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4, 2019

2019/04/24 第 74 回 - 順從神,不順從人


532 ... 神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


“這事”是指那一件事呢?它是傳生命的道﹝徒 520﹞ 。也就是告訴以色列人﹝事實上應該是所有神的民﹞神已經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典賜下﹝徒 531﹞。

A 說:

感覺連著幾個禮拜,我們浸淫在「傳福音 」的教導中,對於今天的經文,你有甚麼領受?

A 說:

個人比較覺得值得玩味的是 第 32 節。

A 說:

我們英雄所見略同,在其中提到這事,你認為是那一事呢?

A 說: 

耶穌復活的事。

A 說:

沒錯,但如果我們回顧過去三個禮拜的內容,神都呼召我們要傳福音祂要我們 做新事,然後要我們能夠 順服,也就是能堅忍的去做那新事上個禮拜 提到彼得對哥尼流傳耶穌復活的事。或許今天可以做一個小結論,它似乎要告訴我們這事的意涵是甚麼?

A 說:

你覺得是甚麼呢?

A 說:

神告訴我們生命之道 ﹝徒 520﹞,神賜下的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典﹝徒 531﹞,就是永生追求的道理。

A 說:

你可以進一步闡述嗎?

A 說:

我記得一段日子之前,你曾問過我:神要我們做甚麼?

我說:神要我們,而後復活。祂要我們能學習耶穌基督,將自己釘上十字,復活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加 615﹞。

A 說:

這樣的說法太過直白了,不容易被接受。

A 說:

訊息的內涵就是要這麼的直白,不能添加,也不能刪去﹝啟 22:18-19﹞。這也正是我支持你念文學的原因啊。你想莎士比亞會如何去進行這樣的闡述呢?而讀者能有所領會呢?

A 說:

我?莎士比亞?你也未免太抬舉我了吧?

A 說:

莎士比亞算是一個譬喻。

上個禮拜我們提到了 可 1311 的經節,講話的不是我們,是聖靈在講話。在聖靈的帶領下,你或許至少可以局部的達到那個水準。過程中,當然也需要不斷的求問神,不斷的做功課﹝或稱培靈﹞。

這一兩天我讀了一篇文章One for All, 還有最近我閱讀 Thomas Friedman Thank You for Being Late 有一個領受:傳播福音,雖要尊重多元,卻要尋求合一。

換句話說:道理就在耶穌基督。我們雖然可以從聖經中得出一些準則,但它需要能被多元領會。也就是要轉變成為各人的“方言”,才算是達陣。

A 說: 

胡晴舫在《無名者》書中說,讀文學、寫文學,不只為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星空。人類之間,我們永遠在尋找彼此,人們藉由互相說故事與人進行溝通,我們渴望他人的接納,讓微不足道的我們,能有辦法保護生命的脆弱,力抗時間的殘酷。我們嚮往能如星星一樣發亮,以照耀我們所鍾愛的一切。

基督徒故事的主軸是:「釘十字架、死、埋葬,落陰府,三日後由死人復活」,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以多元的方式呈現?

A 說:

沒錯。多元合一不是各說各話,而是要「順從神,不順從人﹝徒 529﹞」的合一在神裡,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 415﹞。

A 說: 

許可以說在神裡與人交陪、傾聽他人的心聲,分享自己在困難中與神相遇的經驗。

A 說: 

對,必要堅持,卻要有彈性,Sky is the limit。我們自己先回復與神“愛”的關係,然後與人交陪開始營造類似的關係。祈求聖靈在我們身上運行做工,讓我們能夠為基督做見證。當然,我們要熟悉神的話語,卻也不要自說自話,自以為義,每個人的領受不同,得以自己的語言﹝或稱方言﹞加以複誦,讓彼此在互動的過程中,一起接近神。

因此傳福音絕不是強壓式的授與,或是以幻境誘惑,而是藉由神愛的話語,與人進行交陪。它的目標只有一個,方法卻有千百種。我們要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約 423﹞,切不要急著收割。

A 說:

對啊,上個禮拜我們談到福音的傳播是一個過程,我於是想在團契中我們走在街上試圖傳福音的作法是否過於粗糙?一來跟路人之間的對話的內容與時間有限,難以進行“交陪”,而素昧平生的 cold calling strategy 也難藉由互動彼此領受。

A 說: 

總是要有第一步的接觸,讓我們 Make ourselves known。聖誕節時的報佳音其實就像是一次戶外廣告。Cold Calling Strategy 獲得回應的機率也許不高,也算是一種撒種。

教會也辦了一些補強的措施,例如松年大學,讓大家可以邀請社區的朋友,經常性的前來教會,增加互動的機會。

上個禮拜我分享了個人信主的的歷程,我相信哥尼流在彼得的協助之下領受勝靈之前,他應該有接觸類似的管道,而成為一個多多賑濟,常常禱告的虔誠之人﹝徒 102﹞。

A: 

如果我從朋友之間開始,也許會有更完整(thorough)分享。

A:

交陪就是交朋友,關係越親密越容易彼此交流,但是陌生拜訪可以擴展我們的人脈。與“拚業績”不同,切記要要順從神,不要順從人。不要因為心急,刻意討好人,而與世俗妥協。

以今天的經文為例,使徒為傳說神的話語,遭大祭司等人忌妒而收入外監。主的使者領他們出來,他們再回到聖殿傳生命的道。又被帶到公會,面臨生命的危機,他們卻無懼於這樣的威脅依然堅持傳主的福音,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

A 說:

交陪是方法,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 415﹞才是要點。而這就是十字的精神。






Wednesday, April 17, 2019

2019/04/17 第 73 回 - 彼得傳福音



徒 10:34-35 ... 神不偏待人,... 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如何成為神的揀選:敬畏她,行為正直的人。

可惜人不信而將傳播和平福音的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三日後耶穌復活,彼得等人同為見證。

大 A 說:

今天的 經文 是彼得對外邦人傳福音。

小 A 說:

原來我們使徒信經中的信仰告白從這裡來。

大 A 說:

其實這不是唯一的出處,反而我覺得這應該是福音的本質,在 徒 2:22-24 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內容。

我認為可以歸納出以下的內容:

  1. 耶穌傳和平福音。
  2. 人不知悔改,反而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3. 耶穌的復活。

個人認為耶穌的復活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加 6:15﹞。而且耶穌也告訴我們福音傳播的工作有蒙受羞辱與攻擊的風險﹝賽 50:6﹞。

分享一下你怎麼傳福音?

小 A 說:

我不知所云。參加學園團契在淡水街頭傳福音的時候,我們主要的工作是邀請人們到教會來。在學校裡,我會與同學聊一些個人的信仰經歷。

大 A 說:

感覺如何?

小 A 說:

持續努力中。

大 A 說:

沒錯。假如你有翻閱第 10 章的全文,你會明顯的看到福音傳播,它是一個過程,而且重要的是有神的同工。

哥尼流是一個虔誠的人,經常的禱告、賑濟,終於受到神的垂聽,要他差人去找彼得﹝徒 10:5﹞;在此同時,彼得魂游象外接受神傳播給外邦人的啟示﹝徒 10:10-16﹞;最後兩人相會,由彼得傳講耶穌的事工,神的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的身上﹝徒 10:45﹞。

福音的核心內容是我們上面所歸納的三點,也就是信經的內容。

不過我認為重點是我們身上所能展現這個信仰的內涵,而不是我們使用的話術。我們要相信神的同工,根本不需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太 10:19﹞。因為說話的不是我們,乃是聖靈﹝可 13:11﹞。

小 A 說:

你的意思是說些甚麼話不是要點,重要的是一種感染力,用我們真實的信仰去感染別人。

大 A 說:

感染力 +1。

我不知道哥尼流何以成為虔誠的人,我可以分享的是自己的經驗。

在人生遭逢一個重大的變故之後,朋友提議我到教會尋找神。我是一個念理工科的人,原本並不相信鬼神,我感謝他們的關懷與好意,對於他們的邀請我則是一笑置之。過了好一段時間,我依然不相信神,以為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直到感覺走投無路,我才想到教會走走。先去了台中的聖教會, 感謝張醫師的陪伴,但是我沒有遇見神,或說是不識神,不久就離開了,但總算是開始接觸聖經。一天夜裡,神讓聖嚴法師,還有與我政治立場迥異的,平常不屑一顧的龍應台對我 說話,告訴我信仰是一種“態度”,於是乎我就到民族路教會禮拜。後來我們遷居北部,又徘徊了兩三年才到桃園教會禮拜。當然桃園教會是一個興旺了教會,但是我沒有再度半途而廢是因為身邊有一個小天使黏著要去上主日學參加少契的活動。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接近十年的漫長過程。

小 A 說:

所以說信仰是一種態度的養成。

這讓我想到你昨天跟我分享由 Tiger Woods 睽違 14 年重披綠夾克談人生的經歷的 op-ed 文章,它說球會亂跳,它不會是直線的,打高爾夫球像一場人生的旅程,而且人也會一再的犯錯,在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尋求改善,找出地理、幾何、物理與心理的最佳組合。

大 A 說:

了解自己,尋求 self-improvement 很重要,但是要真正突破,還是要有神的幫助。不要忘記 Tiger Woods 經歷四次的背部手術,步入中年之後,身體能夠順利的回復是需要神力的。

小 A 說:

是啊。耶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 13:12﹞。」我們要在神裡求,相信神要大大的賞賜我們﹝創 15:1﹞。

大 A 說:

要不要分享一下你的信仰歷程。

小 A 說:

我沒有甚麼可歌可泣的經歷。

第一個經驗是你帶我去民族路教會的主日學,我並不喜歡,一、兩次我就不去了。

我們搬到北部之後,去了桃園教會,我覺得他們主日學與少契可以讓我交到朋友,慢慢的教會就成為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交朋友,好玩是開始的主要誘因。

美國的生活,除了學校之外,教會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期間當然也感受到許多奇妙的事。

但即使到現在,對教會有些時候仍是會產生一些Resistance,經常會有「我怎麼還在這裡?」的疑問。儘管在團契,有一群一起長大的朋友,但不曉得為什麼,這種人人稱羨(至少杜書書很羨慕)的熟悉感,卻讓我覺得沒有隱私;發生摩擦時,造成的傷害還得花更久的時間平復。

每當這種負面的想法浮現時,我也只能提醒自己使徒行傳 2:42 中所教導團契的意義:「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然後再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

大 A 說:

我想到教會,最要緊的是去尋找神。每一個摩擦或挫折也許都是遇見神的機會。當我們感覺事不順心的時候,最好可以左右觀看﹝出 2:11﹞尋找同在的神。

小 A 說:

是啊,你也知道,我是個窮緊張大師 XD ,每次輪到我主辦活動的時候吧,總是感到整的團隊的配合度二二六六的,心裡乾著急。但是每每活動辦下來,在同工們彼此照應之下順利完成,就會覺得很感動。我都跟輔導說,這些看起來很平凡無奇的”順利”是一種神蹟。而輔導也會笑笑的對我說,這是同工們一起努力磨出來的默契。

現在經你這麼一說,我們實在是應該感謝神的帶領了,讓我們在考驗中看見證神的大能。

大 A 說:

是啊,有時候我會抱怨說在教會中看不到神。感謝今天神的啟示,看不見乃是因為我們忘記神的存在。自己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賽 6:10﹞。只要我們有 Tiger Woods 的努力,相信神的同在,時時尋找神﹝太 7:7-8﹞,這就是通往標竿的道路。

在末了,我想分享個人由彼得傳福音例子的一個領受。無論是在五旬節的證道﹝徒 2 14-24﹞,按手撒馬利亞人﹝徒 8:17﹞,乃至於今天的經文﹝徒 10:44﹞彼得都可以帶來聖靈,這個聖靈是甚麼呢?

我覺得是一種信仰的感染力,因為彼得用他堅定的信仰去感染到別人。

小 A 說:

你這麼一說讓我想到大概是兩個禮拜前的主日學,我們談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之後就分兩組,同時列舉出”我們心中的耶穌”以及”在客西馬尼園故事中所看到的耶穌”,完成後彼此交換意見。

我們心想的與看到的耶穌呈現了非常兩極的答案。在”我們心目中的耶穌”那一欄,大家列出來的特質通常是正面的,像是: 喜樂、愛神、有智慧、溫柔、堅韌不拔、信心的典範…等。至於”在客西馬尼園的耶穌”那欄,大家都列出較陰暗的層面,像是:絕望、擔心、孤獨、害怕、氣憤、憂愁….等。

這樣的結果,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原來大家對耶穌的觀感,被一層厚厚的粉紅泡泡壟罩著。輔導最後甚至還問我們,對比這兩種耶穌,你們會比較想跟那一個耶穌親近呢?想當然爾,大家一致投票給那位我們想像出來的開心耶穌。針對這個現象,那時有位同學說:「本來大家都會害怕有情緒的人呀。」

個人認為,人當然是有情緒,因此期待神的救贖。但若將自己被禁錮在粉紅泡泡裡,而不願走出來,你是否能夠遇見神?

受難週中,我看見督導在 FB 分享,感嘆多數人聚焦於主的再臨的喜悅,對於耶穌在這一個禮拜中身心所受的煎熬,也就是對過程根本不怎麼在意。

有一句話說:「品質看得見,過程是關鍵」。罔顧過程,如何可以期待品質呢?

大 A 說:

以心靈與誠實敬拜。象由心生,我們是否可以有效的傳福音,讓人感染聖靈的臨在,不在於華麗的語言,或是使用旁人,甚至自己都聽不懂的“方言”,而是相信神的同在,如彼得一樣,真實的展現自己的領受。












Wednesday, April 10, 2019

2019/04/10 第 72 回 - 順服




賽 50:6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並不掩面。

順服? 體貼神的意思,即使為述說神的話語而蒙受羞辱與攻擊也不改其志。與世俗所稱的唯唯諾諾不同,順服是一種對信仰堅定

大 A 說:

今天新眼光 賽 50:4-9 的經文不是來自和合本,而是出自於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這引發了我閱讀不同譯本的興趣。50:4 的“我”在和合本,還有一些英譯本,如 ASV 與 KJV,翻譯為“受教者”,清楚的使用受格,而現代中譯本若不留意則可能會忽略。你可有看出甚麼端倪?

小 A 說:

你這一說,我才注意到,作者想傳遞甚麼意義呢?

大 A 說:

人是神話語的接收者。作者感謝神每天清晨的啟發,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 

小 A 說:

所以呢?

大 A 說:

順服。以神為尊。原汁原味的吸收,以心靈和誠實﹝約 4:24﹞傳播,釋經或許就是一種不順服。

小 A 說:

哈哈,原來你是正在做一件叛逆的事。 

大 A 說:

我哪裡有釋經,不過是由比較不同的譯本,從神的喚醒中分享,邀請你一起探詢。

小 A 說:

你還發現了些甚麼寶?

大 A 說:

神的話語是在安慰憂傷的人,扶助疲乏的人。神的話語似乎就是愛。

小 A 說:

傳遞這麼好的訊息的人為何會被控告,被打、被拔鬍鬚、被侮辱、被吐口水呢?

大 A 說:

這還算是輕微的,人們還將最原汁原味的耶穌基督送上了十字架呢!

小 A 說:

真是好人難做。 

大 A 說:

除了耶穌基督,祂的門徒,還有保羅都是為了傳遞神的話語遭受迫害而殞命。

小 A 說:

怎麼辦。

大 A 說:

不要怕,因為神在我們身邊,沒有人可以控告我們。作者邀請有意爭論的人放馬過來﹝賽 50:8﹞。

小 A 說:

我經常在思考是否有更溫柔的表達方式能讓大家可以和樂融融?

大 A 說:

保羅提醒我們要以溫柔的心來挽回為過犯所勝的人﹝加 6:1﹞,但是說話不能體貼人的意思﹝太 16:23﹞,反而讓自己受到引誘。順服是很關鍵的。

小 A 說: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今天稍早所閱讀的一篇文章,除了為人詬病的放榜新聞之外,該文建議“名家”不要再為考生分析作文題目,教導學生如何破題,以取得高分。他認為這樣的做法,限縮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 A 說:

感謝神透過你所做的啟發。

當我們以神的話語扶助疲乏的人要注意的是不要成為「約伯三友」去教訓人,去揭人的瘡疤。而是要學習跟神一樣,天天的、耐心的與人分享神的啟發。

小 A 說:

聽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何具體作為呢?

大 A 說:

神的話語就是“愛”,我們要有同理心,願意服事人,做多人的贖價﹝太 20:28﹞,而不要想做多人的師傅﹝雅 3:1﹞。

我們寧可花時間「交陪」,也不要試圖「說教」。有幸領受神的恩典,卻不要以此福分而自誇,而要自誇關乎自己軟弱的事﹝林後 11:30﹞。

小 A 說:

一昧的遷就,很難收到暮鼓晨鐘之效。

大 A 說:

一昧的遷就人意思就不叫做順服了。

我們要堅持信仰,確實的展現神的道。由自己的身上看到人的軟弱,以無比的忍耐,溫柔而不止息﹝林前 13:4,8﹞的陪伴。相信只要播種,就會有百倍的結實﹝可 4:8﹞。也要相信一切都是神的工,不要為了“業績”做出殺雞取卵,逾越權分的事。

說到這裡我也必須感謝神再次提醒我的耳朵,今天早上不經意的從箱底找到一篇 文章,詩人史丹佛大學教授  Yvor Winters 說:

Democracy needed a population that had learned to use and understand language as well as possible.

民主需要教育一群“習得”使用與了解語言,還有各種可能性的公民。

一個理想的民主文化,「統治階級是人民」,人人平等的文化:人民要能了解自己的不足﹝frail﹞,充滿盼望﹝yearned-for﹞,知道自己容易被取笑與輕蔑﹝vulnerable to ridicule﹞,卻有獨立思維,能抗拒煽動者的文化﹝resistant to demagogues﹞。這一段話相當完整的反映了今天經文的內容。

感謝耶穌基督告訴我們說:「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太 23:8﹞」。神的國應該是一個高度民主的社會,人人平等,人人是弟兄,人人順服於神。











Wednesday, April 3, 2019

2019/04/03 第 71 回 - 跟隨神做新事



賽 43:19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神透過先知向以色列人宣告一件即將發生的事,這是人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 比較精簡,你選那一節?

小 A 說:

我選 18 節。

大 A 說:

我初看到那節經文的時候,不自主的與我們所熟悉的 詩 143:5 做了比較 ,覺得有一些矛盾。

小 A 說:

不會吧,我們記念上帝手的工作是應該的,但是不要受有形經驗,人生經歷的綑綁。

大 A 說:

神的工如 林前 2:9 所描述的,總是超乎人的想像,我們假如未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就無法得到神在耶穌基督裡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腓 3:13-14﹞,此乃所謂的新事,神要向我們顯明的新事。

小 A 說:

因此 詩 143:5 與 賽 43:18 並沒有矛盾之處,前者讓我們回顧過去,記念神的大能,據以讓我們能,也敢於,想望未來。神在 賽 43:16-17 兩節中先讓先知述說了神在滄海中開道讓百姓通過,並且將法老的車輛、馬匹、軍兵與勇士滅沒的事蹟。

大 A 說:

你說的很對。我們要記住神的大能,享受神的恩典,卻不要酖於逸樂。

今天選了流行樂 The Class of '57 替代聖詩開始我們的禮拜,這首歌我相信是蘊含著神的啟發。來自今天我所閱讀的一篇  書摘 ,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一本討論美國歷史的書籍。該文批判書中省略了美國工人歷史地位的陳述,強調工人是美國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我詳細的看了一下歌詞﹝附於文後﹞,提到 1957 年那一班,人人心中都有夢,他們希望動手做工改變這個世界,或是讓世界為他們而改變。但是每個人忙碌於各行各業,或是賣舊車、開美容院 ... 藉以維護日常的生計,一生就都庸庸碌碌的走過了,感覺沒有讓世界如他們所想望的改變。特別當人過了 18 歲成家立業之後,事情就更加的複雜了。

我們的人生總是受到現實的羈絆。

小 A 說:

人生諸多的無奈。

大 A 說:

與其說是無奈,無寧說是墮落,此乃何以神要捎來救贖。

小 A 說:

怎麼說呢?

大 A 說:

剛剛你提及今天經文的故事背景,那時以色列人流亡到巴比倫,先知告訴他們神要像領他們的祖宗出埃及一樣,領他們離開巴比倫回歸故國。

這是新事。

但就在同一段流亡的時期,或許在稍早之前。神也曾差先知要以色列人蓋造房屋、栽種田園、生養眾多,為所居住的城求平安﹝耶 29:5-7﹞。

神也要以色列人隨遇而安,致力於生養。

由外表看來,這兩件事有相當大的反差。

小 A 說:

可不是嗎,怎麼會這樣?

大 A 說:

人多不能理解神的奧祕。

神要祂的民平安,卻要人不可安於逸樂。但是多數人在領受神的恩典之後,生活安適了,經常忘了這一切都是神的賞賜,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努力所致。 他們盲目的追求物質的享受,藉著無度的消費,表彰自己的身分,而忽略了生命的意義。

社會是由各行各業所組成,正常的人生透過勞苦才能得吃的﹝創 3:17﹞。工作除了提供人的生計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人在其中體驗神、親近神。

但是好逸惡勞的人性,使人用自己的“聰明”,以各種的詭計,把玩金錢遊戲。企圖以投機的方式,進行搶奪以減少個人勞力的付出,造成社會諸多的不平與紛爭。換句話說,人將一切所得視為自己的“努力”的成果,未能心存感激,回饋社會。即使是偶有奉獻,也只是有限的表面功夫,甚至以慈善為幌子,利用法律的漏洞,或是節稅,或是謀取更大的利益,乃至於社會風氣的敗壞,使得“勞力的人”被視為下品,反而為“勞心的人”所剝削。

小 A 說:

是啊,文化與社會價值導向「追求卓越」的競爭文明,讓這個世界充斥的不安與不平。

大 A 說:

讓我們回到 The Class of '57 所陳述的現實,想一想我們如何讓美夢成真?

小 A 說:

他們所欠缺的是甚麼?

大 A 說:

你覺得呢?

小 A 說:

神?

大 A 說:

相對於現在,我們不難找到上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人比我們更經常上教會的統計。感謝你前幾天愚人節的分享 iM Church 的 FB po,許多人上教會因為有口無心,其實就是在過愚人節,不只愚人、愚己,還愚神呢。

小 A 說:

謝謝你提醒了我。 我們必須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神﹝約 4:24﹞。

大 A 說:

我認為你所說的是對的,人若活在世俗的世界裡,到頭來一事無成,無論他的外表是如何的風光。只有活在神裡,才能得到神在耶穌基督裡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而物質往往讓我們陷於誘惑之中,停滯不前。

小 A 說:

如何活在神裡呢?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我們要跟隨著神做新事﹝賽 43:19﹞,不要受既有生活的羈絆,也不要懷舊於過去的美好時光之中。隨時隨地定睛於神,無論是在高山,或是幽谷,特別是在稱心如意的時候,不要忘記要隨時檢討,探詢神真正的旨意。能夠努力於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以神萬民的福祉,而非自己的利益與物質享受為考量,世界真的可以因為我們而改變。

小 A 說:

動、靜之間應該如何取捨呢?甚麼時候我們應該持家呢?甚麼時候又要撇了所有的跟從神﹝路 5:11﹞做新事呢?這真是一個令人無所適從的困難抉擇。

大 A 說:

如何抗拒物質的誘惑確實是一個重大的考驗,首先要能摒除貪念,相信神的恩典夠我們用﹝林後 12:9﹞。勇敢的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耶穌基督﹝太 16:24﹞,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只要能求神的國與義,不用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太 6:31-33﹞。

小 A 說:

這種說法好抽象,如何能令人相信呢?

往往面對這樣的質疑,我真的不知如何回應。為了讓人有感,我們分享個人“真實”的領受。我感謝神差來天使看顧我們的生活,即使我們家中目前沒有正常的收入。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這樣的恩典的,就算我誠實的與人分享我的見證,它也不必然可以複製,因此缺乏說服力。

我們應該如何為神做見證呢?

大 A 說:

當然我們承受的恩典是實底的﹝來 11:1﹞。但是物質的所得不是見證的本質。神造我們,都是要我們述說祂的美德﹝賽 43:21﹞,這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如何述說神的美德呢?不是單靠一嘴,營造自愚愚人的效果。而是要效法耶穌基督「道成肉身」,讓神被看見,而物質的享受往往掩蓋了神,造就的拜物的物質追求。

「道成肉身」是“道”,不是具體行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一切都是神所賜的﹝弗 2:8﹞。為神做見證應該是要憑著心靈與誠實,如此才能真正的彰顯神。我們切記不要效法利賽人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太 6:5﹞。

一次在淡江中學舉辦幾個教會的聯合禮拜中,當時服務與台神的新約教師鄧開福牧師提到,我們的工作是傳福音,但是收割是神的工。我們不需要用盡心思勾引人入教﹝太 23:15﹞,為了講慕道者中聽的話,隱匿真理反而讓自己隨之沉淪了。用心靈與誠實傳福音,不必用盡心思說服人。

小 A 說:

所以說難也是難,說容易也是容易,只要誠心誠意的讚美神,不要以物質的取得作為誘餌或評量的標準。

大 A 說:

希望我們可以謹記在心。

我們的平安都來自於神的賞賜,要懂得惜福,辛苦的耕作而有所得,一方面藉以安身立命,也要求我們居處眾人的平安﹝耶 29:7﹞。培植“個人”營生必要的技能,有所得切勿忘記造福鄉里;另一方面,聽候神的呼召,為了述說神的美德,我們不怕顧不了肚皮,能夠捨得當下的物質擁有,隨著神的旨意去做新事。

小 A 說:

為神吃苦?

大 A 說:

相信耶和華以勒,神是我們的牧者,我們必不致缺乏﹝詩 23:1﹞,何苦之有呢?

努力習得一技之長藉以安身立命,隨時注意科技的進步與改變,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神的應許應該沒有屬地的拘限。

更重要的,我們也要重視靈命的成長。若只顧肚子,而忽略的信仰生活。以色列人在前往應許之地的曠野,因為記念埃及的魚、韭菜、蔥、蒜等而抱怨不已。今天,許多台灣人一天到晚想發財的美夢,願意受中國的誘惑,以台灣的自由民主作沒有保證的賭注也實在令人扼腕。

人能夠吃的,能夠喝的到底有限。基本的生活需要必然有神的預備,人不要受物質的綑綁,義無反顧的求神的國與義。




後記:
The Class of '57 的歌詞:

Tommy's selling used cars, Nancy's fixing hair
Harvey runs a grocery store and Margaret doesn't care
Jerry drives a truck for Sears and Charlotte's on the make
And Paul sells life insurance and part time real estate

Helen is a hostess, Frank works at the mill
Janet teaches grade school and prob'ly always will
Bob works for the city and Jack's in lab research
And Peggy plays organ at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he class of '57 had it's dreams
Oh We all thought we'd change the world with our great works and deeds
Or maybe we just thought the world would change to fit our needs
The class of '57 had dreams

Betty runs a trailer park, Jan sells Tupperware
Randy's on an insane ward and Mary's on welfare
Charlie took a job with Ford and Joe took Freddie's wife
Charlotte took a millionaire and Freddie took his life

John is big in cattle, Ray is deep in debt
Where Marvis finally wound up is anybody's bet
Linda married Sonny, Brenda married me
And the class of all of us is just a part of history

And the class of '57 had it's dreams
But living life day to day is never like it seems
Things get complicated when you get past eighteen
But the class of '57 had its dreams
Oh the class of '57 had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