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22:30-31 祂必有後裔事奉祂;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他們必來把祂的公義傳給將要生的民,言明這事是祂所行的。
信仰不是經由血統的遺傳,它需要透過世代之間的傳承,讓人們知道耶和華﹝YHWH﹞是我們的 神,我們是祂的民。我們要歸祂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 19:6﹞。這樣的一個傳承的責任,落在你、我的肩上,而我們也透過這樣的認知、紀念與傳頌的經驗得到建立。
大 A 說:
個人覺得 今天的詩篇 ,假如能從頭讀起,所呈現的其實是一則信仰的告白。 詩人處在一個極度失落的時刻,感覺到被眾所遺棄的孤寂,他選擇單單向 神呼求。
就在禮拜開始前幾分鐘,因為妳在 FB 上寫了一篇 洋蔥文 ,吸引了百餘人圍觀。躬逢其盛的我,也就進去爬梳了一下你的頁面,不經意的發現妳似乎曾有類似詩人的體驗的 說道:
負面情緒籠罩的當下或許看不清
再次回首 才發現
原來我埋怨神離棄我的時候
才是真正遇見祂的時候
憑著妳的記憶,妳可以跟我分享當時的情境嗎?
小 A 說:
那是擔任少契會長那一年的心境,感覺事情多,卻經常使不上力,吃力不討好,彷彿 神棄我於不顧,心中非常的挫折。那一段文字是套用公式的寫法,老實的說,抱怨的成分相對高於信仰的告白。
大 A 說:
我們試圖由詩篇 22 篇的文本來剖析一下詩人的心境,或許我們可以藉此與之進行一個比較。
作者似乎處在死蔭的幽谷中,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詩 22:1-2﹞。但是他卻深信耶和華﹝YHWH﹞,他祖宗所倚靠的 神﹝詩 22:4﹞,也就是亞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出 3:6﹞,對祂的子民的呼求向來是有求必應的﹝詩 22:4-5﹞。敵人在他的傷口上撒鹽,為了打擊他,詆毀他的信仰的價值﹝詩 22:7-8﹞。也因為不認同他的信仰,對 神無所畏懼,而盡情地加以羞辱與掠奪,全然不尊重他人格的存在﹝詩 22:12-18﹞。
雖然說,信仰不是一種遺傳,詩人陳述自己在母腹中,對 神即有倚靠心,出生之時就認定耶和華﹝YHWH﹞是他的 神﹝詩 22:9-10﹞,彰顯一種純淨的歸屬感。
綜合上述,詩人雖然處於孤苦無援的狀態,受盡羞辱與質疑,他依然不改初衷,單單信靠 神。而且能堅持不以福音為恥﹝羅 1:16﹞,要將 神所行的事傳與後代與將出生的人﹝詩 22:30-31﹞。
就妳自己的經驗,我們第一個可以檢視的事情,妳是否具有與詩人相同的信仰強度呢?
小 A 說:
哈,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可 1:7﹞,差太遠了。
大 A 說: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信”與“不信”的區別了。
當妳“信”時,妳會認為 神的同在,妳的孤單正消弭了周遭的雜音,讓妳可以藉由專注,聽到在風、碎石、地震、火後那個微小的聲音﹝王上 19:11-12﹞。
而當妳“不信”時,妳的自我意識超越了一切,很容易讓妳陷入爭辯之中,就連老北近距離的提醒也聽不見,更別提 神那微小的聲音了。
所以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即令是大衛王遇到生命攸關的事,都能夠泰然處之。因為他能打破自己,順服於 神。人要打破自己不容易,因此只有當處於極度的軟弱、有限、無助,失去了主見,他才能感受到 神的大能、無限與全能。
換句話說,當妳感覺被 神離棄的時候,諸事不順,沒有一件事照著妳的意思進行的時候,就是 神在動工的時候了。
小 A 說:
所以說,不是再次回首,而是要把握當下了,最困乏的當下。
大 A 說:
所以那跌跌撞撞,傷痕累累的一年,若能確實的把握,它會是最豐收的一年。
小 A 說:
若能聚焦於 神,不要陷入正、反意見的爭執,注意聆聽那微小的聲音,事情應該會比較圓滿。
大 A 說:
理應如此,神已經很直接地跟妳說,翁姿淳,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 15:1﹞。接下來則是“信”或“不信”由妳了。
小 A 說:
當遇到困難,要珍惜與 神獨處的良機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