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9

2019/12/25 第 109 回 - 基督耶穌,人形上帝的示範


來 2:14-15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人因怕死而淪為魔鬼的奴僕,耶穌基督為了讓我們得釋放,照樣成了血肉之體,親自向我們示範如何擺脫死的毒鉤﹝林前 15:55﹞。

大 A 說:

上週談到福音的重點內容是基督耶穌,我們因此嘗試著去描述我們所認識的基督,感謝神藉著今天的經文﹝來 2:10-18﹞補充了好一些答案,妳從這裡看到了一些什麼呢?

小 A 說:

耶穌基督的形像。

大 A 說:

更具體的說,應該是耶穌基督以血肉之體向我們顯明作為神的兒子的形像。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所見的。

小 A 說:

筆墨難以形容。

大 A 說:

讓我跟你分享一些我所做的整理:

  1. 做為一為領導者,領人得救的先鋒,受苦是合宜的﹝10節﹞。
  2. 得以成聖者的我們與耶穌基督,使人成聖者,都出於一,因此我們可以與耶穌基督以弟兄相稱﹝11節﹞。
  3. 祂是我們所倚賴﹝以成聖﹞的﹝13節,約 14:6﹞。
  4. 耶穌基督示範血肉之體,如何能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而能擺脫奴僕的心﹝14-15節﹞。
  5. 祂不是要救拔天使,而是要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 - 一般百姓的我們﹝16節﹞。
  6. 祂示範如何在神的事上,成為一位慈悲忠信的大祭司﹝17節﹞。

以上的整理並不完全,基本上透露一個 how-to 的清單,耶穌基督教導如何在我們的血肉之體中找出神的形像。

小 A 說:

哇,那麼這豈不就是天機嗎?

大 A 說:

對啊,這基本上應驗了耶穌基督所說的:「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藉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所提供的 how-to,祂帶領我們到父那裏去,也就是神的國度﹝約 14:6﹞。耶穌基督教導我們如何效法神,而成為蒙慈愛的兒女﹝弗 5:1﹞。

小 A 說:

這讓我領受到「主耶穌愛我」的深層意義,了解主的愛,我們必須紀念祂為我們受苦,甚至捨己﹝弗 5:2﹞。

大 A 說:

沒錯,若我們真能感受到「主耶穌愛我」,除了感謝,有要帶有深切的感傷因而產生一種責任感。

感謝神,在不意之間,我翻找了 羅 8:13-18,它進一步的印證今天的經文,它說:

只要能接受聖靈的引導,我們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而得到真正的生命﹝羅 8:13﹞。去掉奴僕的心,領受兒子的心,呼叫「阿爸!父!」﹝羅 8:15﹞。當我們和基督一同作為神的後嗣,透過與他一同受苦,也必能和祂一同得榮耀﹝羅 8:17﹞。有一句勵志的俗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許多人雖然受了這句話的激勵,卻用以追求個人的私慾,他並未能擺脫肉體的挾制。

效法耶穌基督「受苦」,並不是為要擴大既有的基礎,而是要能決心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從物質的奴隸中將我們釋放出來。

小 A 說: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大 A 說:

應該是要體貼聖靈,而不要體貼肉體﹝羅 8:6﹞,我們受苦乃是要榮耀神,而不是要榮耀自己。我們必須要能擺脫物質的誘惑,亦步亦趨的本著今天的經文所陳述的內容跟隨基督,不要因為怕死,而淪為奴僕﹝來 2:15﹞。

最後,藉著今天導讀中引用了休斯﹝Rosenstock-Huessy﹞的一段話作為結論:

「教會的存在提出了一個嶄新的事實,但當福音書一寫成,光說不練的現象就開始與此事實有所牽扯。……人們嘗試思想新的生命,卻未先讓新生命摸著自己,不接受呼召,不去傾聽,缺少熱情,內心也沒有改變。」

信仰貴在執行,不能光說不練。耶穌基督以血肉之體受苦為我們做了示範,我們就必須起而效尤,接受呼召去嘗試新的生命。勇於改變,走出舒適圈,不要受肉體慾望的所挾制。接受聖靈的引導,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苦,同得作為神的兒女的榮耀。「受苦」乃是一種屬靈的試煉,重點在於能夠為了愛神,願意與世俗做出割捨。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所受的一切苦楚就不足介意了。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9

2019/12/18 第 108 回 - 傳福音、講福音與行福音


羅 1:5 我們從祂[基督耶穌]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信服真道;

基督耶穌向我們顯明神的榮耀,領受這樣的恩惠,讓我們得以從事使徒的職分,讓全世界的人因著基督耶穌的名可以順服真道。

大 A 說:

第一眼看到今天的經文﹝羅 1:1-7﹞,我感覺這不過是保羅在進行自我介紹,沒有特別的感動。

小 A 說:

我也是一樣。

大 A  說:

倒是新眼光的導讀提出兩個問題:

  1. 為什麼基督徒一定要傳福音?
  2. 福音是什麼?

我們就拿兩個問題來進行思索。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傳福音呢?

小 A 說:

從俗吧,教會裡大家都這麼說著,或許想讓更多的人相信神吧!

大 A 說:

導讀的人否定了一些我們認定的標準答案,諸如:福音傳遍了,耶穌基督就再來了;趕快傳福音,世界就不這麼亂;傳福音能讓人心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改變……。作者則認為傳福音是一項使命,而那些標準答案只不過是目的。前述的那些答案是“果”,不是“因”。所以不應該作為“why 問題”的答案。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小 A 說:

若說傳福音不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它是否一種的操練,是一種信仰內化的行為呢?

大 A 說:

你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舉 Wednesday with KT 為例,雖說我們兩個人都已經受洗歸主利用這樣的聚會,我們祈求神的同在,引導我們藉由對話,進一步的認識與親近主,我們也是在傳福音,即使只是在我們兩個人之間。 

另外,我回想起神似乎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福音傳播工作只有買,沒有賣。”我在 箴言 23:23 得到這一個驗證。傳福音是進貨項目,不是出貨項目。這似乎說明傳福音是一種信仰的內化。

雖然 Wednesday with KT 中,我兩人的聲量不同。我為什麼一直會催你“改作業”,理由是我諸多的領受經常是來自神透過你的回饋所做的帶領。

其實,類似新眼光導讀這樣的說法,過去一再的提醒我們。例如說,神告訴我們不要帶著夢想去帶團契,否則很容易受到數量與形體的拘限,就在上個禮拜 祂又幫我們複習了一次。

小 A 說:

所以說,傳福音是身為基督信徒的 ought,應該要做的工作。一項無止境的工作,最主要就是要操練定自己的信仰,更進一步的認識神。

大 A 說:

為了追求更美的事,那是若不能與人同得,就不能完全﹝來 11:40﹞。一個人閉門造車,容易受到主觀的限制。因此傳福音應該成為基督信徒的日常,多數時間我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賽 6:9﹞。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

討論這裡,我忽然產生奇想,談戀愛是不是也可以是一項傳福音的工作。

小 A 說:

這也未免扯太遠了吧?

大 A 說:

假如能將談戀愛看成一種恆久的操練,豈不是很羅曼蒂克嗎?

聖經中經常以愛侶來譬喻神與人的關係,婚姻不只是俊男美女的配對,因為肉體是必朽的,而應該是結夥尋求同得更美的事。關係的維繫要能經常的對話,才能共同編織美妙的人生。美滿的關係不能只體貼肉體,必需要體貼聖靈﹝羅 8:6﹞。

愛神,也就是按祂旨意去行,使萬事得以互相效力,方能讓人由關係中得到益處﹝羅 8:28﹞。

小 A 說:

好啦,收到。

這麼說來,不只談戀愛吧! 任何一種關係:朋友間、同學間、工作夥伴之間,理應也是透過一樣的方式去經營。關係的維繫要能經常對話,才能共同編織美妙的藍圖。而我也發現,經常對話不僅有益於關係的維繫,更能夠促進團體互動的和諧。這幾個禮拜參與在鋼琴社的公演籌備,我才深刻體會到 Sherman 叔叔在 CTPS 課程中,所提到的良好的團隊氛圍,不僅僅能讓團隊成員樂於付出,更有益於產出高品質的結果。現在回想起來,若是當年在青少契擔任同工時,同工之間的互動氛圍也能這麼好的話,也許就不會有那種內耗感了。

大 A 說:

接著讓我們來討論第二個問題:福音是甚麼?

小 A 說:

好消息,存在有一個更美的世界。

大 A 說:

重點是如何的去追求那更美的世界呢?

務實的說,保羅認為整個福音重點乃是基督耶穌,因為祂使更美的世界成為可能。

可以與我分享你所認識的基督耶穌嗎?

小 A 說:

主耶穌愛我。

大 A 說:

是的,但是我們不能成為一個被溺愛的孩子。

我們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 50:14﹞。感謝,卻不能靠勢,切記不要辜負神的恩典,像猶太人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太 3:,9﹞」,成為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悖逆硬頸的民啊。

小 A 說:

我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啊!

大 A 說:

如何做一個真正聽話的孩子呢?


新眼光的導讀說耶穌基督是完全人與完全神,透過道成肉身,祂提供一個人人可達,通往神國的道路,讓我們藉之得以進入神國,跟祂一樣成為神的兒子﹝約 14:6,弗 1,5﹞。

基督耶穌向我們顯明的,是如何藉由祂所賜的聖靈強化我們的神性,讓我們更“接近”神。或者更直白的說,我們要以跟耶穌基督一樣具有完全的神性作為終極目標。

小 A 說:

你這樣的說法不會太自我膨脹了嗎?

大 A 說:

人們通常過度強調神的權柄﹝太 28:18﹞,卻忽略了神聖潔的屬性。事實上耶穌強調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8﹞。我們行事為人要能與蒙召的恩相稱,像福音書中的耶穌基督一樣,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 4:2-3﹞。如此方可與人同得更美的事﹝來 11:40﹞。

小 A 說:

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相互寬容,阿門。

所以我們要跟從耶穌基督的每一個步伐?

大 A 說:

導讀中,作者感嘆很多教會講傳福音,但是卻不講福音。當然,更重要的是行福音,將福音,耶穌基督的言行,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藉以榮耀神,讓神被看見。


後記:

弗 4:17-24

學了基督,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21節﹞,就不要再像存虛妄的新行事的外邦人﹝17節﹞,而要脫去從前行為上,因為私慾迷惑漸漸變話的舊人﹝22節﹞,將心志改換一心﹝23節﹞,並請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與聖潔﹝24節﹞。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9

2019/12/11 第 107 回 - 白白的恩典


雅 5:7 ... 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以地裡寶貴的出產譬喻主來是值得等待的,甚至是要花時間耐心的等待,因為我們知道有大大的賞賜等著我們。

小 A 說:

今天的經文 雅 5:7-10 很短,感覺沒有甚麼出奇之處。

大 A 說:

表面上平舖直述,等待主的到來就是要忍耐,感覺上有些吃苦的意味。不同於我們日常所接觸,強調平安喜樂的福音。在這裡所強調的是忍耐,主的再來所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審判,讓人感覺有些需要面對挑戰的感覺。你參加過幾次短宣,你們能這樣傳福音嗎?過程中你們試圖傳遞些甚麼樣的訊息呢?

小 A 說:

存在有一位神。

大 A 說:

然後呢?

小 A 說:

信耶穌得永生。

大 A 說:

那是長生不老之術嗎?箇中有甚麼樣的奧祕呢?

小 A 說:

但受限於時間與信仰素養的關係,沒有談到那麼談到那麼深入。我們不過就是一群好朋友,在大人的指導下,共同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告訴人們,我們來自淡水教會,希望他們可以前來教會一起認識主。

大 A 說:

隨著歲月成長之後,你個人如何看待信仰這件事情呢?

小 A 說:

追求神,渴慕 better than perfect。

大 A 說:

是的。我們經常談論這個主題。今天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談談,更深入的來探討何謂 better than perfect?它是一個有形的目標嗎?我們如何獲致 better than perfect 呢?

小 A 說:

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去得到神的獎賞﹝腓 3:13-14﹞。

大 A 說:

換句話說,better than perfect 就是由面前的 perfect,到下一個更好的 perfect。它需要永無止息的動機與盼望,不斷的努力。至於甚麼是 perfect 則不要企圖加以量化,或形體化,否則就有造成停滯的風險。

小 A 說:

甚麼意思?

大 A 說:

better than perfect 不是數量的增加,或是地位的提升。當我們試圖將 perfect 量化,或形體化,就很有可能演變成為數量與品質的俗世追求。若你將一種狀況定義為「偉哉﹝perfect﹞」,則你的追求則很可能變成另一個「偉哉﹝perfect﹞」,例如說由台灣大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對許多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進步,但這只是由一個 perfect 到另一個 perfect,而不是 better than perfect。

Better than perfect 是要能夠跳脫量化與質化,進入一個全新的想像。

小 A 說:

Kind of philosophical,但聽起來頗有道理。

大 A 說:

因為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可見的盼望不是盼望,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須忍耐的等候﹝羅 8:24-25﹞,我想這應該是今天的經文所以要強調忍耐的重要。 

擁有盼望與忍耐或許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差別。我們要效法耶穌,不要當浮士德。或許這也是人文科學﹝Humanities﹞與數理工程﹝STEM﹞之間的差異。

小 A 說:

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祂又開了我的眼界,讓我對應有的追求有進一步的了解。

大 A 說:

選舉將屆,“芒果乾”與“發大財”打得火熱。對於缺乏信仰的人,為了錢,無視於香港的暴警與新疆的集中營,寄望藉由與敵人交好改善生活。他們追求的甚至談不上 perfect,而只不過是一個物質數量上的 better life,更別消說是 better than perfect 了。

小 A 說:

看來 Better than Perfect 是一個相當微妙的概念,它似乎是一種與世俗的價值觀全然脫鉤的狀態。

大 A 說:

因為在神裡的追求是難以量化、質化的,此乃何以我們說神的恩賜是“白白的”恩典。它是不能以「一分努力,一分收獲」進行簡單線性歸納,甚至不是 hyperbole,我們可能的獎賞是無法以世俗的標準加以量化的。一旦你企圖加以量化,你就開始自我設限了。

小 A 說:

好深奧喔。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是獲致“最大”的獎賞呢?

大 A 說:

“最大”就是一種自我設限,因為它設定一個標準,拘限於一條有形的曲線。而跟從耶穌,則是Sky is the limit,它是一個永生的求。

有限的我們,通常只能感受到有限的目標,它們是引導我們向前的動機,卻也可能是阻攔我們追求 better than perfect 的絆腳石,讓我們陷入物質世界的死胡同之中。

我們必須惟神是問,體貼聖靈,而不要體貼肉體﹝羅 8:5﹞,「忍耐」各種的試探與世俗的誘惑。

小 A 說:

阿門,求主帶領。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2019/12/04 第 106 回 - 信仰麻痺


羅 15:7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 神。

在近乎羅馬書的結尾,保羅總結過去所寫的乃是根據聖經的教訓,讓我們能在忍耐與安慰中獲得盼望。箇中的奧祕就是效法耶穌基督,一心一口的榮耀神。無論受割禮的人或外邦人都一同歡樂。如同耶穌接納我們一樣,我們必要彼此的接納。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羅 15:4-13﹞有甚麼看法?

小 A 說:

一開始閱讀這些經文的時候,我有些茫然。在新眼光的導讀中,它提到另一個罐頭名詞,信。說有一位姊妹因憂鬱症求神醫治,一時未能得到改善,徬徨無助就教於一起參加醫治特會的姊妹,卻被“判定”為對上帝的信心不夠,乃至於全然崩潰。作者認為信心若從驕傲而來,無法成就上帝的國。

大 A 說:

確實,施洗約翰告訴法利賽和撒都該人,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太 3:7-9﹞。」謙卑地跟隨神,才是真正的信仰。

我們不能指責他人的信仰不堅固,反而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羅 15:1﹞,即使確實是因為軟弱得不要醫治,憑藉帶領人參加特會冀求醫治本身的信心就有問題。

信是能夠改變既有的思維,70 歲的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來 11:8﹞。到百歲得以撒,其間經歷無數的挑戰,卻能在忍耐與安慰中獲得盼望﹝羅 15:4﹞。

,就能得著﹝太 7:8﹞,得不著,確實是因為不信﹝雅 4:2﹞。

我們家也曾經有一段亞伯拉罕式的經歷。

小 A 說:

或許你可以幫我 replay 一下我們家的這段經歷。

大 A 說:

我們不是曾經扛著一身的家當,遠渡重洋,到一個除了神之外,不認識任何人的城市嗎?今天你既然問起,我就趁著這個機會與你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小 A 說:

原來箇中還有一段秘辛?

大 A 說:

或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經歷,你問了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亞伯拉罕能夠在 70 歲的高齡離開故鄉吾珥,應該不是臨時起意,當然我們也不是說走就走那麼的瀟灑。

個人是經過三、四年的醞釀與懇求,方始得到神的首肯,化不可能為可能。想到這裡,忽然對於自己淡忘那一次的與神同行的經驗感到慚愧,這或許是一種“信仰麻痺”,或稱“信仰停滯”的狀態。

信,是一種選擇,它是一個 yes and no 的問題。假如一個人選擇“信”,他就要時刻的跟隨,像一個賴皮的孩子,緊緊的抓住父母的手吵著要糖吃一樣。信,沒有夠與不夠的問題,它是有與沒有的問題。

遭受生病與事業失敗的雙重打擊,魯蛇人生進入一個黑暗期。不只成為社會的邊緣人,身為長子的我,在家中的地位也彷彿是由高峰掉到谷底。力圖翻身,卻找不到出路,因此我求神的帶領。

阿公看到我無所事事,因此要我幫他書寫 228 見證。他曾在事件的過程中,為一些地方的領導人謄寫陳請書。我們嘗試過,但受制於父與子之間的世代隔閡,還有個人口述歷史的技巧不足,經過了一段期間難有進展。

另外我又思考,憑我一介凡夫,就算是寫了一本歷史巨摯,能夠得到多少的迴響,能吸引多少的讀者呢?剛好接觸到一些關於資訊本體論﹝ontology﹞的資料,內容與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有關,因而我思考一個「全民造史」的可能性。

自己離開學術單位很久,我因此動念想到國外進修,一方面吸取專業,一方面希望可以結交一些外國學術界的友人,得到一些背書以利造史運動的推行。

我就這樣情詞迫切地直求﹝路 11:8﹞,我們在 2009 年 8 月 11 日終於能夠起程前往美國,開始的我二次留學的經歷。

我結清了勞保,一生最後的一筆款項做為盤纏。身體是另一個限制,除了重症患者的健康因素之外,我因為一些稅務的問題被限制出境。就在一時之間這些障礙都一一消除。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不都是神的恩典,祂化不可能為可能。

小 A 說:

這個 replay 挺精彩的。

大 A 說:

精彩的也許還沒開始。因為我們必須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透過這一次見證的分享似乎喚醒了我的「信仰麻痺」。

回到台灣,當然我心中是有很多的計畫,我也寄情於教會。神帶我們離開桃園教會,經歷大稻埕、雙連、聖教會北部大專迦南團契,最後到了淡水教會。當到淡水的時候,我幾乎是全職的教友,同時參加了路得團契、A-team 小組、得力小組、真理小組,甚至去參加台神的入學甄試,總是沒有辦法有任何長進。從 2012 年回國,到現在漫長的 7 個多年頭過去的,我幾乎放棄了希望。

感謝神的帶領,在今天禮拜中「一日天使」的提問,讓我赫然發現我原來是處於「信仰麻痺」之中。

我總算知道,過去 7 個多年頭一事無成,竟然就是因為我不求,只驕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不正印證了日前所分享的那一篇文章嗎?套用你的一句話,我們總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罐頭式」的事。讓我們同心俯首禱告:

敬愛的主,我們在天的父。在你的應許與帶領之下,我得在知天命之年前去美國二次留學。2012 年回國之後,我急切地想要推動台灣的造史計畫。過程中經歷無數的挫折,甚至放棄了希望。為此,我不能求告我主,反而怨天尤人,對諸多事物進行批評,全然無視於自己的驕傲,乃至於無法進行有效的說服。主啊,感謝你在今天的家庭禮拜中透過小女的提問,將我自「信仰麻痺」中點醒。主啊,祢一路陪伴,我卻無視祢的同在,我竟然未能追想古時之日,思想你的一切作為,記念你手的工作。不能向你舉手;全心的如乾旱之地盼雨一樣的渴想你。主啊,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當我們行有不得,當應自我檢討,將困境向祢稟明,情詞迫切的求祢的光照與帶領,從忍耐與安慰中保有盼望。祈求祢的寬恕與帶領,雖然身體狀況日益退化,我也不能放棄希望,要繼續的在祢的帶領之下,盡一切的力量去行使祢的應許,讓祢的國度臨在,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我這樣的感謝、祈求都是奉主耶穌的名求,阿門。

小 A 說:

這那裡是一個 replay,根本是全新的演出。

信仰麻痺是一個有趣的概念。目前感覺自己的信仰生活有些脫軌,脫離了原有的制約。有別於過去,開學至今,我幾乎沒有“穩定的”信仰生活,週末也慢慢開始淡出教會。經過三個多月的脫軌生活,我才赫然發現,過去自己的信仰生活竟然都是靠人際關係在支撐,所以當教會裡孰悉的朋友們紛紛出外求學時,我就失去了聚會的動機。

現在想起來,或許我是“長期的”處在一整種信仰麻痺的狀態,多年來透過“行禮如儀”過著幾乎是“機械化”,或說“罐頭化”的信仰生活。那樣的生活,給個我一些舒適。改變的過程當然難免有一些惆悵,但也因為脫離的原本被習慣所“制約”的信仰生活,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信仰對於我的意義與價值。許多時候我們被習慣制約了而不自知,以致容易產生你所謂"麻痺"的情況。

我於是開始強迫自己思考,撇除了能跟朋友相聚的因素之外,我還有沒有維繫信仰生活了理由嗎?我發現,信仰的意義與價值終究回到我個人與神的關係,朋友或許是一面鏡子,一些提醒,卻也是一種制約,一種信仰的麻痺。它讓我們活在一種習慣中,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應有的驚奇。

大 A 說:

人得見神的背,卻不得見神的面﹝出 33:23﹞。因為受到諸多的干擾,神的聲音因此相當的微小﹝王上 19:11-12﹞。即使是親身的經歷,我們也很容易錯過許多的細節,人們也因此難以窺得全貌。因此彼此間的見證分享很重要,應該是「信徒相通」的一項重點工作。它能協助我們一起透過追想古時之日,思想神的一切作為,默念神手的工作﹝詩 143:5﹞,透過拼圖去尋找神。即以今天為例,每當有分享見證的機會,自己經常都能夠在過程中多少撿拾一些遺穗。一般的見證分享常著重於結果陳述,其實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各項的折衝,更能協助我們思想與默念與神同在的經歷,才是精髓的真正所在。若能經常的翻新這樣的記憶,則可以避免產生「信仰麻痺」的情況。這是今天禮拜中的分享,帶給我個人的一項意外的領受。受一些美妙結果的麻痺,忘記了過程中的種種,讓我失去的努力面前的能力。

我們不要誤以為自己的信仰堅固,而看輕不堅固人的軟弱﹝羅 15:1﹞,導讀作者說「信心若從驕傲而來,無法成就上帝的國」確實是一句名言。保羅要我們忘記背後,原來是要我們不要因為一時的蒙恩而感到驕傲。而是要不斷的堅固自己的信心,與神同工,努力不懈的“繼續”向著標竿直跑﹝腓 3:13-14﹞。

我們若自己以為信心很堅固,則要小心陷於「信仰麻痺」之中。我們要知道自己也曾經軟弱過,去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要妄加論斷,而是要透過「交陪」分享自己的經歷,共同去尋找那個又真、又活的神。

小 A 說

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