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7, 2019

2019/04/17 第 73 回 - 彼得傳福音



徒 10:34-35 ... 神不偏待人,... 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如何成為神的揀選:敬畏她,行為正直的人。

可惜人不信而將傳播和平福音的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三日後耶穌復活,彼得等人同為見證。

大 A 說:

今天的 經文 是彼得對外邦人傳福音。

小 A 說:

原來我們使徒信經中的信仰告白從這裡來。

大 A 說:

其實這不是唯一的出處,反而我覺得這應該是福音的本質,在 徒 2:22-24 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內容。

我認為可以歸納出以下的內容:

  1. 耶穌傳和平福音。
  2. 人不知悔改,反而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3. 耶穌的復活。

個人認為耶穌的復活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加 6:15﹞。而且耶穌也告訴我們福音傳播的工作有蒙受羞辱與攻擊的風險﹝賽 50:6﹞。

分享一下你怎麼傳福音?

小 A 說:

我不知所云。參加學園團契在淡水街頭傳福音的時候,我們主要的工作是邀請人們到教會來。在學校裡,我會與同學聊一些個人的信仰經歷。

大 A 說:

感覺如何?

小 A 說:

持續努力中。

大 A 說:

沒錯。假如你有翻閱第 10 章的全文,你會明顯的看到福音傳播,它是一個過程,而且重要的是有神的同工。

哥尼流是一個虔誠的人,經常的禱告、賑濟,終於受到神的垂聽,要他差人去找彼得﹝徒 10:5﹞;在此同時,彼得魂游象外接受神傳播給外邦人的啟示﹝徒 10:10-16﹞;最後兩人相會,由彼得傳講耶穌的事工,神的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的身上﹝徒 10:45﹞。

福音的核心內容是我們上面所歸納的三點,也就是信經的內容。

不過我認為重點是我們身上所能展現這個信仰的內涵,而不是我們使用的話術。我們要相信神的同工,根本不需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太 10:19﹞。因為說話的不是我們,乃是聖靈﹝可 13:11﹞。

小 A 說:

你的意思是說些甚麼話不是要點,重要的是一種感染力,用我們真實的信仰去感染別人。

大 A 說:

感染力 +1。

我不知道哥尼流何以成為虔誠的人,我可以分享的是自己的經驗。

在人生遭逢一個重大的變故之後,朋友提議我到教會尋找神。我是一個念理工科的人,原本並不相信鬼神,我感謝他們的關懷與好意,對於他們的邀請我則是一笑置之。過了好一段時間,我依然不相信神,以為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直到感覺走投無路,我才想到教會走走。先去了台中的聖教會, 感謝張醫師的陪伴,但是我沒有遇見神,或說是不識神,不久就離開了,但總算是開始接觸聖經。一天夜裡,神讓聖嚴法師,還有與我政治立場迥異的,平常不屑一顧的龍應台對我 說話,告訴我信仰是一種“態度”,於是乎我就到民族路教會禮拜。後來我們遷居北部,又徘徊了兩三年才到桃園教會禮拜。當然桃園教會是一個興旺了教會,但是我沒有再度半途而廢是因為身邊有一個小天使黏著要去上主日學參加少契的活動。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接近十年的漫長過程。

小 A 說:

所以說信仰是一種態度的養成。

這讓我想到你昨天跟我分享由 Tiger Woods 睽違 14 年重披綠夾克談人生的經歷的 op-ed 文章,它說球會亂跳,它不會是直線的,打高爾夫球像一場人生的旅程,而且人也會一再的犯錯,在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尋求改善,找出地理、幾何、物理與心理的最佳組合。

大 A 說:

了解自己,尋求 self-improvement 很重要,但是要真正突破,還是要有神的幫助。不要忘記 Tiger Woods 經歷四次的背部手術,步入中年之後,身體能夠順利的回復是需要神力的。

小 A 說:

是啊。耶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 13:12﹞。」我們要在神裡求,相信神要大大的賞賜我們﹝創 15:1﹞。

大 A 說:

要不要分享一下你的信仰歷程。

小 A 說:

我沒有甚麼可歌可泣的經歷。

第一個經驗是你帶我去民族路教會的主日學,我並不喜歡,一、兩次我就不去了。

我們搬到北部之後,去了桃園教會,我覺得他們主日學與少契可以讓我交到朋友,慢慢的教會就成為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交朋友,好玩是開始的主要誘因。

美國的生活,除了學校之外,教會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期間當然也感受到許多奇妙的事。

但即使到現在,對教會有些時候仍是會產生一些Resistance,經常會有「我怎麼還在這裡?」的疑問。儘管在團契,有一群一起長大的朋友,但不曉得為什麼,這種人人稱羨(至少杜書書很羨慕)的熟悉感,卻讓我覺得沒有隱私;發生摩擦時,造成的傷害還得花更久的時間平復。

每當這種負面的想法浮現時,我也只能提醒自己使徒行傳 2:42 中所教導團契的意義:「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然後再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

大 A 說:

我想到教會,最要緊的是去尋找神。每一個摩擦或挫折也許都是遇見神的機會。當我們感覺事不順心的時候,最好可以左右觀看﹝出 2:11﹞尋找同在的神。

小 A 說:

是啊,你也知道,我是個窮緊張大師 XD ,每次輪到我主辦活動的時候吧,總是感到整的團隊的配合度二二六六的,心裡乾著急。但是每每活動辦下來,在同工們彼此照應之下順利完成,就會覺得很感動。我都跟輔導說,這些看起來很平凡無奇的”順利”是一種神蹟。而輔導也會笑笑的對我說,這是同工們一起努力磨出來的默契。

現在經你這麼一說,我們實在是應該感謝神的帶領了,讓我們在考驗中看見證神的大能。

大 A 說:

是啊,有時候我會抱怨說在教會中看不到神。感謝今天神的啟示,看不見乃是因為我們忘記神的存在。自己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賽 6:10﹞。只要我們有 Tiger Woods 的努力,相信神的同在,時時尋找神﹝太 7:7-8﹞,這就是通往標竿的道路。

在末了,我想分享個人由彼得傳福音例子的一個領受。無論是在五旬節的證道﹝徒 2 14-24﹞,按手撒馬利亞人﹝徒 8:17﹞,乃至於今天的經文﹝徒 10:44﹞彼得都可以帶來聖靈,這個聖靈是甚麼呢?

我覺得是一種信仰的感染力,因為彼得用他堅定的信仰去感染到別人。

小 A 說:

你這麼一說讓我想到大概是兩個禮拜前的主日學,我們談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之後就分兩組,同時列舉出”我們心中的耶穌”以及”在客西馬尼園故事中所看到的耶穌”,完成後彼此交換意見。

我們心想的與看到的耶穌呈現了非常兩極的答案。在”我們心目中的耶穌”那一欄,大家列出來的特質通常是正面的,像是: 喜樂、愛神、有智慧、溫柔、堅韌不拔、信心的典範…等。至於”在客西馬尼園的耶穌”那欄,大家都列出較陰暗的層面,像是:絕望、擔心、孤獨、害怕、氣憤、憂愁….等。

這樣的結果,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原來大家對耶穌的觀感,被一層厚厚的粉紅泡泡壟罩著。輔導最後甚至還問我們,對比這兩種耶穌,你們會比較想跟那一個耶穌親近呢?想當然爾,大家一致投票給那位我們想像出來的開心耶穌。針對這個現象,那時有位同學說:「本來大家都會害怕有情緒的人呀。」

個人認為,人當然是有情緒,因此期待神的救贖。但若將自己被禁錮在粉紅泡泡裡,而不願走出來,你是否能夠遇見神?

受難週中,我看見督導在 FB 分享,感嘆多數人聚焦於主的再臨的喜悅,對於耶穌在這一個禮拜中身心所受的煎熬,也就是對過程根本不怎麼在意。

有一句話說:「品質看得見,過程是關鍵」。罔顧過程,如何可以期待品質呢?

大 A 說:

以心靈與誠實敬拜。象由心生,我們是否可以有效的傳福音,讓人感染聖靈的臨在,不在於華麗的語言,或是使用旁人,甚至自己都聽不懂的“方言”,而是相信神的同在,如彼得一樣,真實的展現自己的領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