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20

2020/04/29 第 127 回 - 名,“名”代表甚麼意義?


約 10:3 ... 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

神與人之間存在如同牧人與羊般親密個人關係。每個人都是神“個別”的揀選,神親自呼召我們,將我們分別出來,並且拯救我們。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約 10:1-10﹞似乎隱含著許多神的話語,我一時無法全然領會,你有甚麼看法嗎?

小 A 說:

我也是一頭霧水。耶穌說凡在我面前來的都是賊﹝約 10:9﹞,祂所指的是那一些人呢?

大 A 說:

耶穌所指的應該是假先知或敵基督。或許也指稱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

解說這個比喻的時候,耶穌說自己是“門”,似乎在陳明祂身為中保的地位。耶穌曾說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 14:6﹞,」我們必須藉著祂才能親近神。 所以說,除了傳頌耶穌基督救恩的福音之外,其它的都是騙人的盜賊的勾當。

另外一個關鍵字是“名”,我們的名字通常是在後天由父母所取的,經文強調牧人按著名字叫“自己的”羊要傳遞甚麼樣的訊息呢?

小 A 說:

或許是說神認識我們。

大 A 說: 

是的,我想這裏所顯明的是神與人一對一的親密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所精挑細選的。除此以外,這或許也代表神對我們的期許,例如神要亞伯拉罕不要再叫亞伯蘭,因為要立他為多國之父﹝創 17:5﹞。

小 A 說:

“名”也可以說是一些規定,我們說「求告主名」、「奉主的名求」,這個“名”所指的就是神所做的規範,神所吩咐的誡命、典章與律例。 

大 A 說:

沒錯。那不正就是神對我們的期許嗎?這也是我們回報神的恩的方式。我們愛神,盡心盡性的事奉祂,就要留意神的誡命,存在心內,留在意中,以此教訓兒女,標記於生活起居的場所,時時談論﹝申 11:13,18-20﹞它們。

只要我們能謹守遵行神的誡命,神必使平安的日子如天覆地的日子一樣的多﹝申 11:21﹞。

藉由神的引領,我們只要緊緊地跟隨就可以得到平安,且不辜負神的心意。我們切不要道聽塗說,讓“盜賊”有機可乘。

小 A 說:

神對我們的關懷鉅細靡遺,最近在猶太文化的課堂中談到一些飲食的規定,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對此似乎有所違背。

大 A 說:

是啊,我們許多的日常生活習慣似乎與律法有所差異,也因此說我們是罪人。但是法律的條文是死的,他們經常被過度的解讀或被有心人士刪減,重點在於探究立法的精神。感謝耶穌基督幫我們做了「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神,並且愛人如己﹝太 22:37-39﹞」的歸納,個人的生活方面注意身體的整潔與飲食的衛生其實是一項常識。

所以說,我們要存敬畏的心,凡事惟神是問,不要擅作主張,如此才會是一個有福的人。當今許多垃圾食物對我們的健康是有害的,我們卻對它們樂此不疲。

我們要謹守遵行並經常談論神的話語,藉此檢視我們的生活,這具有淨化的功能。

小 A 說:

阿門。

大 A 說:

我想神的話語並不是要限制我們,而是要解放我們,使我們免於物質與感官的誘惑。“爽”其實是敗壞的起源。我們要注意分辨神的聲音,它協助我們克服世俗的誘惑,走出敗壞我們的“舒適圈”,跟隨神,走向康莊大道。

說到這裡,順帶的與你分享我今的所閱讀的一篇文章,提到「彌賽亞」的概念。作者提供兩個概念,正常的彌賽亞﹝normal messiah﹞與末世的彌賽亞﹝apocalyptic Messiah﹞,前者重視的是秩序﹝orderliness﹞、法治﹝lawfulness﹞與規律﹝regularity﹞,表達的是神的關懷、恩典與愛,後者則是打破既有的秩序,中止既有的法令,強調的則是審判。

另外有一篇文章談到 apocalypse 的字源來自於希臘文 apokalupsis,它是揭露﹝uncover, reveal﹞的意思,就是讓我們看到原先忽略沒有注意到的事物。

毫無疑義,我們都相信耶穌基督是彌賽亞,祂說自己來「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約 12:47﹞」,又說祂要成全而不是廢掉律法和先知﹝太 5:17﹞ 。最近閱讀「見樹又見林」一書,其中提到改變乃是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所以耶穌基督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將這些資料集結在一起,我認為我們求「神的國降臨;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 6:10﹞」,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應該有積極的作為去改變“自己”。

小 A 說:

如何改變?

大 A 說:

從生活的細節開始。我們都是背盟的罪人。透過談論神的話語,讓我們進一步的了解神所吩咐的誡命、典章與律例的內涵,若有違背,必要克服世俗的誘惑進行歸正,讓神的旨意可以遂行在人間。

小 A 說:

知易行難。

大 A 說:

端看你的決心,起床第一件事與其滑手機,先說「 good morning  God,請祢告訴我,今天祢要我做一些甚麼樣的事」應該是一個好的開始。

小 A 說:

哈哈,那真是一個不容易打破的習慣。




 




Wednesday, April 22, 2020

2020/04/22 第 126 回 - 如何向神還願?


詩 116:17 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

在十誡之中,特別是列在前面的四個誡命,基本上就是教導人們如何「求告」神的名。我們要相信除了父神,沒有別的神;不可雕刻任何偶像與不可妄稱神的名,這兩條誡命所表明的乃是有限人所能想像的都是假神;人要靠著全然放下,持守安息日,方能心無旁騖的,盡心、盡性、盡意的求告神,去聽聞神的話語,認識神。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詩 116:1-4,12-19﹞給你有甚麼樣的領受呢?

小 A 說:

我感受到神恩的浩瀚。

大 A 說:

你認為自己是否為一個蒙恩的人呢?

小 A 說:

毫無疑義。神是我的盾牌,祂說必要大大的賞賜我﹝創 15:1﹞,而我也確實領受到。

大 A 說:

應該說,持續領受中。讓我們試著清點一下你所曾領受的恩典。

小 A 說:

有一位很棒的拔拔。
人生的道途中,一直有貴人幫忙。
神保守我求學的過程。
...

大 A 說:

當然,還有一項關鍵的讓我們遷到 Eugene 的「翁父三遷」,相信那是你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它讓你由一個放牛班的孩子,轉變成為一位 Straight_A-er,養成了你主動學習的態度。

我同意你,我們都是蒙恩的人。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前述都只不過是些表象,它們只是協助我們“感受”到神,藉以認識神。若我們過度的執著於這些有形之物,就很容易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之上,猶如以色列人一樣,稍有不如意就開始抱怨,轉而去拜金牛與巴力。

小 A 說:

那麼你認為神賜你的恩典是甚麼呢?

大 A 說:

生命。當死亡的繩索纏繞我;陰間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難愁苦時,能有一位求告的對象﹝詩 116:3-4﹞。

在我年輕的時候,雖然享受了神的諸多恩典,我卻以為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自己的力量與能力得來的﹝申 8:17﹞,而選擇昂揚得意,鳴鳴自得。直到一場病之後,神取走了我的一切安定,或者應該說神將我「分別出來」,經過相當的掙扎才讓魯鈍的我感受到神的同在的機會。

就一般人的眼中,他們看我的下半生也許是敗壞了,其實神正在大大的賞賜我呢! 因為若未曾經歷過痛苦或生死的掙扎,人往往也很難深刻感受上帝的拯救。

跟詩篇的作者一樣,在苦煉中讓我真正的感受了神的救恩。

感謝神,透過今天的經文協助我了解如何報答神所賜的一切厚恩﹝詩 116:12﹞。讓我們一起來求問神,我們應當如何向神還願呢?

小 A 說:

服事上帝。

大 A 說:

這是一般人使用的標準答案﹝textbook answer﹞,“為神﹝教會﹞”的事出錢、出力,但求對得起上帝。這是人們很容易建立的一種對價式的還願方式,其實這與南投竹山香火鼎盛的紫南宮求「發財金」 的作法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你可以向土地公借 500 元的發財金,假如你覺得受到幫助,再以十倍、百倍的金額奉還。

一般基督徒只被要求作十一奉獻,上帝充其量不過是收了 10% 的佣金,我們這樣能說自己對得起上帝嗎?

小 A 說:

我們的能力有限啊。

大 A 說:

這與能力的高低無關,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 4:13﹞。只要我們能求告神,凡事都能﹝太 19:26﹞。而且神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 神,勝於燔祭何 6:6太 12:7﹞。因為一切都是神的創造,我們豈能倚靠獻祭來取悅神呢?如同父女之間,神並不期待我們做任何的物質回饋,他希望我們能做一位聽話的兒女,或說是奉公守法,恪守神的誡命、典章、律例的民。詩篇的作者在此提供了幾個建議,做為我們思考的起點。他要我們舉起救恩的杯來稱揚神的名,並且讓眾民了解與聽見﹝詩 116:13-14﹞;我們要以感謝的心,求告神名,藉由禱告求問神如何能將自己獻上成做為神的器皿來彰顯神的救恩﹝詩 116:17﹞。

小 A 說:

你不認為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大 A 說:

一個長大,卻還不獨立的孩子。 所謂獨立是可以自主管理,不是胡作非為。做為一位神國奉公守法的民必須能夠謹守神的誡命、典章與律例,這是求告神的第一要訣。

神當然也期待我們可以獨立,不要受世俗罪的轄制而喪失了永生的盼望。因此我們務必心存感激,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才是理所當然的事奉﹝羅 12:1﹞。如此我們才能進入神的頻道,去求告神的名。

果能如此,才能領受兒子的心,呼叫:「阿爸!父!﹝羅 8:15﹞」 而不辜負神白白的恩典。

小 A 說:

所以說,做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不是早大之後奉養父母,而是能夠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不需要父母擔憂。

大 A 說:

你說對了。我們可以坦然的享受神的恩,不需要有虧歉感。但是要心存感激、頌揚神的救恩,協助更多的人認識神。遵守神的誡命、典章與律例,全心、全性、全意與神保持親睦的接觸,不要辜負神的恩典。

小 A 說:

Amen。










Wednesday, April 15, 2020

2020/04/15 第 125 回 - 苦難不是重生的必經道路



彼前 1:3-4 ... 重生 ... 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為得到存留在天上不朽的基業,如耶穌基督實實在在的告訴尼哥底母的﹝約 3:3﹞,人必須重生。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彼前 1:3-9﹞看來比較直白,你有甚麼看法呢?

小 A 說:

要保持樂觀,即使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也要保持喜樂﹝彼前 1:6﹞

大 A 說:

是的,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維持活潑的盼望,似乎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必要能夠重生﹝彼前 1:3﹞。

你認為重生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呢?

小 A 說:

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活。

大 A 說:

是的,但是更精確的說,重生應該是價值觀的全然倒轉,能由屬世的改變成為屬靈的價值觀。 耶穌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約 3:6﹞。」保羅要我們脫離這個取死的身體﹝羅 7:24﹞,這才是重生。

這涉及撇下所有的去跟從耶穌﹝路 5:11,28﹞,它因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性總是安於現況,即使遭逢重大的變故,多數人所想的、祈求的還是希望可以早日回復過去安穩的日子。

最近武漢病毒全球蔓延,不只造成人員重大的傷亡,現有的經濟活動也遭受巨大的衝擊,幾乎到了停頓的狀況。截自目前為止,各國政府所思考的還只是停留在如何復甦,希望可以早日回到過去的日子。紐約時報一篇評論則提出疾呼,作者認為病毒造成傷亡,其嚴重程度尚未明朗,大家卻忽視病毒也正大聲的呼喊著,要我們必須改變既有的生活模式。

作者認為由這次事件衍生出來的世界,不會再與過去的世界相像。若這次不區分受害者的階級或社會地位的瘟疫不能教導我們學會放下個人慾望,團結一致,就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做到這點。若這個在各大洲來回傳播的病原體,無法證明這星球岌岌可危的人際連結,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做到。它與 911 不同,它是對普天下的襲擊。

簡而言之,人類必須重生,準備好過「後武漢病毒」的生活。我們必須停止無度的消費,改變人類現有的經濟活動,否則 SARS,MERS、伊波拉 ...,病毒一波波,一個比一個兇猛。

說到這裡,我必須感謝神,感謝祂拿走我一切屬世的安定,引導我走向重生。可惜自己智慧有限,不能體會神的苦心,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與神摔角,浪費了寶貴的生命,卻依然無法脫離這個取死的身體﹝羅 7:24﹞。即使到今天,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羅 7:15﹞,每天還是茫茫撞撞的過日子。

小 A 說:

所以說,當我們遭遇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需要探詢神的旨意。

大 A 說:

很多人經常質問,慈愛的神為何放任人遭受苦難呢?

個人認為,正解應該要感謝神與我們同在。人們也許要問,神既然與我們同在,在苦難中祂何不拉拔我們一下呢?其實,神一直用力的在拉拔我們,試圖將我們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只是我們依然故我,不能順服於神的帶領。人受感官的影響,就如新眼光導讀的作者所說的,我們雖然咬緊牙關,接受一波波的挑戰,追求與想望的或是名校、或是帥哥美女、或是財富、或是地位,其實都是在原地打轉。甚至有一位印尼 146 歲的人瑞,在他生命最後幾年的日子,所殷切期望的,竟是要脫離自己取死的身體。

「功、名、利、祿」,所謂的人生勝利組,無論你花了多大的力氣去取得,其實都是虛空。那不是我們自己願意的﹝羅 8:20﹞,反而是受那敗壞的轄制,讓我們無法得享 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21﹞。

小 A 說:

所以,你認為苦難是重生的必經道路嗎?

大 A 說:

不,苦難非必要,它是人們自找的。

苦難是人們不知節制所招致的,假如我們能捨去私慾,時時的求問神,悔改歸向神,不要做無度的追求,耶和華以勒,我們根本沒有可憂愁的事。

假如我們可以捨去肉體,跟從聖靈,了解自己是神的器皿,不要屈從於身體,做我們心所願意的事,何苦難之有呢?

小 A 說:

阿門。










Wednesday, April 8, 2020

2020/04/08 第 124 回 - 你信了嗎?


約 20:9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註:應該就是作者約翰本人﹞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約翰看見就信了?信了甚麼?顯然不是信了耶穌復活。雖然我們不知道第 10 節的註解是何時加進經文中的,它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件事。門徒是馬利亞在耶穌向她顯現之後﹝約 20:14-17﹞,遵照祂的吩咐去告知他們,才得知耶穌復活的訊息。

大 A 說:

這十幾節的經文﹝約 20:1-18﹞,看似平淡無奇,只是描述耶穌死後第三天清早發生的一些我們已經知道的,而且也相信了的事。但是若你細心的看著經文的鋪陳,可以看到一些弔詭的細節,你有些甚麼觀察呢?

小 A 說:

我沒有發現什麼耶,別賣關子,快跟我分享啊!!

大 A 說:

最要緊的,門徒似乎對於耶穌復活這件事情完全沒有期待。

小 A 說:

是嗎?門徒不是信了﹝約 20:9﹞?

大 A 說:

信了甚麼?絕不是相信耶穌復活了,否則就不會有第 10 節附加的註解,強調門徒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

趕到墓地之後,門徒所相信的應該是“看見”馬利亞所說耶穌的身體被移走的這一件事。

更弔詭的事情是他們確知耶穌的身體被移走之後,竟然就回家了,對這項重大的事故竟然顯得漠不關心,留下馬利亞一人在墳地乾著急。

小 A 說:

你這樣的分析得可真深入。

大 A 說:

還有當耶穌向馬利亞顯現時,與耶穌那麼親近的馬利亞可以看得見天使卻不識耶穌,以為是園丁﹝約 20:15﹞,你有甚麼看法呢?

小 A 說:

就常人的觀點出發,第一個念頭絕對不會認為是耶穌復活並且出現在馬利亞面前呀! 誤會成園丁也合理。

你未免太挑剔。

大 A 說:

當然,你的說法是一個合理便捷的理解。

我則認為這提供了兩項重要的訊息:其一是耶穌的復活是肢體的復活,使祂的顯現有別於天使,其二是復活的耶穌不必然具備原來的容貌。

而 16 節的“馬利亞”或許是耶穌與她彼此之間特有親密的暱稱,協助馬利亞藉此辨識出耶穌來。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復活之後一共向門徒顯現過三次﹝約 21:14﹞, 門徒感受到耶穌的同在,卻沒有人敢問“他是誰﹝約 21:12﹞”,而由耶穌提供辨識的方式。

小 A 說:

所以你認為有肢體的復活與樣貌的改變兩個訊息。

大 A 說:

是的,雖然這看來似乎是旁枝末節,個人卻覺得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實際肢體的復活與耶穌樣貌的改變,因此人們不能,也不應該為耶穌造像,以免我們敗壞自己﹝申 4:16-19﹞。


小 A 說:

不可崇拜偶像確實是我們信仰的精髓。

大 A 說:

另外,到了 17 節,耶穌為何叫馬利亞不要摸他,因為他還沒有升上去見父,而要她到弟兄那裡告訴他們呢?

小 A 說:

這有甚麼蹊蹺呢?

大 A 說:

我認為耶穌要馬利亞不要再拘泥於肉體,而應該快快去向人傳揚耶穌復活的訊息。

神會選擇適切的方式向我們顯現,但是無論是否親見,我們要相信神復活的大能,並將此訊息向弟兄們傳遞,而不要拘泥於實體的“證明”。

最後,就讓我們以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今天禮拜的結束:「你信了嗎?」

使用漢文的我們,多數人不是很了解信仰是一個「完成式」。強調的是「已經」,這具有“根深蒂固”的,不需要再證明的意思。

耶穌說:「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whatever you ask for in prayer, believe that you have received it, and it will be yours﹞」﹝可 11:24﹞。主要的英文譯本,多數是使用現在完成式的語法,表示「信」就是相信「已經」得到,這樣才必定能夠得到。今天的經文陳述耶穌復活後第一次的顯現,這在近兩千年前「已經」發生了,我們信了這事,它是我們追求,不,使用「追求」兩字是一個錯誤的用法。應該說「我們信了這事,必得復活,並得永生」。

小 A 說:

這一點我想要修正一下!

得著乃因為信是著的(have received it)。所以確切來說,不就是應該我們信了這事,所以「已得復活,已得永生」了嗎? 既然相信已經得到了,就要積極的生活在其中,不再只是等待末日的來臨,或稱主的再來,而是做好的全備的準備。

大 A 說:

言之有理,讓我們分別為聖,活在神的國度中。











Wednesday, April 1, 2020

2020/04/01 第 123 回 - 妳 or 你是王嗎?



太 27:11 ... 耶穌說:「你說的是。」

毫無疑問的,我們相信耶穌是王,他卻不是俗世人士心中所想像的君王。因此當他面對指控與訊問時, 耶穌採取靜默以對﹝太 27:12﹞。祂以「你說的是」答詢彼拉多對這個無端的指控的訊問,藉此祂試圖傳遞甚麼訊息呢?

大 A 問?

你知道“和散那”代表甚麼樣的意思嗎?

小 A 說:

比對和合本與現中修訂本兩個版本的翻譯,它應該是代表“稱頌”的意思。

大 A 說:

是的,以講究外觀與排場的俗世君王不同,耶穌基督騎著小驢﹝驢駒﹞低調的進耶路撒冷城,民眾卻主動的夾道歡呼,顯示一般民眾對現況的不滿。新眼光的作者在 導讀中﹝太 21:1-11,27:11-14﹞ 提到耶路撒冷是一個矛盾的城市,它是一個重要的政經中心,卻也是反抗主耶穌的中心。其實這事並不足為奇,即令是現代的民主社會,有權勢的人與無權的人之間總是存在有一種矛盾。耶穌基督的事工就是要能改變這樣不平的、成就一個公義的世界。

我們接著先來探討一個問題,“王”,甚麼是一個”王者”呢?

小 A 說:

我沒有真正的想過這樣的問題,“王”應該是一個具備智慧、能力,因而有統治人民權力的人。

大 A 說:

那是一般世俗之人的觀點,因此造成權力的濫用,許多所謂的“王”卻是昏庸的,他們是作威作福,剝削人民的人。神在膏立以色列的第一個“王”掃羅之前,曾作出這樣的警告 - 參閱 撒上 8:11-18,是人民選擇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撒上 8:19﹞。

亙古以來,世界根本不存在有真正的“王”,一位真正的“王者”應該是能為門徒洗腳的耶穌基督﹝約 13:5﹞。祂跟世人認知的君王存在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耶穌回覆彼拉多“你說的是﹝太 27:11﹞”,我認為祂的意思是「你說的是哪一種“王”啊?」它應該跟與 “to be or not to be” 的用法一樣,是一個問句,而不是一個肯定的答覆。

小 A 說:

這麼說確實有幾分道理,耶穌既對所有的指控保持緘默,祂又何以會給彼拉多一個肯定的答案呢?

大 A 說:

真正的“王者”只有神,世人卻多不認識。“人子”我們要效法耶穌基督做成祂的代理人﹝agent﹞,做神眼中看為正、看為善的,這樣神就會從我們面前攆出你的一切仇敵﹝申 6:18-19﹞。人們就不需要跟當代的領袖一樣,躲在層層的戒護之後。真正愛神的人最重要的工作,耶穌曾三次向彼得強調,就是「餵養耶穌基督的羊﹝約 21:16-17﹞。」

但是這個餵養,並不只是肉體的飽足,更重要的是要能得到吃了不再餓的糧與喝了不再渴的水﹝約 6:32﹞。當今選舉活動中政治人物經常以「拚經濟」作為吸票的口號,卻只是造就了所謂的“閨密資本家﹝crony capitalist﹞”,致使貧富差距懸殊與階級停頓的不公現象。

許多人經常引用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中那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就是“市場力”,作為經濟發展的立論基礎,卻刻意的忽略他另外一本著作中提到另兩隻看不見的手,也就是“自然力”與“道德力”。

經濟學的核心不僅只是數鈔票,而是如何能將“有限的”資源做最合理、有效的分配。人要認清星球的自然限度,市場力不能無限的上綱,因此必須在開發上做適度的節制,為此神乃要我們持守安息,且有安息年與禧年的設置﹝利 25﹞。道德上,我們也不能只顧於個人財富的累積,而必須看顧弱勢族群的生活是否受到應有的照顧﹝太 25:35-40﹞。

我長期以來認為有一個“分”的概念。人的肚皮有限,可以多吃,也可以少吃,但是吃太多、太好有礙健康,吃太少則營養失衡;生命也是有限的,不管來的時候與走的時候,我們都是兩手空空。所有的盈餘其實就像是隔天的嗎哪都是廢物,它卻破壞了上帝所創造「好的」的平衡。因此,凡事夠用就好,我們不要存貪婪的心而意圖囤積或過度的開發,一方面搶奪了他人的“分”,一方面也破壞的生態的平衡。

小 A 說:

所以你認為世界不存在有“王”,神是唯一的“王者”。

大 A 說:

沒錯,但是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的如何做一位稱職的代理人,以便能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 1:28﹞。

我們因此理解「沒有權柄不是出於 神的。凡掌權的都是 神所命的﹝羅 13:1﹞」,只是憑藉著武力所建構起來的掌權者,不真是擁有權柄的人。 相反的,你、我眾人,只要守神的道,就能掌權,代表神的主權﹝約 17:6-26﹞。

小 A 說:

你的意思是我等耶穌的信徒都可以成為“王”的重臣,這不容易讓人理解,而且與現實的世界不符。

大 A 說:

或者這就是在滅亡的人為愚拙,而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 神的大能的十字架的道理。 一般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 神, 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 神的智慧了﹝林前 1:18,21﹞。

小 A 說:

太玄了,很難被人接受。

大 A 說:

神看人,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內心﹝撒上 16:7﹞。神將我們分別為聖,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往往在受試探的時候,祂總要為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忍受得住﹝林前 10:13﹞。雖然我們貴為神的代理人,卻不要以此自高。一張亮麗的履歷與宜人的外表和適切的談吐咸認為是求職的正向因子,阿公有一位任職於中央銀行擔任高階主管的好朋友,長得高高帥帥的,他卻語重心長地分享他的職涯感受,認為他的外貌談吐屢次讓他失分。

小 A 說:

怎麼會這樣呢?

大 A 說:

他說長的高吃虧,因為不論你的頭點得再怎麼低,長官卻總是覺得你不夠恭敬。我們雖然活在這世界,因為神將我們分別出來,我們並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看到一些趾高氣昂的人,似乎佔盡了世界的便宜,卻不要受他們的影響,而背離神的智慧。

我們必須本著心靈與誠實﹝約 4:23﹞,重視內涵,務必謙卑、謙卑,再謙卑,如此方夠走較遠﹝higher mileage﹞ 的道路。

小 A 說:

所以你認為王者的形象不是「氣壯山河」,而是「謙卑、、謙卑,再謙卑」嗎?

大 A 說:

應該說是你與我所能做的真正“王者” - 神 - 的代理人。

容許我再嘮叨一下,不只事業如此,家庭生活也是一樣。想要有一個贏的家居生活,我一再的強調,要以福音談戀愛,唯有如此才能一步步的建構一個與神合一的家,我建議你立刻翻閱一下耶穌臨別的禱告﹝約 17:6-26﹞,花一點時間細細的品味神的智慧。

小 A 說:

好的,讓我來思考那樣的一個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