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8, 2021

2021/07/28 第 192 回 - 信仰的成長

弗 4:1-3 ...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保羅在此揭諸做為一位基督的信徒基本行事為人的準則,基本上就是要結﹝或稱培養﹞聖靈的果子,也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人格的特質。比較抽象的則是「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所指涉的是甚麼意思呢?我想就是堅持共同追求神的國與義的心,讓超乎眾人的神能在我們中間,並且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大 A 說:

我覺得 今天的經文 為基督的信徒做了一個很明確的規範,列舉了身為一位信徒應該追求的事。你有何領受呢?

小 A 說:

我同意你的看法。新眼光的導讀作者提出一個信仰轉大人的概念我覺得很有趣。

大 A 說:

怎麼說呢?

小 A 說:

在教會中成長,我們會活出怎麼樣的生活呢?我覺得有些制式化,所謂的成長追求的就是想辦法讓陪餐人數的增多與擴大活動的規模,這樣做真的可以讓我們的信仰成長嗎? 

大 A 說:

我們應該追求以 神為中心的成長。

小 A 說:

你的說法有點抽象,如何區別以 神為中心與以人為中心的成長呢?

大 A 說:

人重視外貌,神看重的則是人心。以人為中心,追求量的增加,以凸顯所謂的事工;以 神為中心則重視質的改變。前者講求業績,後者則策重於聆聽 神的話語。所以在信仰上“轉大人”應該是能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而能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 4:13﹞。

所以說,合一不是蓋通天寶塔,不是建立大型教會,而是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因此我建議你多研讀一下聖經。

我同意聖經不是聆聽 神的話語的唯一管道,但是確立我們所領受的是 神的話語或是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我們要在聖經中尋求認證。 誠如你上禮拜所說的,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你會問「耶穌基督要我怎麼做?」你不能靠猜測或個人直覺取得答案,你需要的是聖靈的帶領,讓你在聖經中尋找答案。

小 A 說:

聖經的內容有時讓人感覺相當的難以理解。

大 A 說:

讓我們在聖經的字裡行間發現聖靈的足跡 - epiphany。我相信這是信仰“轉大人”所需要的養分,它讓我們活出基督,將道成肉身的耶穌當作榜樣,打破人既有的思維,盡量的去學習與仿效。

當然,我們尊耶穌基督為元首,上個禮拜 我們談到,祂所彰顯的王者形象,不同於一般人的經歷與想像。祂不是遠離民眾,深居於宮廷之中,而是與稅吏、罪人為伍;祂不追求富貴享受,反而捨身做多人的贖價。

小 A 說:

我最近正在閱讀歐巴馬的回憶錄 - 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書中他談到為了一圓改變這個世界的夢而參政,他認為要造成較大的影響,必須能取得高位,終至成為全球擁有最高權勢的人。但是推動政務還是免不了需要諸多的妥協,終至無法引領美國進入應許之地。

大 A 說:

我想這反映了正常人的思維,認為做事必須先站立在一個發號司令的位置﹝commanding position﹞。我則認為若他能繼續留在基層,做社區的服務,或許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改變。

小 A 說:

怎麼說呢? 

大 A 說:

在政府的層級,看來似乎可以動用的資源較多,但是因為涉及的利益太大,各方勢力雲集,彼此競力、拉扯,很難做出具體的改變。而且天高皇帝遠,很難真正的改變一般人現實的生活。相反的在社區的層級,沒有利益團體介入,反而能夠透過真實的的人際互動,彼此協同意志實現夢想,做到真正的、人性化的、貼身的改變。

這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一個「最大個人」的概念,翻轉制度一般使財團受益,人性的關懷才能真正的嘉惠普羅大眾。積沙成塔,假以時日,可以做成令人矚目的改變,這才是耶穌基督向我們所顯明的奧秘。

信仰的成長也是一樣,快速成長的教會,為了吸引人,經常會與世界做出妥協,受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堅持真道,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才能真正的造就人,使得信仰“轉大人”。




 

 

 


 

 

Tuesday, July 20, 2021

2021/07/21 第 191 回 - 見證神蹟

 約 6:15 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穌顯了神蹟,以五餅二魚餵飽了五千人,得到信眾的愛戴,希望祂可以領導他們。這是一般人求之不得,一個名利雙收的機會。耶穌卻選擇迴避,獨自退到山上去。耶穌是王是毋庸置疑的事,祂所呈現的是一個真正的王者形象。真實的展現實力助人,而不自我吹噓企圖增加聲量,對於權位沒有冀求,旨在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8﹞。

大 A 說:

今天的經文 敘述了多個神蹟:耶穌為人治病、五餅二魚,還有耶穌履海,許多人看見這些神蹟就信了。你可以分享一下你的信仰歷程嗎?

小 A 說:

因為我老北帶我去教會。坦白的說,或許我還稱不上是信徒,處於中間地帶,

大 A 說:

信仰需要時間化育。我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接觸神,與神“搏鬥”了十年,方始決定受洗歸主。其後還經過相當的時間建造,即使到如今,還是有很多的灰色地帶。

目前為止,你的人生尚稱平順,沒有遭遇過重大的挫折,對神的渴望沒有那麼殷切是可以理解的。

小 A 說:

感謝主,我想我們各有挫折,但你經歷過的挫折一定比我多。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思考“耶穌會怎麼作﹝what will Jesus do﹞?”

大 A 說:

所以需要熟悉聖經才能夠知道耶穌所顯明的道路。

你見過甚麼樣的神蹟呢?

小 A 說:

那要看我們定義神蹟。我沒見過類似紅海分開、五餅二魚這樣的神蹟,但是我認為能夠去美國生活三年是神蹟,去年老北住院時,突然在上手術台後被釋放是另一個神蹟。

話說回來,故事中的眾人看到耶穌行的神蹟都嘖嘖稱奇。老北,你可會想看到這種紅海分開、天降下火柱的神蹟呢?

大 A 說:

哈,這倒不必。因為會嚇到我。

我想所謂的神蹟是經歷 神,得到出其不意的賞賜。就是 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事﹝林前 2:9﹞。所以你不只看見神蹟,也親身經歷了神蹟。

小 A 說:

所以我們今天對於神蹟的討論,其實跟上周談論的聖殿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就像人們以為雄偉的建築能夠媲美上帝的偉大,故事中的眾人也因為看見耶穌行了超乎凡人能力的神蹟,而想要立他為王。 

我們不能因看見而相信,這受到人的眼界的限制,若是因為相信而與 神同行,則會在生活上經歷到超乎想像的神蹟。

大 A 說:

是的,我們可以從經歷中去探索 神的旨意。五餅二魚的故事告訴我們 神供應我們日食,將我們的需要加給我們。而耶穌履海告訴我們,原本很困難的事,因為 神的同在而迎刃而解。

 

 

 

 

 

 

 


Tuesday, July 13, 2021

2021/07/14 第 190 回 - 如何對得起上帝

 

撒下 7:5 ... 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 

 

大衛因為自己居住在香柏木建成安適的宮殿中,想到 神的約櫃反而放在幔子裡,而興起為 神的約櫃造殿的念頭,神卻阻止他做這樣的事。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為 神建殿表達對 神的一種崇敬,應該是美事一樁。然而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讓 神居住﹝王上 8:27﹞,何況是人所建的殿宇呢?人因為認知的錯,反而將 神給小看了。

大 A 說:

相較於前兩週,今天的經文 的敘述相對容易理解,它陳述大衛王想要為 神建殿,卻不為 神所允許。 

小 A 說:

我則是看得到一個分別為聖的概念,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 神應許大衛的後裔,承諾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

大 A 說:

人總是企圖透過實體來感受神的存在。你從那裡參透分別為聖的概念。

小 A 說:

讓我們看第八節,陳述 神由羊圈中呼召大衛,立他做以色列的君,讓他得以為 神做工。

大 A 說:

新眼光的導讀提到信仰上一件弔詭的事,那就是當我們打算為 神做大事的時候,經常卻發現我們的計畫,並不是順服於 神的旨意,而是出於人自己的心意。大衛計畫為 神建殿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總是想要給 神我們認為最好的東西,囿於人有限的眼界,往往變成將 神拘限在一個“小”空間,忘了 神是無限宏大、無限細微與無限充滿的。

小 A 說:

我想,人類總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有限的。浸淫於文學世界的這幾年,我發現人們或多或少還是會在意自己能否豹死留名,作家透過文學留名、藝術家透過藝術留名,大家都希望能透過背後世記得達到「不朽」。 

就像我們這禮拜binge watching的麥迪西家族連續劇,劇中所有的藝術家不都聲稱他們希冀透過藝術趨近於「神的美善」嗎? 

這也是我這學期上的文學理論課所探討的議題,何謂「真理」?何謂「美」?哲學家們為此辯論了數千年,仍舊沒有個定論。但我總是能從他們的思想中,看到一絲為了趨近真理和美善的努力。(I intentionally use the word Truth and Beauty because not all those thinkers are religious.) 

人透過藝術美學、真理與智慧試圖將 神具體化﹝incarnation﹞。

大 A 說:

神是無以名狀的,不管人怎麼做都是有限的,無法將全能的 神具體化,充其量只是個人與 神的一次接觸,一種“見證”的分享。 

小 A 說:

以 神之名的作品。

大 A 說:

嚴格的說,這是違反十誡的做法,它將形象化的東西當做 神。

小 A 說:

所以你認為聖殿是一種偶像崇拜的形式?

大 A 說:

任何形象之物,包括聖殿、約櫃 ... 終至消失於無形。

在禮拜的末了,我們來討論一下新眼光導讀的作者提出來的兩個有趣的概念:“報恩”與“坐下”。

我們都是蒙恩的人,相信我們都願意回報上帝的恩典,但是如何能夠“對得起”上帝呢?

小 A 說:

Never。

大 A 說:

沒錯,我們根本無以回報。唯一能做的是窮一生之力遵守 神的典章、律例與誡命,做一位榮神益人的聖潔國民。 

換句話說,我們做得再多也無法對得起上帝,反而因為急於表功,創造美妙的數字或形式,而做出 神的眼中看為惡的事。

因此,我們要“坐下”,預備心聆聽神的話語,回應神的呼召。

小 A 說:

宗教團體經常與慈善機構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正確的作法嗎?

大 A 說:

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身為基督徒當然要愛人如己。耶穌基督說我們之所以可以承受那創世以來為我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 25:35-36﹞。人性的關懷是信仰的基石,但是機構化與法人化之後,經常失去原味。

小 A 說:

怎麼說呢?

大 A 說:

人與人間的親密互動是人性關懷的重要因素,就好像你去仙台當義工關懷災民的時候,所強調的是“交陪” - 做朋友。施者要重視受者的尊嚴,箇中的的差異是非常的微妙的,機構化與法人化之後就往往流於形式,講究績效而失去的人情味。 

小 A 說:

我們在和信醫院得到很多的幫助,我看到一樓有一面牆刻著一些捐獻者姓名,心裡想著,若以後我有能力也要回饋一下和信,幫助那些手頭不寬裕的病患家屬。

大 A 說:

吃人一口還人一斗,我們當然要回饋,但是更重要的在於精神,就是在能力的範圍內,協助有需要的人,並且盡力的維護他的尊嚴。