較圓滿。

大 A 說:

理應如此,神已經很直接地跟妳說,翁姿淳,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 15:1﹞。接下來則是“信”或“不信”由妳了。

小 A 說:

當遇到困難,要珍惜與 神獨處的良機 。 

 


 

 

 

 

 

 

Wednesday, April 21, 2021

2021/04/21 第 178 回 -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詩 23: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有 神的看顧,讓我們沒有缺乏。新近閱讀出埃及記感受,神的名 - YHWH,耶和華,是一項信實的保證,祂要帶領我們走出奴隸的桎梏,享受不缺乏的人生。

大 A 說:

今天 這首詩篇,我們相對熟悉,它提供你一個甚麼樣的情境呢?

小 A 說:

一種安慰。它經常被在喪禮中朗誦,給與失去親人的家屬一種安慰。

大 A 說:

確實,我第一次對這首詩有深刻印象是在一位甫往生姊妹的病禢旁,牧師引領大家在逝者的床邊吟這首詩。事後回想我感受到一個安詳的情境,一個 神國的情境。在其間,我們沒有缺乏,沒有害怕,也不受迫害。

小 A 說:

有道理,一切的需要都受到 神的關照,神國就是一個沒有缺乏的國度。

大 A 說:

在水邊的青草地上,給我一種豐腴、滋潤的景象,有 神的帶領不會茫然不知所措,就算在幽谷中,因為 神的帶領,不擔心迷路,敵人對我莫可奈何,人生夫復何求呢?

你有甚麼缺乏嗎?

小 A 說:

沒有,因為沒有妄求。

大 A 說:

果真如此幸福美滿?感謝 神的祝福。

或許是你還沒有全然的認識自己,誠如新眼光導讀的作者所說的,每個人的心都有一個破洞,需要補足。你可以試著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小 A 說:

我與人討論過,有些人說我樂於溝通,有些人則認為我有同理心。

大 A 說:

那是別人的看法。你曉得的,多數人不願意得罪人,總是說好聽的話。而且他們只能看到你的外表,無法參透你的內心。

你自己認為你是誰?

小 A 說:

Well…. 那你可能要開開眼界了,我只會跟耿直的人成為要好的朋友,阿諛諂媚之人我避之唯恐不及,其他吃喝玩樂的人don't really count as a friend(or confidant as I like to call them)。最近我基於履歷需要時常詢問身邊較親近的朋友他們眼中我的優缺點,其中一個缺點相信你可能有所共鳴 - 對於不好的記憶容易耿耿於懷。但坦白說,我認為你一味地否認自己的女兒,無助於了解我,有時反而把我推得離你更遠。但我想這應該不是你的本意?

不要一直追著問,或許讓你試著向我介紹你自己。

大 A 說:

「我是誰」確實是一個困難的問題。逼著你去面對這麼一個難題,這並不公平。那就讓我試著向你自我表白。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正在走向人生的終點的沒用的人,感覺似有 神的呼召,因此生活依然有所指望,幾番嘗試,但卻一直走不出一個方向,為此心中頗有焦慮感。

感謝 神的帶領與看顧,總是在欠缺的時候幫我補足生活的需要,物質上感覺少有缺乏,但是多年以來一事無成,實在令人心焦。

我想是因為自己不用心,做事不夠投入,恐怕因為自己的懶散,而辜負了 神。

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或許是因為自己信心不足,容易受到雜音的誘惑,求 神的引導使我的靈魂甦醒,能夠在有生之年作為 神的器皿。

「我是誰?」或許還沒跨過紅海,或許還在曠野流連,不能確知身處何處。

「我是誰?」,我想應該還要求 神的光照與帶領。

小 A 說:

若說我的缺乏,我希望未來再找工作與唸書都不會有挫折。

大 A 說:

願神賜福給你。

但是即使是 神的應許,它也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神為了裝備你,或許會給你一些試探,遇到挫折不要灰心,要能夠由挫折中爬起來,走出死蔭的幽谷,領受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應許。

今天這首詩篇,告訴我們,流奶與蜜的美地就在前方,只要我們真心的順服,接受 神的牧養,就不用過度的擔心。

小 A 說:

阿門。 希望你也可以在挫折中學習。






 


Wednesday, April 14, 2021

2021/04/14 第 177 回 - 尋求﹝seek﹞、嘗試﹝knock﹞ 與探詢﹝ask﹞

 

詩 4:8 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祢 - 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

 

主要源自於人喜歡虛妄,尋找虛假﹝詩 4:2﹞,人一生總是有無數的憂慮。人們追隨肉體與感官的慾望,為此投注心力,甚至與人進行殊死的爭奪。縱使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後,或是難以得到滿足,試圖更上一層樓,或是為如何能妥善的保留戰果而憂心忡忡﹝路 12:16-20﹞,心情總是難以得到平安。獨獨有 神,祂可以使我們安然居住。

大 A:

我認為 今天的經文 就是一篇禱告,詩人試圖與 神進行對話。

小 A:

你為何將今天的主題定調為平安呢?

大 A:

我們向 神祈求的是甚麼呢?不就是平安嗎?

縱使有豐沛的五穀新酒,心中若沒有平安,也只有食不下嚥,空飲悶酒。

小 A:

如何能求得平安呢?

大 A:

詩人認為要能夠虔誠的歸 神﹝詩 4:3﹞。也就是將自己分別出來,採取一種不同於世俗的價值觀,使自己能更貼近主。

讓我們藉著這個機會,討論一下你目前的心境。即將邁入人生的一個新階段,要由學院進入社會,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難免令人感到焦慮。我們因此多方的徵求意見,也感謝 神讓 Sherman 叔,穎容姐與學校各式的工作坊提供一些專業的分享,相信你從中受益不少,卻也增添你心中的不安。你擔心要如何以履歷與自傳有效的呈現自己來獲得業主的青睞,身為文學院的學生向要進入業界,感覺上似乎有所不足,資訊雖然充足,卻總是深怕使不上力。

活在世俗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忘記還有 神的同在。你可曾問過“神啊,我能為祢做些甚麼呢﹝What can I do for you, God﹞?”,“神啊,我應該為祢做甚麼呢﹝What ought I to do for your, God﹞?”,以及“神啊,我可以盼望些甚麼呢﹝What can I hope from you, God﹞?”

每當心中有憂慮,可以試著翻一翻聖經,尋求﹝seek﹞ 神的話語,根據 神的指示進行一些嘗試﹝knock﹞,從結果與體驗中去探詢﹝ask﹞ 神真正的旨意。經過這樣的尋求、嘗試與探詢三部曲,不要太在意一時的結果,在悔改與修正中就可以日益向標竿接近。

小 A:

不要問 神為我們做甚麼,而是問我能為 神做甚麼。相信 神的帶領,免除焦慮,取得平安。

大 A: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的經文以領受 神的話語。

我們要相信 神,不做虛幻的追求,跳脫世俗的價值,以接近 神。靜下心來思考三個問題 - 神要我們做甚麼、我們應該為 神做甚麼,活在盼望中求 神的光照與帶領,這樣就可以安然的進入夢鄉。



 

 

 

 



Wednesday, April 7, 2021

2021/04/07 第 176 回 - 和睦就是能焚而不燬

 

詩 133:1 ... 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人性貪婪,總是為名位、利益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即使血肉至親的兄弟亦多不能免俗。詩人以貴重的膏與黑門山的甘露形容對一個讓兄弟可以和睦同居的社會的憧憬。曠古迄今,這是一個近乎不可能達成的夢想。

大 A:

今天的經文 只有三節,明確的陳述詩人對一個和睦的社會的渴望,看似謙卑,卻是一個不可能的夢想。

小 A:

我好奇的想知道詩篇的作者為何提到亞倫,不知道試圖傳遞甚麼樣的訊息呢?

大 A:

我猜想是一個加強語氣的形容方式。亞倫貴為大祭司,使用在他身上的油膏必然極為貴重,而且由頭上流到鬍鬚與衣襟,顯示其數量的豐沛。

同樣的道理,黑門山的甘露對乾旱的錫安山是非常的珍貴的。面對台灣目前缺水的問題,我們也深有同感,高度渴望天降甘霖。

小 A:

和睦同居的可貴,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只是我們每天開門,面對的卻是各種的對立與競爭,逼得人喘不過氣來,也難怪詩人對於和睦如此的推崇。

如何使人可以和睦同居呢? 

大 A:

或許我們可以先探討甚麼叫做和睦,我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一個鼻孔出氣是和睦嗎?
  • 多數決是和睦嗎?
  • 一言堂是和睦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記得教會的一次合會中,一位林姓的長老上台發言,台下卻有建制派的人高喊“愛與包容”,鼓譟會眾阻止林長老發言,使得爭議性的問題沒有展開討論,這是一種和睦嗎?

小 A:

所以說和睦不是「息事寧人」。但若是任由各自發抒,爭議沒完沒了,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和睦同居豈不更是遙遙無期呢?

大 A:

就算讓大家閉口不言,爭議並沒有解決。所謂“愛與包容”的結果是讓林長老離開了教會,根本上造成了分裂,哪裡有「包容」與「和睦同居」呢? 

兩個禮拜前   我們談到和平君王耶穌說祂來不是要叫地上太平,乃是要叫人紛爭。祂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以家人彼此的愛心,一家五口,今天三個對兩個,明天兩個對三個,沒有既有的立場,沒有營私結黨的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以求真正的解決問題﹝路 12:51-52﹞。心理諮商﹝Psychology consultant﹞也是透過,協助人看清楚真實的情境,來平撫心理的創傷。

保羅談愛的時候,提到「八不一喜歡」,就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 13:4-6﹞ 。愛是自我的節制,而不是高舉愛的名,試圖限制他人的行動,以遂行自己的意志。

前幾天我們聊到甚麼是真理主要要三種理論:“看得見”的是真理﹝corresponding theory of truth﹞,“說得通”的是真理﹝coherent theory of truth﹞,以及真理無加值性﹝deflationary theory of truth﹞。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到底甚麼才是真理呢?

我認為出於人的東西,即使是經過嚴格的科學方法驗證,都不是真理,因為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可以是錯的﹝fallible﹞ ,真理只有 神說的才算。

小 A: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探詢真理呢?

大 A:

只有唯神是問。透過讀經、禱告,還有與神的私密接觸的見證分享。開放心胸,作是非論斷,反覆的進行辯證﹝dialectic﹞與多方的討論,讓理越辯越明。

講到這裡,忽然讓我有一個新的體悟。 dialectic,反覆辯證,語源學源自於希臘文 dialektikē,具有討論的意思。方言的英文為 dialect 應該來自同一個語源,指的是不同地區的語言。人集中意志企圖建立通天的巴別塔以取代 神﹝創 11:4﹞;而 神的旨意,或稱真理,其實是每個人的恩賜,各人有不同的經歷,只有藉由個別忠誠的分享見證,讓我們得以窺知一二。

一言堂的河蟹是企圖建立巴別塔,和睦是能以愛排除個人的成見,傾聽每個人的忠實見證,在 神裡尋求合一,相信獨一的 神,我們是祂的民,祂是我們的 神。任何人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企圖否定別人。

小 A:

你這麼一說,我倒是想起了在傳播學課堂中學到的「沉默螺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在說:人都有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即便在某項議題上個人的看法不同於多數人,但當事人因為害怕被討厭,或擔心自己寡不敵眾而選擇沉默。於是多數意見的一方愈發囂張,而少數意見的一方愈發沉默。

所以和睦不是安靜祥和,而是能夠透過熱烈的、開放的討論,來探窺真理。愛是喜歡真理,愛就是能不論斷是非,在 神裡忠誠的分享各自的見證,藉由別人的經歷,來強化自己的經歷。

大 A:

或說是焚而不燬,激烈的討論不同的意見,卻能維持合一而不撕裂。這也是 Dr. Feynman 所稱的完整性 - integrity。身為一位諾貝爾獎的傑出科學家,他能夠包容聲稱具有特異功能的人,並且在對方所提的條件之下跟他一起做實驗。即使沒有觀察到其所宣稱的特異功能,也只是真實的報導他的觀察結果,而不否定對方。

新眼光導讀的作者以 今天的經文 對於和睦有不同的見解,認為教會提供人溫柔祥和的景象。 神今天卻賜給我一篇一位牧師所寫關於慶祝復活節的 文章 。他感嘆的說,當他在聖經的文字中發現一個吸引人的社會正義的版本,向教會的弟兄尋求協助,往往卻讓他的信仰受到質疑。他只能訴諸於主耶穌基督,流著眼淚將這一切放進已經塞滿破碎的希望,以及對國家與教會的夢想的空墳墓中,希望可以隨著耶穌基督一起復活。

這篇文章讓我有些許的感同身受,在教會中,連聖經都不太能討論。

小 A:

和睦就是能焚而不燬,熱切的討論而不撕裂。感謝 神,一個引導我能進一步接近真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