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5, 2020

2020/03/25 第 122 回 - 當“我”枯乾之時 ...


結 37:5-6 ... 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 

這是神吩咐先知以西結所說的預言 - 重生的預言。生命的起源就是創造主的神,與神隔絕,人就失去了生命的氣息。相信神讓我們得以如枯骨長肉。

大 A 說:

對於今天的經文﹝結 37:1-14﹞,你有甚麼評論呢?

小 A 說:

一個死人復活的神蹟。

大 A 說:

重點在於「國度的意義」。

受洗之前,很多年前的一個夜晚,那時對聖經還是很陌生,第一次接觸到這段經文。它對於重症患者的我,確實有相當的鼓舞,讓我對生命重新燃起了盼望。今天再度閱讀這些經文,因為對於聖經有了更多粗淺的接觸,我領受到幾個概念:

人子、聖靈、復活、死人,還有預言。

小 A 說:

願聞其詳。

大 A 說:

耶穌自稱“人子”,一般的解釋是引用 但 7:13 的經文,證明祂是由天而降的彌賽亞。我不知道此地與但以理書原文的用字是否有差異,和合本與 ASV 譯本使用相同的字詞翻譯,而現中修訂版卻翻譯成為“必朽的人﹝結 37:3,9﹞”,饒富趣味。

「耶穌總是自稱“人子”」曾經困擾過我,明明祂是神的兒子﹝son of God﹞,為何自稱為人子﹝son of man﹞呢?使用 但 7:13 經文中先知所描述的異象將耶穌與彌賽亞做成連結是主內廣為接受作法。惟這是人的意思,我們無法確定是否為耶穌的本意。而且耶穌禁戒門徒將祂身分告訴人﹝可 8:30﹞,也不認為自己是大衛的子孫﹝太 22:45﹞,祂又如何會想透過「人子」兩字與但以理書經文做成連結去彰顯自己呢? 

個人閱讀馬可 8 章時發現耶穌與門徒的一段對話﹝可 8:27-33﹞,在其中對耶穌基督的身分有三種不同的陳述。外人的看法﹝可 8:28﹞、使徒所認為的﹝可 8:29﹞和耶穌基督自我的陳述﹝可 8:31﹞。前兩種說法很容易建立某種有形的連結,而耶穌所陳述則是一個過程,它表彰了神的救恩計劃。換句話說,一個真實的、活的”是一項使命,一項遂行神的旨意的使命,徒有形體,沒有氣息的則必朽壞。

個人因此對耶穌使用「人子」稱呼自己有了一種不同的理解。耶穌是「道成肉身」的基督,即使顯現在可見的肉身之中,祂並不是一般的凡人。祂責備不體貼神的意思的彼得為撒旦﹝可 8:33﹞,以祂的肉身去顯明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神裡的奧祕﹝弗 3:9﹞。易言之,耶穌雖然行諸於外表,向我們顯明了神的形像與樣式﹝創 1:26﹞,卻是以心靈與誠實提供生命的氣息﹝約 4:23﹞。 

根據這樣的脈絡,「人子」指透過耶穌基督呼叫阿爸父,領受兒子的心﹝羅8:15﹞的人。雖然耶穌是上帝的獨子,耶穌告訴我們只要在祂裡面,人人可以成為神的兒女。因此耶穌自稱「人子」乃是設立一個典範,告訴我等人類,要能跟從祂一起去顯明神的道。因此「人子」是一個集合名詞,是耶穌基督對人類全體的期許,也就是神救恩計畫的根本。

比對今天和合本與現中修訂本的翻譯,個人感覺「人子」與「有筋、有肉,有皮遮蔽的」軀體的差別在於神所賜的氣息﹝結 37:8﹞,或稱聖靈。生命枯骨活人死人不朽必朽的差別就在於能否體貼神的意思。 而預言就是相信神、相信耶穌基督,就能領受聖靈,或稱氣息,使枯乾的肢體變得饒有生命。

小 A 說:

哇,好精闢的分析喔!

大 A 說:

如果能夠如此的理解,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生活的應用呢?

小 A 說:

我還在咀嚼消化中,你可以先跟我分享你的觀點嗎?

大 A 說:

我們務必要想辦法跳脫這個世界,聚焦於神。當你遇到困難,覺得枯乾的時候,與其在這個世界中競逐,追求物質的享受、感官的快感、學歷、權力與名譽等萬國的榮華﹝太 4:8﹞,要能單單的仰望神,去體貼神的意思。

即以目前我們所遭逢的,令人感到十分擔憂全球傳染的武漢肺炎為例,在抗疫之餘,我們更要思考它所傳遞神的旨意。我認為某種程度上,神捎來一個警訊,過度追求物質的消費文明使人們枯乾。表面上雖然貿易往來熱絡,多數的人類的生活卻似先知以西結類比為遍野枯乾的骨骸的以色列人一樣,失去了生活的指望﹝結 37:11﹞。匱乏的生活,致使各國近年來自殺的人口普遍的逐年增加。

小 A 說:

因此,誠如蘇格拉底所說的,A life without examination is not worth living,我們要聆聽神的話語,不斷的檢視我們的生活。

大 A 說:

正是,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 9:10﹞,如雅明﹝Walter Benjamin﹞說:Counsel woven into the fabric of real life is wisdom,將神的話語融會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讓精意(或譯:聖靈),神所賜的氣息來引導我們的生命﹝林後 3:6﹞。

小 A 說:

道理我懂,但是應該如何去實踐呢?

大 A 說:

出家為尼。

小 A 說:

那豈不是要削髮嗎?

大 A 說:

理光頭不過是表面的儀式,真正重要的是心靈與誠實﹝約 4:23﹞。我不認為所有的尼姑都認識神,重點是不要花費時間在看護那一頭俗稱煩惱絲的秀髮,而忘記禱告,乃至成為枯乾的骸骨。俗諺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切的問題、煩惱都是因為只在乎必朽的肢體,而未能體貼聖靈,那就是死路一條﹝羅 8:6﹞。

我認為“出家”真正的意思就是要跳脫這世界,進入神的國度。

小 A 說:

所以就是要「惟神是問」嗎? 

大 A 說:

Why God,求問神的旨意。凡事不是照我們的意思,而是照神的意思﹝太 26:39﹞,這才是真正的禱告。

當生活遇到挫折,感到枯乾的時候,就是要求問神。告訴神。我們願意看見祂、認識祂,請祂讓我們知道祂要我們做甚麼,如何去成全祂的使命。

日前你靈修文章提到“在困境中,我們與其他基督徒相交,同行天路非常的重要。”要點是你看到的是「與人相交」,或是「同行天路」。作者可能需要加註能陪伴我們一起到神“真正的”基督徒三個字。 不要讓我們因為得到朋友的陪伴與扶持,心生力量而「執迷不悟」,或者是遇到類似約伯三友那種拼命出艘主義的朋友,反而弄得人進退失據。

倚賴神,不要倚賴人。所謂的「死黨」,猶如以西結所經過遍野枯乾的骸骨,不過就是死在一起的一群人。我們知道汙鬼的名叫「群」,因為多的緣故﹝可 5:9﹞。

我們要相信神,與神做朋友﹝約 15:15,雅 2:23﹞。

小 A 說:

感謝神,檢討起來爾來我因為過於專注在營造「人」際關係,忽略了與神同行,學到了一些教訓。 







Wednesday, March 18, 2020

2020/03/18 第 121 回 - 心靈與儀式


撒上 16:7 ...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俗語說:「人心叵測」,又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有限,觀察只限於表皮,唯有神能洞察人心 ,成就人所無法達成的選擇。

大 A 說:

就一般的交遊而言,你如何評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成為一位朋友呢?

小 A 說:

除了淵源,例如從小一起長大之外,往往是一種說不上來“對味”的感覺,外表,談吐,...不一而足,或許稱為機緣吧!

大 A 說:

第一個印象很重要,所以求職時不只要以履歷表包裝自己,在面試之時更要留心自己的儀表與談吐,這是致勝的關鍵。這些至少可以協助我們取得一張入場券﹝access permit﹞。日前你提到一位獲得哈佛大學入學許可學姊的分享,申請好的學校 GPA 是一個重要的評量指。她甚至建議為了獲得一張好看的成績單,可以考慮減少每學期修習的科目的數量。

許多情況下,我們也靠證照衡量或呈現專業,人所能做的評量標準就是這麼的膚淺。惟話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好的關係還是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試煉,所謂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如何有效的結交所謂的「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朋友呢?

小 A 說:

求問神?

大 A 說:

求神的幫助,或者應該說「相信」神的幫助,應該是很重要的。

聖經中的智慧書,提供了許多判定的標準,我們可以多加體會,但是我們卻不能以此論斷人﹝太 7:1-2﹞。相反的我們應該自己嘗試著去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活。

小 A 說:

甚麼是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活呢?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撒上16:1-13﹞引導我思考到一個問題。耶穌基督說:「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 5:18﹞,祂卻與高舉律法的法利賽人格格不入,為什麼呢?

小 A 說:

你認為呢?

大 A 說:

因為法利賽人只是重視外表,而神在乎的則是內心﹝撒上 16:7﹞。法利賽人著力在一些表面的功夫,例如在會堂裡與街道上行施捨﹝太 6:2﹞,為讓人看見喜歡站在十字路口上禱告﹝太 6:5﹞,他們做這些事旨在榮耀自己,希望藉此博得好聲名。他們心裡想到的是自我的吹噓,而不是要榮耀神。

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活是要能用心靈與誠實去敬拜神 ﹝約 4:23﹞,也就是能真心的全然交託,而不只是在主日禮拜堂現身參與禮拜。

小 A 說:

照你這樣的說法,要結交知己,應該由遵守神的律法開始。

大 A 說:

是啊,前些時候我們多次談到應該以傳福音的方式去談戀愛,若使用今天的語言,則是以與福音相稱的方式去談戀愛。不要只看外表,而是應該透過神的話語的引導試著去洞察內心。

小 A 說:

我怎麼會有洞察他人內心的能力呢?

大 A 說:

我們沒有,但是神有。

小 A 說:

所以呢?

大 A 說:

所以,我們不要以人的感官進行判斷。不要只體貼肉體,看到帥哥就發癡,先打了高分,產生了偏頗,而是要多體貼聖靈,接受聖靈的指引方可求得平安﹝羅 8:5﹞。

小 A 說:

這樣說來有一些抽象。

大 A 說:

如何體貼聖靈呢?

小 A 說:

嘻嘻,我不會使用方言禱告。

大 A 說:

不需要有特別的異能,基本動作就是要多多的讀經與禱告,當然我必須強調的是正確的禱告。

小 A 說:

甚麼是正確的禱告??

大 A 說:

為神的國 - better than perfect  - 求。基本上需要心存盼望﹝hope﹞,跳脫個人的想望﹝dream and wants﹞。去掉私心與神做親密的對話,然後遵循神的旨意去榮耀神。

小 A  說:

還是糊糊的。

大 A 說:

藉由讀經去思考神的話語,以心靈與誠實敬拜,這樣你慢慢的可以進入神的次元。

小 A 說:

讓我試著多多操練。









Wednesday, March 11, 2020

2020/03/11 第 120 回 - 困境或順境,莫忘求問神


出 17:2 ... 「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

摩西為什麼將爭鬧說成一種試探呢?當我們真正的相信神,遇到困境時必須記得神的同在,祂或許正要領我們走向人生的新階段。因此與其爭鬧,更要用心的傾聽,撇下一切所有的,跟從神﹝路 5:11﹞。

大 A 說:

好奇的問,今天你為何選擇 “呼求你憐憫”這首詩歌 呢 ?

小 A 說:

因為你對 今天的經文﹝出 17:1-7﹞ 所提供:“困境、試探與祈求”三個關鍵字所帶來的啟發。

大 A 說:

你自己有何觀點呢?

小 A 說:

以色列人怎麼出了被奴隸的埃及地卻又想回去呢?

大 A 說:

改變需要有堅定的信仰,即使是曾在埃及身為奴隸而沒有指望的以色列人能夠被解救走出奴隸的生活。

他們渡過了紅海三天之後,就因為沒有水喝向摩西發怨言﹝出 15:24﹞。神對他們做了宣告,只要他們留意聽神的話,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神的誡命,守一切的律例,神會醫治他們的﹝出 15:26﹞。不久,他們又為了食物的問題發怨言,神也回應了,賜給他們鵪鶉嗎哪﹝出 16:13-14﹞,他們卻不肯遵神的誡命與律法去守安息日﹝出 16:27-28﹞。

今天的經文中,以色列人就如同是一群因有求必應而被寵壞的孩子。雖然口說要遵守神的吩咐﹝出 17:1﹞,又因為一時沒有水喝而爭鬧,沒有檢討自己是否對神的旨意有所違背,卻還怪罪神將他們領出埃及。

小 A 說:

怪不得摩西說百姓要試探神,因為他們已經多次經歷了神的預備﹝耶和華以勒﹞,還擔憂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太 6:31﹞,為此發怨言。

大 A 說:

改變,必然會帶來一些不便,否則就不叫做改變。有史以來多數的變革都是難以成全,且經常以悲劇收場。神帶來救贖,將猶太人領出埃及,使他們擺脫被奴隸的生活。以色列人卻因一時的不便,三番兩次發怨言,甚至懷念起奴隸的生活。

有一個迷思,一個不太容易闡明的概念。你,還有以前的我,多數會羨慕如郭台銘那樣的巨富。但是無論一個人的生活多麼的富足,外表多麼的亮麗而令人稱羨,假如他不“信”主,我必須強調這個“信”所指的是遵行神的旨意,基本上他就是一個奴隸。

小 A 說:

怎麼說呢?

大 A 說:

有錢真好,可以坐擁豪宅,甚至擁有私人飛機。但他卻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的自由,成為錢財的奴隸。表面上看來,不可一世,我們看見許多所謂的台商,例如一些茶飲店與演藝人員,遇到中國的統戰組織根本像龜兒子一樣。老實說,他們算是出賣靈魂給魔鬼的浮士德。

統計顯示,許多樂透的得主,後來卻落得悲慘的下場。

你、我都親身的體驗神的預備,我們雖然有限,沒有房,也沒有車,卻也怡然自得。

為了增加一點切身感,我又要舉你做為一個例子進行說明。我個人的觀察,也許不適切,但是我希望你可以快快的聽,慢慢的說﹝雅 1:19﹞,相信我沒有惡意,只是希望可以呈現一個概念。

你說課堂上一位學姊分享申請哈佛入學許可的經驗,說明成績﹝GPA﹞很重要。不只如此,相同的 GPA,台大學生,因為過去校友的努力,應該也比師大學生來得吃香。你花了許多的努力,由師大轉入台大,或許是一項精進,但是一學期下來,GPA 卻下滑,這樣子你有賺到嗎?

學校的聲譽、GPA 的高低,或許是申請學校時評量的要點,但是我一再的強調,不論是師大、台大、,甚至是哈佛,只不過能算是一種 perfect,而我們所追求的則是 better than perfect。

由師大進入台大,GPA 下滑,雖然說沒有真正的精進,卻也讓人有點感覺良好的錯覺。

小 A 說:

所以呢?

大 A 說:

金錢、名校、成績 ...等等,說穿了,不管多麼的讓“人”稱道,都不過在既有的框架之中運作,遵循既定的 SOP。我們要的是能夠超越這樣的框架,如此才能得到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超越人所訂框架的獎賞。

小 A 說:

跳脫既有的框架。

你這麼一說,菁英人士所稱的“功、名、利、祿”與平庸的人所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根本上是同質性的東西,並沒有哪一方比較高尚,或是比較務實。

所謂菁英人士,或許不用擔心日常的需要,卻受的無度的需求與追求時髦的慾望所挾制,並沒有真正的得到解放。

大 A 說:

是的,反而一但被成功沖昏了頭,當情況有所改變的時候。不知如何應變。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曾經滄海難為水,反而失去基本求生的本能。

在以色列的民的例子中,雖然渡過紅海,但是在曠野中生活,不容易讓人看出神那白白的恩典的浩大。 讓我們想一想,美國的黑人,1619 年 第一批非洲人被賣到維吉尼亞州開始,為了擺脫奴隸的枷鎖,奮鬥了幾世紀。曠野中,享受神的預備的以色列的民,生活上大有升級,卻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竟然還為口腹之慾猛發怨言,甚至全然否定神領他們出埃及的無上恩典,吵著要回埃及。

在困境中,神看見以色列百姓的困苦與哀聲﹝出 3:7﹞,讓摩西將他們引出埃及。得到救贖的恩典之後,卻沒有感恩的心,因此功虧一簣,老死在曠野之中,無法進入應許之地。所以,在困境中,我們不忘心存感激的求問神。但是即使是像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得到神超乎預期的獎賞時,也不要忘了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 4:7﹞,問上帝說:「主啊!我願意認識你,我願意知道,今日﹝under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ituation﹞你要我做甚麼?」如此的謙卑,才是讓我們取得標竿的獎賞的不二法們。













Wednesday, March 4, 2020

2020/03/04 第 119 回 - 亞伯拉罕的呼召的省思


創 12:1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亞伯拉罕回應了神的呼召,以 75 歲的高齡離開他的舒適圈,到一個除了神之外,沒有任何熟識的地方去。我相信這裡所指的不只是軀體的離開,而是要讓人能夠徹徹底底的“離開世界,藉以勝了這世界﹝約 16:33﹞。

大 A 說:

個人我覺得今天這段經文﹝創 12:1-4﹞是“起初、太初﹝ In the beginning﹞” 口語版本﹝創 1:1,約 1:1﹞ 。這次藉著它讓我有了進一步的領受,除了肢體上與過去“全然”的切割,整個價值觀與思想模式,或稱心靈﹝約 4:23﹞,都必須改變。唯有如此,才能我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 5:17﹞。」

去年暑假,神讓 Alice 離開師大前去台大,你那時候懷著甚麼樣的心情呢?

小 A 說:

百感交集,感謝神垂聽“我”的禱告,讓“我”的夢想成真。

大 A 說:

所以,你依然故“我”,並沒有變成新的人。或許反而因為夢想的達成而「變本加厲」,更加的自“我”呢!

小 A 說:

你在說些甚麼,我當然是要感謝神的。

大 A 說:

感謝不只是平白的一句掛在嘴邊的話,而是要「以感謝為祭獻與 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 50:14﹞。」分享一下你如何感謝神,擴大你社交參與嗎?

我自己則感謝上帝以今天的經文給了我一些提醒。2009 年,神讓我們到一個除了神以外沒有任何熟識的城市。今年是 2020 年,十幾年過去了,感覺自己依然故“我”,一事無成,或許就是因為“我”沒有真正的改變,依然活在“自己”的夢想中。

先談談你去年暑假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本質上,你有何具體的改變?

小 A 說:

我一直以為是白白的恩典,沒有任何對價關係,因此沒有想過還願的問題


大 A 說:

其實,我們能拿甚麼去償還白白的恩典呢?只是若我們將神的恩賜視為理所當然﹝take it for granted﹞,可能將會與神漸行漸遠。難道在過去的經驗中,你沒有任何觀察嗎?

小 A 說:

回想一下,幾次“離開”的經驗似乎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我最快樂、最舒適情況之下神讓我“離開”的。

三年 Roosevelt 的生活,剛讓我由外國人變成能與老外同學打成一片,我卻必須回到台灣;淡商三年,由開始想轉學的挫折感,到高三與同學間建立良好的互動,卻又到了是離開的時機;能夠進入師大也是上帝的恩賜,兩個禮拜前整理房間的時候,看到一些大一時期的記事,勾起的我一些回憶。從一開始的戰戰兢兢,戒慎恐懼,到了大三所有的事情似乎都順利了,卻又選擇了離開。

大 A 說:

你有沒有發現,雖然每次都是步步高昇,神似乎每每中止了你的快樂時光,主動幫你歸零,警惕你不可躊躇滿志 。

小 A 說:

你這是一個好的觀察,我倒沒有注意到。反倒是因為每次似乎自己都有些許的精進,感覺是一種成長,一種不錯的感覺。

大 A 說:

神給了你三次機會,現今由師大進入台大,協助你建立自信,確認為你有能力變得更好﹝getting better﹞ 。但是切莫因此沾沾自喜,而忘了繼續向著標竿直跑,而失去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 better than perfect﹝腓 3:14﹞,那才是真正白白的恩典

神的帶領幾年來讓我有很多的領受,我也真心的想還願,但是總是力不從心,諸事不順,乃至一事無成。隨著身體的機能日益退化,我真的很擔心會愧對神的恩典而感覺有些許憂鬱。

我記得神在 2009 年,以 來 11:8 的經文啟發我們的美國之行,其間且明確的告訴我三件事:

  1. 為神做見證需要做成殉道的準備。
  2. 神的國有兩處入口,一在鄰人之地,一在低微之處。
  3. 福音傳播工作只有“買”,沒有“賣” 。

2012 年回國之後,我確實也希望能夠將自己擺上,為神所用作為神的有力器皿。許多的“努力”都無法如願,十多年過去,一事無成覺得非常的挫折。

這幾個禮拜以來,隱約領受到訊息乃是個人無法擺脫自“我”。疏於過程,過度的追求結果。我們經常說,當神關了一扇門的同時,祂必然為我們開了另一扇門。這十幾年來我卻一直在同一個地方找門。

神開了一扇門,讓我能在知天命之年,前去美國二次留學。回來之後我卻受限於「本族、本地、父家」,雖然輾轉由桃園、台北,最後來到淡水,其間流連於 4 間教會,甚至還讓一家神學院送了一碗閉門羹,十多年的時間,思考的是「體制內的改革」,根本沒有去尋找上帝所開的那一扇新門。雖然曾讀過「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一書,習得它的結論說:「使用相同的方法卻期待不同的結果是一件不務實際的事」。直到今天都還沒有開竅。

福音書中明確的記載,宗教領袖因為害怕人們信了耶穌,讓他們的地土與百姓﹝或稱信徒﹞被奪走﹝約 11:48﹞,因而密謀殺害了耶穌。而耶穌也明確的說,對不配得平安的,不接待你,不聽聞你話的人,離開那家,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太 10:13-14﹞。

現在我是離開了教會,卻也沒有用心去找那一扇新開的門,真是罪過啊。

我若果真相信,也期望「神的國臨在,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應該聽從耶穌基督的話語,到地極為祂做見證﹝徒 1:8﹞,而不要因教會推動不了而喪氣。就是因為猶太人不信耶穌基督,而讓保羅能將福音傳到全地,造就今天基督教的規模。這些都是聖經上明確的教訓,我卻在這裡卡關卡了十幾年。 

小 A 說:

是啊,使用相同的方法卻期待不同的結果是一件不務實際的事,我們卻總是走不出自己的舒適圈。

大 A 說:

是啊。我還“自”以為與亞伯拉罕一樣在神的帶領下走一條「異象之旅」,其實是在原地踏步而渾然不知。 求主赦免。

其實,神也一再的啟發我。祂告訴我美國建國之初幾乎成為選民。近年來因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全球化搞過頭了,不只造成階級流動的停滯,財富分配不均,也興起了新一波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卻多數為民粹主義﹝populism﹞所利用,使民主制度受到重大的考驗。我想解決之道應該是要推廣神國的概念,讓人們能與基督一同作王﹝啟 20:4,6﹞。

小 A  說:

哇,你這個想法未免過於遠大。

大 A 說:

我不認為自己是救主,只是樣想辦法將神的話語傳出去。爾來覺得自己年老力衰而有所蹉跎,今天神似乎告訴我,亞伯拉罕 75 歲離開家鄉吾珥,百歲得子,經歷三代,子孫還在埃及為奴 400 年,我們的工作只是在播種﹝可 4:3-8﹞,神會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收割的。我們儘管用心做神的器皿,不要在意短期的成果。

小 A 說:

希望我也可以參與。

大 A 說:

那需要有決心,感謝神賜下以下的一篇文章。重點工作在「改變自己」,不容易,但是只要下定決心,那怕是 30 年或更長,我們應該可以做到。

“求主改變我”,活潑的生命,2020年3月,p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